- 隨園食單
- (清)袁枚著 白常繼編著
- 891字
- 2023-07-07 17:42:58
17 選用須知
原文:
選用之法,小炒肉用后臀[67],做肉圓用前夾心[68],煨肉用硬短勒[69]。炒魚片用青魚、季魚[70],做魚松用魚[71]、鯉魚。蒸雞用雌雞,煨雞用騸雞,取雞汁用老雞;雞用雌才嫩,鴨用雄才肥;莼菜[72]用頭,芹、韭用根;皆一定之理。余可類推。
譯文:
選用材料的辦法:小炒肉用后臀尖上的肉,做肉丸時則用前夾心的肉,煨燉時用硬短肋骨邊的肉。炒魚片一般用青魚、鱖魚,做魚松用草魚、鯉魚。蒸雞用母雞,燉雞用閹過的公雞,燉雞湯要用老雞;母雞做菜才嫩,公鴨才肥;莼菜用頭,芹、韭用莖;這些都是定理。其他選材的方法可以此類推。
延伸閱讀:
分檔取料,因料施烹,不同部位的料各有適合的烹調方法,同一種原料能用多種方法烹制,如做各種全席,這是中國廚師的絕技,所以做好菜,光手藝好不行,還要懂得原料知識,采購進貨也非常重要,懂得原料選擇,做什么菜選用什么原料,做出的菜才會好吃。
名家雜談:
說到筍,那是袁枚喜愛之物,筍子四季不斷,春有春筍,夏有鞭筍,冬有冬筍。采筍子是靠經驗的,筍芽在地下慢慢生長,深淺不一,若見筍尖露出地表,地面隆起,即有筍子。但如竹鞭根粗些,地表無跡象,就須經驗老到的筍農觀竹枝開展走向,則知地下莖根方向,亦可采到。而到春暖花開,雨水充足,深土中竹筍,一夜之間竟能迅速伸出地面,所以有“雨后春筍”的成語。冬筍在土中味淳厚,春筍在地表味青澀。說來也怪,僅僅隔一兩個節氣,筍子的味道便大不相同,品質上冬筍優于春筍,鞭筍更次之。所以筍農用土培在筍子上,使其晚些出土,這樣的筍,節少、味甜而鮮,叫“壅筍”。挖筍子也有講究,竹有大小年之說,竹葉每兩年一換葉,俗話叫竹子開花,換葉當年,出筍少,為小年;換葉后新葉茂盛,光合作用強,竹鞭營養好,形成筍芽多,次年出筍多為大年;所以有“小年養竹,大年挖筍”之說,而采筍時也留一些長勢好的筍子,讓它們長成竹子。挖筍要用專用筍鋤,用后面鋤根切掉筍根,才能不傷竹鞭根,不影響竹子生長,以便多長筍子,竹有多大,筍子有多大。挖出來砍去皮,細嫩清脆,潔白光潤,貴在清新淋漓,即便生食也很過癮。您看,光筍就有如此講頭,故做好菜,光手藝好不行,要有好原料。要懂得原料選擇,做出的菜才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