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定位,用自己的特長求發展
一個人能否成功,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這種評價有一個通俗的名詞——定位。你給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你就是什么,因為定位能決定人生,定位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為了使自己充分發展,進行全面準確的定位是至關重要的,記住:在很大程度上,你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決定自己的價值!
在給自己定位時,有一條原則不能變,即無論你做什么,都要選擇你最擅長的。只有找準自己最擅長的,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調動自己身上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并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獲得成功。
許多成就卓著的人士,他們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們充分了解自己的長處,根據自己的特長來進行定位或者重新定位,最終找準了真正屬于自己的行業。
生活中,很多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對自己的長處認識得還不夠充分。例如,善于接人待物的人并不認為他們的特長與他人有什么區別;口才出眾的人也不一定會想到這是自己的長處,有時,正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會不假思考地運用自己的特長,反而更容易忽視它們,不知道它們對自己有多么重要。這種人的失敗,在于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丟了自己的長處,而用了自己的短處。
自己的長處是幫助自己實現成功的最好工具。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長處不夠了解,所處位置不當,就不能有所建樹。反之,如果找到自己的長處,就會挖掘出自己無限的潛能,便更容易取得成功。
一個人竭盡全力去做一件事而沒有成功,并不意味著他做任何事情都無法成功。如果他選擇了不適合自己性格的職業,這就注定難以成功。莫里哀和伏爾泰都是失敗的律師,但前者成了杰出的文學家,而后者成了偉大的啟蒙思想家。
世界上有半數的人從事著與自己的天性格格不入的職業,因此失敗的例子數不勝數。在職業生涯的選擇方面,要揚長避短。西德尼·史密斯說:“不管你擅長什么,都要順其自然;永遠不要丟開自己天賦的優勢和才能。”
一個人只有選擇了適合他的工作,找到了適合他的位置時,他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就像一個火車頭,它只有在鐵軌上才是強大的,一旦脫離軌道,它就寸步難行。
馬克·吐溫作為職業作家和演說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可謂名揚四海。但你也許不知道,馬克·吐溫在試圖成為一名商人時卻栽了跟頭,吃盡苦頭。馬克·吐溫投資開發打字機,最后賠掉5萬美元,一無所獲。馬克·吐溫看見出版商因為發行他的作品賺了大錢,心里很不服氣,也想發這筆財,于是他開辦了一家出版公司。然而,經商與寫作畢竟風馬牛不相及,馬克·吐溫很快陷入了困境,這次短暫的商業經歷以出版公司破產倒閉而告終,作家本人也陷入了債務危機。
經過兩次打擊,馬克·吐溫終于認識到自己毫無商業才能,于是斷了經商的念頭,開始在全國巡回演說。這次,風趣幽默、才思敏捷的馬克·吐溫完全沒有了商場中的狼狽,重新找回了感覺。最終,馬克·吐溫靠工作與演講還清了所有債務。
馬克·吐溫取得了成功,因為他終于明確了自己的社會角色,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方向,從適合他自己的角度來從事社會活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你也許興趣廣泛,掌握多種技能,但所有技能中,總有你的長項。因為唯有利用自己的長處,才能給自己的人生增值;相反,利用自己的短處會使自己的人生貶值。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涉世不深,只會羨慕別人,或者模仿別人做事,很少有人能認清自己的專長,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發揮專長,所以不能成就大事。
據調查,有28%的人正是因為做了自己最擅長的事,才徹底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并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弱者的門檻,邁進了成功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為總是做著最不擅長的事,所以不能脫穎而出,更談不上成大事了。
如果你用心去觀察那些卓越的人士,就會發現,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不論聰明才智高低與否,也不論他們從事哪一種行業、擔任何種職務,他們都在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很多人往往一時很難弄清楚自己的優勢所在,這就需要你在實踐中善于發現自己、認識自己,不斷地了解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此才能取己所長、避己所短,進而取得成功。
富蘭克林說,有事可做的人就有了自己的產業,而只有從事天性擅長的職業,才會給他帶來利益和榮譽。
一個人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是獲取成功的一大法則。只有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才能在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