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績效背后的心理學
- (日)榎本博明
- 1668字
- 2023-05-17 16:05:41
如何找到標準化與創新性的平衡 ·自主需要
Q 為了減少員工的工作失誤,我編制了明確辦事流程的工作手冊,事無巨細地安排任務,耐心仔細地指導員工。我原本以為這么做會讓大家感受到公司的關心、工作的順意,卻發現他們的積極性并沒有提高。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夠呢?
很多公司為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工作失誤,都在將工作的操作流程、辦事步驟標準化、規范化。這些標準和規范能讓新員工盡快適應崗位、完成工作,為公司貢獻力量,因此可以說是公司運營上不可或缺的工具。此外,不管員工是機智敏銳還是呆板木訥,是為人周到還是不善處事,是一絲不茍還是粗枝大葉,一般來說,按照工作手冊執行就能將個體差異造成的工作失誤減少到最小。特別是服務行業,為避免客戶投訴,接待工作手冊的內容越來越詳細。
工作步驟明確,工作指示詳盡,領導連具體的操作方式也進行耐心細致的指導。按理說,這應該會使員工不再害怕出問題,能頭腦清醒地安心工作。但事實上,標準化、規范化只是消除了員工的不安,保證了最低限度的工作動機。要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還需要滿足更多的前提條件。這就涉及我們接下來要談到的自主需要。
追逐高效會剝奪工作的快樂
將工作步驟、工作方法進行詳細全面的標準化、規范化,為員工順利完成工作上一道保險,確實可以消除員工的不安,讓員工安心地工作。但是,僅僅消除不安并不能提高員工的動機。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員工常提的一些意見:
“我領導的口頭禪就是,‘少說廢話,我怎么說的你就怎么做!’稍微提點問題他就這么熊我。真是扼殺我工作的積極性!”
“我在工作上研究出了自己的一套小方法,本來做得不錯,可是領導發現后卻說,‘不要自己搞事,按要求做!’我自己的那套方法還挺好用的,但他居然是這種態度。我又不是機器人,連動腦子想方法都要經過允許嗎?想想就讓我沮喪?!?/p>
從管理層的角度來看,員工按指示工作是高效的、省心的。標準化的工作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壓縮個人發揮或判斷的空間,從而預防員工因不熟悉工作或考慮不周全而帶來的工作風險。
但與此同時,這也產生了動機管理的陷阱——過度重視高效化和風險預防可能會挫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造成管理失誤。

“我想擁有自主權”
心理學家亨利·默瑞(Henry Murray)列出了一份人人都具備的心理需要清單。其中有一項稱為自主需要,指的是反抗強制和束縛、擺脫權威、謀求自由行動的需要。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孩提時代。很多人小時候放學回家吃完飯后,可能會一邊漫不經心地看電視,一邊在心里警告自己:“得抓緊時間寫作業啦!”就在這時,他們聽到父母訓斥自己:“準備看到幾點!作業還做不做了!”打起精神去做作業的念頭瞬間消失。結果是他們心里雖然知道再不去寫作業就遲了,可還是賭氣繼續看電視。
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這是人人都有的基本需要。同樣一件事情,是自己想這么做,還是被別人要求這么做,兩者的動機狀態是百分百不同的。
因此,雖然讓員工按標準、按要求工作對企業管理者來說高效省心,但這種做法很有可能降低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導致公司業績無法提升。
為自由創新留出空間
澄清一下,我并不是說標準化、規范化作業不好,而是想提醒各位企業管理者——為提高工作效率,防止風險發生而進行標準化、規范化時,也不要忘記為員工個人的自由創新保留一定空間。
做事嚴謹的人需要特別注意,因為一旦由他們來制定操作手冊,就會從頭到尾、從里到外地將操作標準制定得徹徹底底。但是如此一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就會隨之跌落谷底。我們可以仔細想想,既然我們能在標準化、規范化上下如此大的功夫,那為什么沒有注意到創新帶來的快樂與工作積極性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呢?我們要認識到,一旦形成只用按標準、按規范來工作就足夠的局面,就會剝奪員工在工作中通過創新而獲得的快樂。
在這種情況下,對自己能力不夠自信或工作積極性不高的人可能受到的影響不大,但是對自己能力有足夠自信、對工作積極主動的人來說,自我創新的空間越小,工作動機就越低。這對整個組織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損失。
此外,領導還需要認真地評價并肯定員工在工作上的創新之處。這樣一來,除了自主需要,員工的認可需要也能得到滿足,從而進一步提高其工作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