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譯者序

翻譯源起

這本書是精神分析家張濤博士在巴黎書店偶然購得的,那時他剛結束畢業論文答辯,正要回國。隨后在國內開展精神分析臨床治療、教學和督導工作的過程中,張濤感到此書非常適合剛踏上臨床實踐之路的年輕分析家,于是大概從2019年起,他開始摘譯本書的一些內容,并陸續在公眾號“無意識研究”上刊載,獲得了不少同行的關注。2021年,在精神分析行知學派編譯組的支持下,張濤與金偉闖、張沙沙兩位同事決定完整翻譯這本書。

內容介紹

這本書以書信對話的方式展開,共計三十六封信。書信內容總體可以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關于精神分析基本設置的探討,比如何時可以讓來訪者上躺椅、付費對分析意味著什么等等。其次,作者深入分析了移情這一臨床概念,并借此穿插了與神經癥、性倒錯和精神病密切相關的幾個議題:愛、恨和防御。這些議題非常深刻,觸及精神分析理論的一些困難點,如生本能、死本能、超越快樂原則,以及創傷。此外,作者還透過人的神圣部分、精神健康的概念,以及治療師的功能與立場,以臨床工作片段的形式展現了治療如何發揮效用,治療師如何深入到臨床關系中去思考。最后是作者的個人經歷部分,信中呈現了他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個案及其處置過程,以及他與一些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師的相遇和友誼。這些激蕩人心的相遇時刻,展現了大師們強烈的個人風格與魅力。也正是這些主體性的豐富展現,形成了一個貫穿全書的線軸,牽引著理論議題在書信中逐步遞進并互為對照,嚴肅而又辯證地表達了作者的理論意圖。

書信式的寫作和面對“年輕心理治療師”的設定,并沒有讓這本書僅僅流于表面。這種書信對話的方式清晰地向讀者們展現了精神分析關鍵理論的臨床困境,但作者徐徐道來,帶著對臨床的多樣性和當下性的思考,將自己的理論創新與溫尼科特、雅克·拉康、麥克杜格爾、弗朗索瓦茲·達沃因、讓-馬克斯·高迪利埃、米歇爾·內霍和皮耶拉·奧拉尼耶等人提出的理論概念和脈絡結合起來,部分地解決了它們,為讀者們呈現了一幅較為完整的精神分析治療實踐的理論圖景。因此,書中有關理論延展的部分也能幫助從業已久的治療師們進一步思考自己在臨床實踐中碰到的問題和僵局,作者為這些讀者提供了進入精神分析更浩瀚磅礴的領域的指南針,并以個人經驗來指引讀者,使之不至于迷失其中。

概念難點

1.本能理論與厄洛斯

在一些篇章中,如《閱讀〈超越快樂原則〉:厄洛斯的堅持》和《性倒錯和軀體化:喬伊斯·麥克杜格爾的工作》,由于其中提到的臨床問題的復雜性,作者延伸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尤其是其中厄洛斯的部分。他透過溫尼科特、麥克杜格爾的理論對它們做出了深刻發展,但這也導致理解的困難。我們希望在盡可能避免干擾原文風格的基礎上,對其中難點作一些基本的澄清。

弗洛伊德在《超越快樂原則》中提出的死本能/生本能的二元論雖然包含了先前的自我本能/性本能的二元論,但這個領域與先前的領域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不再涉及快樂原則,而且范圍更加廣大。弗洛伊德借助神話,以愛神厄洛斯來命名生本能,那么它應當更多地牽涉到快樂原則,然而如果它和死本能一樣不斷重復、制造緊張,而緊張是不愉快的,那么這里就構成了理論上的矛盾。厄洛斯既可以過度而導致緊張,也可以卸載而構成滿足。

從精神結構的理論出發,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意識/前意識層面的保護罩,保護著整個精神裝置。那么,如果精神分析治療起到了作用,疾病之痛苦的改變就必然牽涉到這個保護罩中能量部分的改變。一般情況下,壓抑的功能使得與性相關的沖動無法表達,從而構成了神經癥,但若快感被壓抑是神經癥的基礎,在擴展到死本能/生本能的強迫性重復之后,厄洛斯就會同時具有兩種模式:“基于快樂原則的運作,旨在消除由不愉快產生的張力;由強迫性重復支配的運作,它投注于不愉快,產生了一種超越快樂的欲望的喜悅,這一欲望指向對內部和外部精神現實的投注。”[1]

這一發展是以弗洛伊德原文為基礎提出的,并得到前面書信中提到的溫尼科特和麥克杜格爾的理論的支持:保護罩會牽涉到死本能(作者稱為有機體的本能)的防御,這種保護罩的能量顯然是由非有機體的本能——厄洛斯產生的,因此,厄洛斯的重復可以解釋假自體、古老癔癥和心身疾病。

