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孩子為何有一雙靈巧的手
作為父母,我們發現,孩子到了幼兒園中班以后,似乎比以前心靈手巧了很多,他們可以自己穿衣服、脫衣服;會用叉子、勺子和餐刀(有時),在幼兒園時還能自己上廁所了。其實,這是因為這一階段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得到了發展,除了以上這些表現外,他們還可以握筆寫字,描摹三角形和其他幾何圖形。可以畫出帶有身體的小人,能寫出一些字母。在聽到喜歡的音樂時還能拍打出較容易的節奏,喜歡涂涂畫畫,能用黏土或橡皮泥捏出一些形狀和物體,如圓形、方形、西瓜、蘋果、香蕉等,有時還能捏出人像或動物的形象。
另外,這一時期的兒童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經常要用手勢、表情一起幫助表達與創造。對此,兒童教育心理學家建議,父母要根據孩子這一特點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手部精細訓練。因為精細動作的發育情況不容忽視,精細動作的發生是受到感知覺、注意力等多方面心理活動影響的,它與大腦發育息息相關。提升了精細動作,等于在孩子的感知和專注力方面也做了提升,有助于孩子的大腦發育。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訓練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最直接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多動手、讓他們自己做自己的事,也就是我們說的自理。自理能力很重要,它能同時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能對自己的生活、行為負責。從小開始,家長就應該讓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養成愛勞動的生活習慣,這無論是對他們的智力開發、手部訓練,還是對責任感的培養,都有深遠的意義。

和這位母親一樣,我們都要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要盡早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這就要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不僅能訓練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要知道,我們的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的,小的時候受到一點挫折,憑借自己的力量解決,明天就會獨立成長。孩子總要離開父母的懷抱,走進競爭的社會。家長放手越早,孩子成熟越早。早些讓孩子自立,孩子的責任感會增強。當孩子逐漸有了自己的主見,他們也就能逐漸自立了。在這點上,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1.父母首先要學會放手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首先父母要有讓孩子獨立的意識,否則所有的行為都是一句空話。而所謂獨立的意識,簡單一句話就是孩子能做的讓他自己做,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終將是每個人自己過,家長不能在他幼兒時剝奪他獨立生活的意識。只有這樣,孩子以后才能走得好、走得讓家長放心。
從孩子學走路的那一刻,孩子就已走上自己獨立的征途。父母要做到,孩子能自己走,哪怕走得歪歪扭扭,會摔跤,也要讓他自己走。而到了4歲以后,孩子的手部動作得到發展,我們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洗漱、收拾房間等,一開始孩子可能做得不好,我們也要鼓勵他們,這樣孩子才有興趣改進。
2.不要扼殺孩子的自理萌芽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動手的欲望,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表現,比如1歲多時愛甩開大人自己走路、自己去抓飯來吃、自己穿鞋子等,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想通過自己雙手的觸摸來探索。而到了4歲的時候,當家長要為孩子收拾房間時,孩子可能會說:“不需要你來弄,我自己收拾。”當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時,家長要鼓勵,用笑臉來鼓勵孩子去做。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到了4歲,已經可以自己做一些事情,這正是培養自理能力的好時候,而從自己身上開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比如自己喝水、自己走路、自己吃飯等。
4.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
我們經常會看見這樣的畫面:孩子在穿鞋子,穿了半天沒穿好,媽媽沖到他面前,邊數落邊快速地幫孩子把鞋穿上。孩子動作都是慢的,因為這個世界對于他們來說是新的,我們看上去很簡單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則不是,都要去學,反復練習才能做到。所以,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
比如,父母很趕時間,但孩子還在那磨蹭,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總結經驗,把出門的時間提前一點,比如打算9點出門,就從8點10分或8點就開始準備。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給孩子自己穿鞋穿衣了。在孩子自己穿好衣鞋后,父母可以給他們獎勵,但不能是物質的,最好是口頭上的獎勵,比如摸摸他的頭、沖他笑一下,或者給他一個大拇指,這樣就夠了。孩子從家長的表情、動作就可感知你的鼓勵。每個人都是有惰性的,大人是,更不要說小孩了,關鍵看惰性來時怎么去引導。
總的來說,手部精細動作的健全發展,可以使孩子認識事物的各種屬性及彼此間的聯系,促進其知覺完整性與具體思維的發展。4歲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行為能力,我們可以據此讓孩子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此訓練孩子的動手能力。這也有利于培養孩子自理的習慣和自立的能力。日常生活中,不要總是為孩子包辦一切,縱容孩子的懶惰,凡事愛替孩子動手的習慣妨礙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及鍛煉,更剝奪了孩子學會獨立自理的機會。在孩子自己動手時家長要有耐心,要容許孩子犯錯誤,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心靈手巧、自理能力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