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與懶惰,總是狼狽為奸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懶惰的心理,這是人類的天性。只是有些人能克服自己的惰性,并能以勤奮代之,最終取得成功;而有些人則任由懶惰這條又粗又長的枯藤來纏著自己,阻擋著自己前進。
英國地質學家史密斯曾說:“懶惰如果不產生惡習或禍患,那就一定產生沮喪。”從他的這句話中,我們能看出來懶惰這一惡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事實上,我們所討論的拖延與懶惰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總是狼狽為奸,阻礙我們積極向上。
人們常說,人生苦短,行色匆匆,有的人青云直上、事業有成,有的人庸庸碌碌、毫無作為,這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情景,實則源于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態度。前者珍惜時間、勤奮拼搏;后者則懈怠拖延、行動遲緩。勤奮可以使聰明之人更具實力,而相反,懶惰則會使聰明之人江郎才盡,最終成為時代的棄兒。生活中的人們,如果你是個懶惰的人,那么,從現在起,你最大的任務就是趕走惰性。
威爾遜是任何一個美國人乃至世界人矚目的對象,而他的成功,就是勤奮學習的結果。學習是向成功前進的營養元素。而當今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告訴每個孩子,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只有學習才能突破,才能具備競爭力。
懶惰是現代社會中很多人共同的缺點,他們總是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而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最終也喪失了很多成功的機會。因為人的一生,可以有所作為的時機只有一次,那就是現在。的確,一個人只有堅持“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信念,才能對自己的事業有熱情,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以辦法代替借口。
你會發現,那些你不愿意做的工作,往往是你不喜歡做的事或者是難做的事,因此,要克服拖延心理,你首先要克服惰性,萬事開頭難,要把不愿做但又必須做的事情放在首位,而對于難做的事可以試著把困難分解開,各個擊破;對于那些難做決定的事,則要當機立斷,因為最壞的決定是沒有決定。
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你本來打算做某件事,但是過了好久還是沒有開始;或者覺得自己想去但就是不想動手。其實,這些情況反映到日常的生活中,就是生活好像總是被一種惰性纏繞,知道懶惰不好,但是就是不知道從何處入手、該怎樣開始。
以心理學操作性反射的原則為基礎,對于人類的行為方式進行觀察后,心理學家提出這樣一種改進方式,以糾正惰性生活方式,并由這種惰性生活方式的結束而帶來整個人生的良性改變。這也叫普瑞馬法則。
要克服惰性心理,你首先就要認識到它的負面效應。懶惰拖延并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也不會讓問題憑空消失,它只是一種逃避,甚至會讓問題變得更嚴重,那么,你為什么還要逃避呢?接下來,我們該怎樣克服惰性呢?你如果有興趣,嘗試以下方式并堅持一周,你會發現你整個人都不同了:
你可以先給自己的行為做一個記錄,把你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記錄在冊,記住,是所有的事。當然,吃飯、穿衣這樣的事還是剔除,你會發現,即便粗略地記錄大概也有十幾件,然后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將這些事進行排序,比如,你最討厭的事可以放到第一位,最喜歡的放在最后。
然后,就按照你所列舉的順序來行動吧。早上,當你起床的時候,你就先做那些你最討厭的事,然后接著是第二件、第三件……到最后,你所做的是你最喜歡的事。
這是一個可能讓你覺得操作起來有難度的事,不過堅持就是順利,千萬別在中途放棄轉而去做你喜歡的事了。
為什么這樣做能幫你克服惰性呢?因為這種方式是一種強化作用——先處理困難的事情,再處理稍困難的事情,這樣,就能對前面所做的事情起到一種強化的作用,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強化的效果會越來越明顯,直到你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可以控制自己將一件事做好。
這是效果極好的改變惰性的方法。并且,對于容易出現心情抑郁的人,這種方法也有助于調節心情,不過,這都需要你堅持去做。
最后,當你真正做到能自制的時候,你可以自我獎勵一番,當你能堅持一段時間的時候,你可以及時肯定自己,然后記錄進步,在獲得某種成就感之后,你會找到繼續努力的動力。如果你試試,并且多一些堅持,你將發現,生活著,工作著,是多么輕松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