2.創傷與瘋狂

在《弗朗索瓦茲·達沃因和讓-馬克斯·高迪利埃:超越創傷的歷史》《內在母親》《作為防御的幻覺和克勞德·朗茲曼的三重知識》《極權主義政權與精神病》等篇章中,作者比較了在極權主義、恐怖主義與“謀殺”性的父母的迫害下,主體為抵御迫害而形成的創傷和瘋狂的相似之處。作者也指出了主體如何通過治療師的干預和幫助應對這些來自實在的迫害。由于涉及一些國外歷史背景和分析家們對于精神病的不同見解,這部分比較難以理解。

作者通過講述“二戰”、集中營、“骯臟戰爭”等有關殺戮的殘酷戰爭史來展示極端情境中的社會關系,揭示了個體的歷史創傷。瘋狂和創傷具有相似性,它們是不會遺忘的和不會從歷史的災難中被抹去的記憶的存在。作者將瘋狂視為個體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一種手段,個體通過瘋狂的幻覺制造一個虛構空間來保護自己。

精神病主體的瘋狂顯示出還未被理解的、未被符號化的創傷,即“未被記錄為過去”的歷史,也正是因為“沒有人想要知道”才表現出瘋狂。這里是一個被抹掉、被化為空無的主體,精神病的經驗涉及壓抑的不充分(作者提到的語言層面或無意識表象的層面),他們經歷的歷史事件無法在無意識中被銘記和運作,這些歷史轉而迂回在他們的夢和癥狀中呈現自身。治療師可以通過夢和移情,對精神病主體的實在經歷作出回應。創傷和瘋狂的存在,意味著治療師要經常面對實在界的碎片。關于對精神病和創傷主體的工作,作者借用溫尼科特的過渡空間的理論,提出可以嘗試在患者和他們的治療師之間插入一個中介空間,在這個空間中運用移情讓他們的無意識運作起來。治療師的干預為個體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讓他能夠從受害者轉變為實在片段的見證者——實在的片段正在尋找一種方式進入語言和符號秩序。這種干預方式能夠幫助主體擺脫實在界對他的俘虜,埋葬那些聯系著死亡的恨和行尸走肉的部分,找回關于他自身生活和生命的真相。

3.斯賓諾莎的知識與精神分析的知識

作者在最后一封信《弗洛伊德和斯賓諾莎》中對比了斯賓諾莎和弗洛伊德的理論,闡明了精神分析的一些概念。斯賓諾莎哲學學說的深奧性可能會造成讀者在閱讀上的困難,因此我們在這里對其加以簡單介紹。斯賓諾莎是17世紀歐洲著名的哲學家,他是無神論和理性主義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理性是認識的唯一手段和評判真理的唯一標準。由于當時宗教神權思想占主導地位,如果他一味否認上帝的存在就會繼續受到教會的排斥和孤立,因此他把自然界奉為上帝,但本質上他是一個無神論者。在斯賓諾莎那里,自然界就是上帝,實體(客觀世界)就是神[2]。實體自身是其存在的原因,對實體的認識也是通過實體自身來認識。實體是無限的,神也是無限永恒的[3]。所有的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都是神的一部分。自然法則是所有事物的內在原因,也是支配世界的上帝。

在此基礎上,斯賓諾莎區分了三種知識。第一種知識是從感官及個體的表面經驗獲得的知識,或者是通過符號想象相應事物獲得的觀念,這種知識是表面的、混淆的、感官的、不正確的意見或想象的知識。拉康運用第一種想象的知識來闡述他的想象界。第二種知識是關于事物特征的共同概念和正確觀念而獲得的觀念,它們是推理出來的,是和時間有關的理性知識或推理知識。第二種知識與精神分析過程相對應,分析過程就是一個在時間中有關思維及情感的精神制作的過程。第三種知識是從神的某一事物本質屬性的正確觀念出發,對事物本質的正確認識,它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直觀知識[4]。斯賓諾莎的第三種知識和主體完成分析之后對無意識的認識是相似的。它們是主體認識到的構成其自身獨特性的無意識真相。只有第二種知識和第三種知識是正確的觀念,是人們可以明辨真理和錯誤的真知識。

弗洛伊德在生活狀況和理論創新上與斯賓諾莎相似,他們都是堅持無神論而受排擠的猶太人,他們都相信人的存在不是神的創造,他們都因提出開創性的理論而被當時的社會環境孤立,他們在科學方面也有自己的抱負,他們都堅持精神和軀體相統一的觀點。

