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引言

(一)復旦投毒案的啟示

2013年4月,上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研究生黃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該案件發生于復旦大學楓林校區中,犯罪嫌疑人為被害人室友林森浩,投毒藥品為劇毒化學品N-二甲基亞硝胺。2014年2月18日上午,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終審維持原判:因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

對此,新華社的評論是:

這實在令人扼腕。對法律沒有應有的敬畏,缺乏一種對生命的愛惜,缺乏足夠的理性才會有如此行為。生命是最可寶貴的,任何理由在生命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生存和競爭的壓力再大,人也應有底線。有外在知識無內在約束,教育應反思。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

培養人才,有知識更要有德性;大學教育,重學術更要重人格。讓學生懂得愛、尊重和包容,才能避免悲劇重演。

心理專家鄭曉邊認為,一些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能力是近年來高校死傷事件頻頻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這背后是長期以來相關教育的缺失。無論是學生自身還是學校、社會,都應該盡快亡羊補牢。此外,鄭曉邊建議,應設置相應的服務機構,對大學生提供危機干預,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心理疏導方面的幫助。專家的觀點道出了問題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從心理發展的角度講,一個人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從幼兒園到小學,從中學到大學,每一個發展階段都不可割裂,大學生的問題可以從其中學、小學階段找到原因,小學生的問題根源于嬰幼兒時期。一個人的過去和現在沒問題不能代表以后不會有問題,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是相互影響的。

盡管這只是發生在大學生身上的個案,但是對于整個教育來說具有很大的警示意義。無論是學校、家庭或社會,都應當進行反思:什么是“人才”?教育應當如何培養人?教育應當培養怎樣的人?復旦投毒案中的犯罪嫌疑人林某算不算“人才”?很顯然,在案件沒有發生前,我們都會覺得他是一個人才。然而現在看來,這樣一個高材生連一個平常人都不如,至少對于平常人來說,我們不會以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和同學之間的矛盾,社會不需要這樣的“人才”。我們認為,對于教育來說要從兩個層面培養人:其一是要將一個人培養成正常的、社會適應能力良好的、對他人和社會沒有危害的人;其二是要將一個正常的人培養成優秀的、對他人和社會有貢獻的人才。在上述兩個層面中,第一個層面比第二個層面更重要,如果跨越了第一個層面,直接將一個人培養成一個“人才”,那就有可能發生“復旦投毒案”這樣的悲劇。在教育實踐中,無論是學生身上比較普遍的心理問題還是殺人或自殺這樣的致命問題,都跟跨越第一個層面來培養人的做法有關。

“復旦投毒案”也警示我們:人格教育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教育更重要。教書育人是學校教育的職責和目標,但是在實踐中,很多時候我們只做到了“教書”,沒有真正做到“育人”,因為書教得好不好有明確的指標——考試分數,而人育得好不好則沒有這樣的指標,這是長期以來教育中的一種急功近利思想。人格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它滲透于整個人的畢生發展過程,我們不能將人格教育等同于學校的道德教育。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只以道德品質來衡量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全,正如復旦投毒案中的犯罪嫌疑人林森浩在分析自己的犯罪原因時所提到的那樣,他說自己接受了這么多年的教育,卻連如何處理好與同學之間的關系、如何化解人際矛盾和沖突這樣的瑣事都沒有學會。試想,一個人不會處理人際關系或社會適應不良還不能說其道德有問題嗎?

(二)一位中學畢業生的困惑

當我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我猛然覺得這12年的寒窗苦讀換來的除了一張通知書外,似乎什么都沒有——沒有朋友,沒有刻骨銘心的體驗,沒有美好的回憶,沒有對生活的熱情,沒有穩定而深刻的興趣愛好。除了無奈地“喜歡”數理化英等高考課程外,簡直都忘了國歌是怎么唱的了。

這是千千萬萬個中學畢業生的困惑,12年的求學生涯留下來的記憶是一片空白,這不知道是學校教育的悲哀還是無奈。我經常在想,30多年前我上小學和中學的那會兒不至于是這樣的情形,現在還保留著許多美好的回憶。那時候也要上學,也要考試,還要干很多很多農活,在學校每周還有半天的勞動課,現在想來那是一周當中最幸福的半天。我覺得那種教育才真的體現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30多年前,農村的生活非常貧苦,甚至連飯都沒法吃飽,但就是在那樣一種生活環境中,種田的有盼頭,讀書的有期望,每天都過得很踏實,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到處都充滿了友情和親情。30多年前,學生不會感覺到有做不完的作業和考試,因為那時候除了在學校有時間做作業外,回到家根本不可能有做作業的時間與條件,家里連像樣的桌椅和油燈都沒有。那時候,父母沒有那么多的時間來關心你的學習和考試,說得好聽些,只要不留級就滿足了,壓根兒就沒指望著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學。

