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很大,因為有的是房子。
所以,書房與其說是書房,倒不如說是一座別院。
自從穿越之后,因為要思考的、要整理的秘密太多,朱由檢特意命人整理出了寢殿旁邊的院落,作為書房使用。
說是整理,其實就是分出了不同的功能區,有左側專門放書的閱覽區,有中間練習書法、兼職私密會客的書法區,最主要的,就是右側的冥想區。
和其余幾個不同的是,冥想區只有兩面墻是書架,一面是窗,另一面則是一面白墻。
半人高、與墻壁幾乎等長的宣紙被懸掛在墻上,方便朱由檢隨時做思維導圖,匯總想法,發散思維,找出待辦事項的優先級。
“難!”
朱由檢一手持筆,站在宣紙前,有些心煩,不自覺地伸出左手手指,撓撓鬢角的頭發,實在是滿是槽點,不知道從哪里開始寫起。
無論從昨晚的情況,還是歷史的驗證,只要他不作妖,安安穩穩等待皇帝駕崩,皇極殿的那個位置,肯定是屬于他了。
年號還選崇禎。
只是,皇帝該怎么做?
無論前身后世,他別說做皇帝了,連百人以上的團隊,都沒管理過。
這世上最復雜的,是人心,最難填的,是欲望,最容易的,是嘴炮,最難做的,是一直走正確的路,并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
想來,大明的皇帝,只要賭桌上還有賭資,想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有這個自由的吧。
從小到大的教育,首先提到的總是,要有理想,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有科學思想的指引,不能盲目、一勞永逸,也不能盲從、隨波逐流。
“帝國衰落原因”
持筆蘸飽了墨,朱由檢在宣紙的最左側,從上至下,寫下了這樣幾個大字。
字形優美,風格飄逸,很明顯,是下了很大苦功的。
“經濟、政治、軍事、文化”
朱由檢寫上分支,用短直線相連。前身先是局限于皇宮,后是窩在王府,雖然屢次出門上街微服私訪,考察民生,可是,看到的終究是有限。
人有了錢,才有更加強大的基礎,國家有了錢,也才能支撐得起一系列的中興計劃。
發展才是硬道理,窮的叮當響,自然會沒兵、沒餉、變成向群臣借錢、丟了大臉的小丑皇帝。
利用符合國情的手段,搞活經濟,增加財政收入,是繼位后的當務之急。
堂堂大明兩京十三省,一年財政收入才幾百萬兩白銀,低的時候才一百多萬,實在是匪夷所思。
且不說南宋如何,奪了大明江山的清王朝,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王朝末期,一年還能收入六千萬兩。
相比之下,大明皇帝搞經濟,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這是源自太祖皇帝小農思維的局限性,在秉承祖制之下,國家越發凋敝,官員越發富裕,百姓越發貧困。
天災連連,人禍不斷,要是他,他也反了。
只是,大明如今的境況,從歷史來看,不適合雷厲風行的改革,若是盲目圖新,很大幾率會加速滅亡。
老子說過,治國如烹小鮮,小火慢燉,溫水煮青蛙。
只有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獲得了他們的支持,政策才會真正推行下去,才會有人愿意去真的執行。
“試點、戶籍、厘金。”
朱由檢在經濟一項的后面,用簪花小楷寫下了這樣三點。
試點,是小火慢燉。
戶籍,是解放人力,
厘金,是增加稅源。
這些都是被歷史證實成功過的方式方法。
只是,有一個問題:屬于朱由檢個人的武力保障。
發展經濟的目的之一,是為了保障軍事力量的強大,對外解決后金女真人的進攻態勢,挽救日益衰頹的遼東;解決漠北蒙古林丹汗逃跑后的軍事真空,對內,為經濟溫和改革做后盾,預防可能發生的叛亂。
作為未來的皇帝,名義上,他有很多人可以用,只是,力量過于分散,兵員招募自由,訓練不統一,軍餉不及時,甚至軍隊編制也不統一。
有的一個營幾千人,有的上萬人,有的甚至幾萬人。
京城陷落的時候,沒有人。
連皇帝自己都跑不出去。
他才開始培養班底,駱養性、劉文炳這三百人,就是他想要播撒的第一批種子。
“錦衣衛,京師三大營,軍戶衛所”
朱由檢繼續在宣紙上規劃,心里默默盤算。
京師三大營,一曰五軍,一曰三千,一曰神機,極盛時二十余萬精銳。
只是,
大明兩百余年,京師三大營已經廢了,名義上十幾萬人,實際上已經成為勛臣、文官等的奴仆,還有勇氣上戰場的,也不知道能不能挑出來五千青壯?