斯賓諾莎的一些哲學思想對弗洛伊德有所啟發,比如斯賓諾莎的“對思想的快樂欲望”與弗洛伊德對快樂、欲望、情感等概念的思考具有相似性。弗洛伊德認為快樂與思想和性有關,也涉及焦慮和死亡;而斯賓諾莎的快樂是與思想或知識的欲望有關的快樂,和性無關。弗洛伊德提出的欲望和性有關,而斯賓諾莎的“欲望(conatus)與努力的觀念聯系在一起,并且意味著禁欲主義的傾向”[5]。斯賓諾莎的第三種知識與情感有關,這就是作者強調的思考的欲望也是體驗快樂的欲望。除了在性這一點上有分歧之外,弗洛伊德的一些觀點與斯賓諾莎的觀點具有一致性。

此外,斯賓諾莎的一元論和弗洛伊德的二元論也體現了二人理論比較有分歧的地方。斯賓諾莎堅持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弗洛伊德強調生本能/死本能的對立和沖突對個體產生的影響。但是,斯賓諾莎的自我保護理論和弗洛伊德的自戀理論是共通的,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戀力比多(自我保護沖動和性沖動的一部分)是對斯賓諾莎的自我保護理論的補充和延伸,體現了情感力量的作用。并且在分析的結束方面,斯賓諾莎的“對生命(生活)沉思”的立場和主體完成分析之后所持的立場是相同的,都是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以及快樂。第三種知識實際將斯賓諾莎《倫理學》中的命題與弗洛伊德的分析目標結合了起來,它體現了無意識知識的欲望所產生的強大的快樂,這種快樂的力量建立在對無意識欲望的了解之上[6]

4.精神分析的倫理

在《移情與友誼》《盧普·維爾萊:作為概念框架之變革的精神分析》《塞萊斯蒂娜超我和杜爾西內亞超我》等篇章中,作者討論了精神分析的倫理問題。就治療師和來訪者的關系而言,作者認為友誼對于維持分析進程十分重要,友誼和移情的關系密不可分。弗洛伊德在《可終結與不可終結的分析》中寫道:“在分析期間和分析結束之后,分析師與他的對象之間的良好關系并非全都基于移情;還有基于現實并被證明是可行的友誼關系。”[7]作者認同弗洛伊德的觀點,他認為“精神分析的倫理和友誼的倫理是一回事”[8]

在治療師和分析主體對分析框架的設置、悖論和跨越的處理方式上,作者認為分析的主體必須接受他的存在的悖論:他既存在于他正在超越其界限的參照系中,同時又存在于一個他尚不知道其界限的新框架中[9]。治療師要保證自己的思維框架對變革保持著開放性和可能性,由此,充當保護罩的治療師在過渡時期的在場才能對主體實現這種變革起到重要的作用。

就治療師在分析中所處的位置而言,作者認為這個位置既要有禁止亂倫的功能,也要有愛、安慰和保護的整合功能,還要具有幽默的技能。總之,精神分析的倫理學不僅包含基本框架,還包含友誼、快樂、開放性和創造性。

綜上,作者十分忠實于弗洛伊德的學說,他在書中經常向讀者呼吁“回到弗洛伊德”。作者借鑒和思考了溫尼科特、拉康、斯賓諾莎等人的觀點,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的觀點。這是一本親切地和年輕治療師對話的書,讀者置身其中,或會感覺到從作者那里傳來的春風拂面的溫暖。書中飽含對年輕治療師們的殷切期望,它鼓勵我們每一個治療師在精神分析道路上帶著開放性和創造性繼續前行!

致謝

本書的出版,首先要感謝精神分析行知學派編譯組的工作,沒有他們和出版方的持續溝通與協調,我們無法如此順利地出版此書;藍獅子出版公司的宣佳麗及其編輯團隊保持著高效率的工作,耐心仔細地修改文本、提出建議,譯者們在此一并致謝。

張濤、金偉闖、張沙沙

2022年3月23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县| 沾益县| 女性| 温州市| 沙河市| 丹阳市| 祥云县| 中西区| 广宁县| 会同县| 博湖县| 金寨县| 航空| 拜城县| 获嘉县| 偏关县| 横山县| 格尔木市| 多伦县| 卢龙县| 尤溪县| 明星| 巴林左旗| 英吉沙县| 会泽县| 平顶山市| 嵊泗县| 平塘县| 伊春市| 永清县| 兴山县| 浠水县| 红安县| 华蓥市| 延寿县| 卫辉市| 青海省| 金坛市| 雷山县| 新绛县| 东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