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孩子的博物文化課:文物里的近代往事
- 周莎 韓舒釔編著
- 1509字
- 2023-06-30 11:48:36
第二節 林則徐的家國情懷
“虎門銷煙”可以說是林則徐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綻放,然而這并不是全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都在詮釋著一位民族英雄的家國情懷。
禁鴉片煙直接損害了外國侵略者的利益,也損害了滿清政府中與之勾結的官員的利益,林則徐早就意識到這是一次“生死之行”,但他為了民族大義還是毅然前往并一絲不茍地完成了禁煙。因為這次事件,英國人率先發難,派遣遠征軍對中國宣戰,林則徐更是蒙冤革職,盡管受到非議和流放,他仍然奔走查看要隘,招募兵士保衛廣州,反對畏敵求和。
1841年5月,林則徐被發配新疆伊犁充軍,在經過揚州的時候,他特意把《四洲志》等有關資料交給了友人魏源,魏源隨后編出《海國圖志》(圖1-6),洋務運動當中喊出的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夷”正是出自于這本書。不但如此,作為治水專家的他,在流放途中還繞道前往黃河治理水患。流放數千里,是多么漫長而艱難的路,對于林則徐而言,因為虎門銷煙這樣的正義之舉反而遭此橫禍,更是令人悲憤。然而他卻能泰然處之,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崇高責任感。

圖1-6 《海國圖志》書影
林則徐寫過這樣兩句詩“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意思是假如對國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又怎么會因為考慮個人的福禍而逃避呢?這句話至今激勵著我們。
在到達新疆之后,林則徐不顧勞頓體弱,幫助伊犁將軍管理糧餉,協助管理屯墾和水利,與此同時,他還認真研究新疆的歷史和風土人情,提出要改變邊疆貧窮落后的狀態才能鞏固邊防的觀點,這種把民族問題和邊疆問題結合起來的視野,是非常智慧和領先的。
林則徐在給家人的信中提出,邊防不是防維吾爾人民。在他看來,少數民族和漢族人民是休戚與共的,要團結起來一起改善生活條件。為此他倡導“屯田戍邊”,在戈壁灘筑壩修渠,把山上的雪水引進沙漠灌溉農田,教會吐魯番人民造起紡車,學習織布。這些舉措推動了當地社會生產的發展,也改善了當地百姓的生活,更是維護了民族團結。
1845年10月,林則徐接旨獲釋,離開新疆。雖然歷經近三個月的舟車勞頓,但他一到蘭州,就又開始馬不停蹄地處理陜甘事務。此后的幾年他調任數個地方,直到1849年10月因病回鄉。一年后,病體還未康復的林則徐被皇帝派去廣西,鎮壓太平天國早期起義,在路途當中,疾病發作,與世長辭。
林則徐一生中,為官清正廉潔,兢兢業業,榮辱不驚,憂國憂民,雖然他的努力不能改變清朝敗亡的命運,但這樣的情操,值得后世人去學習。
林則徐去世十幾年后,英國倫敦蠟像館展出了他的蠟像。
通過林則徐的事跡,我們不難看出,他是一位正直且有責任感的人。這和他少年時代的所受到的教育是離不開的。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有一次,當地的文人雅士找林則徐的父親來對對聯。當時,這位文人故意給他父親出了個難題,他出的上聯是:“鴨母無鞋空洗腳。”這時一旁的小林則徐聽到了,馬上搶先應對下聯,他所對的是:“雞公有髻不梳頭。”正好,“鴨母”對“雞公”,“洗腳”對“梳頭”,機智勇敢地為父親解了圍。
還有一次,林則徐的老師給學生們出題,說道:我們站在山上看大海,請你們作一幅對聯,要求上下聯中分別含有“海”字和“山”字。當時的林則徐是學堂中年齡最小的同學,他對答道:“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這兩幅對聯的應答反映出少年林則徐非凡的才氣與遠大的志向。由此,少年時代的林則徐發奮讀書,最終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受到了百姓們與后世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