這30多年來,教育主管部門天天在喊給學生減負,教育改革改了這么多年,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老師的壓力越來越大,家長的怨言越來越多,似乎舉國上下都看不到教育的希望。這些年來,跟教育有關的報道和評論不計其數,一些負面的新聞也舉不勝舉,但舊有的教育模式依舊沒多少改變。記得上學的那會兒聽都沒聽過“心理問題”這個詞,我分析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那時候的學生確實沒有心理問題,一方面跟客觀環境有關,那時候沒有網絡,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甚至連電視機都沒有,同學之間只要有空就會在一起游戲,而且都是一些文體類的游戲,一些游戲的工具或玩具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少會有心理問題;另一方面跟社會環境有關,那時候絕大部分同學都沒有感受到那么大的壓力,做老師的也沒有多大的升學壓力。其二,那時候的學生沒有“機會”出現心理問題,他們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忙著聽課(也包括做小動作),下課的時候要抓緊時間瘋狂地玩,回到家得老老實實干農活,怎么可能有“機會”產生心理問題。

專欄:面對網絡世界,父母還能做什么?

如今,互聯網可謂無所不包、無孔不入,它對于青少年兒童的影響當然是不言而喻的。當網絡成為現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時候,如何趨利避害成為家庭和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心理專家指出,父母必須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孩子們在網絡空間找到方向,以積極和相互尊重的方式參與網絡互動。

(1)對孩子正在使用的新技術表現出積極的興趣。如果你沒有自己的網絡賬號,注冊一個,然后試試對隱私的設置。確定你的孩子設置的是最大限度的隱私保護。很多年輕人已經想出了屏蔽某些人(爸爸和媽媽)、不讓他們看到自己個人內容的方法。這會是個挑戰,這也是你需要在關于安全和底線的話題上跟你的孩子保持暢通交流的原因。

(2)了解規則。你的孩子要超過13歲才可以到社交網站上注冊賬號。他們也許會因此覺得自己跟不上潮流,但是如果我們做父母的在這個問題上強硬一些,我們就能幫助彼此完成這個任務。跟你的朋友們談談,讓他們也這么做。

(3)安裝一個過濾網頁的裝置,同時把電腦擺放在家里的公共區域。現在還沒有要求ISP(網絡內容服務提供商)在它們的源頭進行內容過濾,所以我們得自己想辦法在家里做這件事。

(4)對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做出限制規定。每天24小時在線對生活沒什么好處。最重要的是在睡前不要接觸電子屏幕,以保障良好的睡眠。

(5)保證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渠道暢通,這樣如果孩子看到網絡上有什么讓他們郁悶的信息,他(她)不會羞于跟你探討。如果你懷疑孩子在看什么有害的網站,要跟他(她)提出來,并進行干預。

(6)努力跟你的孩子保持密切聯系。與父母間緊密的聯系能降低青少年做出危險行為的風險。

(7)了解法律。通過電話或網絡進行威脅或騷擾,并對他人造成傷亡的人會面臨犯罪指控。

(8)為大環境的改善做出積極的努力。全世界的專家都認為我們已經創造了一個有毒的媒體環境,所以我們現在需要對它進行凈化,創造一個更加友愛、尊重,對孩子們友好的環境,以適應孩子們的成長。

引自:[澳]史蒂夫·比達爾夫.養育女孩.鐘煜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86~187.

我一直以為,心理問題一是跟客觀環境有關,二是跟個人因素有關。客觀環境有時候很難改變,比如學校的考試和升學壓力、父母的期望、網絡媒體的影響等,但是個人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控制,至少可以去調整和改變。一個學生在學校如果除了讀書還是讀書,回到家里除了做作業就是練鋼琴,這種單調的生活怎么可能不出問題。現實中有的孩子確實就是這樣。看看我們的學校教育,除了那些要考試尤其是要高考的科目,學生還能學什么?小學的時候可能還會有音樂、體育、美術,到了中學的時候幾乎都取消了,更不用說上什么勞動課了。而且,有些學校怕上體育課時學生出現意外,甚至把體育課搬到教室里面上。這是一種因噎廢食的教育,學生怎么可能不會有心理問題?生活中有酸甜苦辣不同的滋味,情感上有喜怒哀樂不同的體驗,剝奪任何一種都會導致問題。對于一個成長中的學生來說,任何一種體驗都是必不可少的,體驗越多,心理越健康、人格越健全,這一點,教育者應該好好反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迁市| 安塞县| 永丰县| 镇沅| 泰兴市| 晋中市| 肇庆市| 仙居县| 邛崃市| 疏附县| 苏州市| 焦作市| 连城县| 铁岭县| 高碑店市| 福建省| 永嘉县| 德格县| 崇阳县| 海晏县| 太湖县| 正阳县| 抚州市| 五家渠市| 宁都县| 油尖旺区| 宁南县| 阳高县| 福州市| 玉树县| 德清县| 大埔区| 滦平县| 万荣县| 犍为县| 房产| 吴忠市| 安西县| 卓资县| 扶风县| 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