軍戶衛所,大概也是廢了吧,長官變地主,軍兵變佃農,早在一百年前,就荒廢的不能用了。
遠至九便,近到京師,只是名義罷了。
底層的軍戶還在掙扎,上層已經腐朽。煊赫一時的五大都督府,早已淪為了名號。
勛臣們不能騎馬,以收銀子、眠花宿柳、爭權奪利為榮,武將們匍匐在文臣腳下,縱然朱由檢登基了,一時間估計也難以改變。
貿貿然動了勛臣蛋糕,他們手里有兵,鬧起來,怕是難以收場。
文臣們估計也不愿意武將單獨掌握兵權,回到文武并重的時代,文武之爭,歷來如此。
只有錦衣衛為代表的天子親軍,算是皇帝的自留地,很大程度上,皇帝可以自決。
天子親軍,開始是上十二衛,后來永樂皇帝時期,增加十衛,正德皇帝時期,又增加了勇士營和騰驤、武驤四衛。
十二衛是大明帝國建立之初就定下的編制,寫在《大明會典》上,有金吾前衛、金吾后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后衛、虎賁左衛、錦衣衛、旂手衛。
只是沒過多久,除了錦衣衛,剩下的上十二衛,都只剩下名義罷了。
“這個倒是可以利用,現成的近衛編制。”
朱由檢心里慢慢理出了一個頭緒,亂世之中,兵強馬壯者才是真的帝王,換一句有匪氣的話來說,便是“有槍便是草頭王。”
將“天子親軍、勇士營”寫在“軍事”二字后面,朱由檢心里有了些底。
千層之臺,始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點一點改變,增強自身的力量,那樣說話才會有更多的人聽,才能自由地除去眼中釘。
歷史上,崇禎皇帝也是這么干的,勇士營三大將,孫應元、周遇吉、黃得功,如雷貫耳。
政治的后面,朱由檢簡單地標記了:
“宗藩、黨爭”。
藩王一類的親族,是拖垮大明財政的重要原因,主要是,他們除了能吃能睡,趴在國家身上吸血,大部分也沒什么用啊。
至于黨爭,歷史上崇禎初年滅魏忠賢,后期頻繁換首輔、依仗太監,都是皇帝掌控不住朝廷的平衡,導致的惡果。
爭來爭去,大明滅亡了,文官依舊做了新朝的官,武將依舊可以投新朝,就連太監都能再就業,只有皇帝自己一家子,死的無聲無息。
作為正義的熱血少年,朱由檢很不得一刀切,將藩王舍棄掉,將黨爭直接滅掉,但是作為未來的新皇帝,他首先要保證的是,詔令能夠出皇城,出京城,通達天下,一字不差地執行下去,不走樣就謝天謝地了。
“老天怎么不先讓我實習一下、再決定就不就業呢?哪怕來個崇禎皇帝人生模擬器也好啊,試試錯?”
朱由檢越想越麻瓜,將毛筆擲到硯臺上,濺起一圈黑色的液體,灑了大半張桌子。
這也不好弄,那也不好弄,當這個破皇帝,不能輕歌曼舞,肆意享受,有個什么好?
“這賊老天!”
朱由檢咒罵一句,抬手將早已做好、掛在一側的紅色絲綢幔帳順著繩索扯過來,將宣紙蓋的嚴嚴實實,這才喚人前來收拾:
“墨灑了,進來個人!”
一個淡青色裙裝的宮女答應了一聲,進門之前依舊按規矩敲了門,將筆墨重新換過,桌面用濕布擦了一遍,又用干燥的棉布抹到沒有一絲水分。
“下去吧,院內守著。”
“是,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