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遠站在島上的最高點,俯瞰著這片他剛剛征服的土地,心中充滿了喜悅和自豪。
眺向遠方,他看到了大海上飄揚著宋軍的旗幟,他看到了天空中飄蕩著宋軍的熱氣球,他看到了陸地上奔跑著宋軍的士兵。他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
此戰雖勝,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
最主要的就是,接連的戰爭消耗了太多的糧食、彈藥、燃料等物資,而宋國在南洋的生產力卻漸顯吃力。
數千公里的海上補給線,不僅要面對風浪、海盜、敵艦的威脅,還要承受著高昂的運輸成本。
每一艘滿載著物資的船只,都是宋國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是宋國百姓的心血。
隨著戰事的拖延,朝堂之上,出現了不同聲音,是繼續發揮優勢、攻略南洋、積存實力,還是聚力強攻、北伐蒙元、收復失地?
這些朝臣們大體分成兩派,反攻派和本土派。
反攻派以老臣為主,他們都是從大宋故土逃難而來,親歷了蒙元的鐵蹄踐踏。
他們認為:故土的百姓都盼望著恢復宋朝統治,我軍前去收復失地,必然是人心所向,愿意砸鍋賣鐵、傾囊相助的人不在少數。遙想當年岳武穆北伐,無數義軍、百姓爭相投奔。
況且回到故土,找回父母親人也是這群流亡海外之人日思夜想的事,不回,恐怕會寒了將士們的心。
本土派多是建國后提拔起來的年輕人才,很多都是渤泥族人,還有一些早就定居南洋的漢人慕名前來投靠的。
他們對大宋故土并沒有多少感情,家族的各種產業勢力都在南洋布局,當然是留在南洋更穩。如果再去北伐蒙元,不僅要面對戰爭帶來的風險和惡劣的環境,還可能要放棄南洋已有的成果和利益。
“我相信可以很快占領一些領土,但是要守下來,還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F在的國力還不足以支撐過大的戰爭消耗。”負責籌措物資的度支使宋長風上前諫言。他祖上是漢人,在三佛齊世代經商,貿易往來中見識過陳宋國的繁華后,決定居家投靠,并憑借過人的協調保障能力,破格提拔為官。
“況且我們在南洋的根基還不算穩,想要維持現在的地位,必然要投入巨大精力來維持秩序。”一位歸順聯姻的渤泥族中級將領也積極進言。
兩派之間爭論不休,各執己見。
從情感上將,陳文遠是支持反攻派的。
他麾下的宋軍早已不是任人揉捏的慫包。盡管他們勇敢善戰,但要反攻蒙元、驅除韃虜,陳文遠心中卻沒有太多的信心。
現在的陳宋國,逆天武器雖然不少,但能制霸陸戰的卻寥寥無幾。
主要是缺乏高機動性的武器裝備,這使得他們在防守方面表現出色,然而在進攻方面卻略顯捉襟見肘。
總之還差點意思,只能穩扎穩打。
畢竟,蒙古鐵騎的快速機動早已威震天下,打不過你,他們可以跑,但是你如果追不上,那就只有被放風箏的份。
歷史上的元軍就算是后期沒落了,也依然不弱。后來的明朝雖然將蒙古人趕出了中原,但元朝也并未敗亡,而是跑回北方草原,史稱北元。
那時明朝不缺鑄鐵大炮、三眼火銃這類當時頂尖的火器,蒙古部落也幾經變更,雙方依然斷斷續續打了一兩百年,明朝邊關時不時會受到蒙古人劫掠騷擾。
俗話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陳文遠也從那一本本的史書中讀出了一些感悟。
史書浩瀚,往往書寫軍國大事,對于民間種種細節一般都惜字如金?!昂祷?,大饑,人相食”。寥寥數字,便代表無數平民凄慘的命運。
至于平常年代,百姓具體是什么心態,只有當時的人才會知道。
在這個動蕩的時代,那些故宋的底層百姓,他們雖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但還不至于大面積餓死。
他們往往會盼望著今年的光景能好些,少些災亂,多產出些糧食,以抵御災年的動蕩。
最好能余些錢糧,用來給子孫娶妻生子,延續香火。這樣總歸有些期盼,足以支撐他們艱難適應著。
他們并不在意誰統治他們,換個皇帝,也是交稅納糧,做牛做馬。他們更愿意做一個看客。
那些有民族情節的人,或許大多已沉入崖山的海底,或者在無數的起義反抗中消亡殆盡,成為歷史的塵埃。
于是乎,有了元曲里唱的: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尤記得上一世,上中學時讀歷史,看到百姓被屠殺而不知反抗的麻木,讀到魯迅筆下的民族性格弱點,心中也很是疑惑,沒文化真的會那么可怕嗎?
然而工作之后,無數次仰望著云端與泥土的差距,心有不甘,卻又沒有勇氣舍棄眼前的茍且,去斗風搏浪。
畢竟有那么多無腦爽劇可以追,有那么多驚世神文可以看,網絡上、手機里,俊男靚女搖弋生姿、顧盼生情,各種震驚怪談、幽默搞笑、奇聞八卦,層出不窮,只為博君一樂,不斷安撫或躁動、或枯燥的靈魂。
如果沒什么追求,這樣也是可以過一輩子。
獲取的知識和信息越多,想得越透徹,可能也會越痛苦。
于是乎,越來越多的人覺得:不買房、不娶妻、不生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延續種族的重任,還是不承擔了吧,先過好自己再說。
有過切身體會,陳文遠心中疑惑似乎也解開了不少。
不管什么時代,始終會有那么一大群人,始終會如無根的浮萍,任憑時代的浪潮攪動翻滾,只是堅韌而又無可奈何的活著。
那些還沒有被逼到極限的百姓,是否愿意跟著一起拼命?聽著朝堂上群臣發出的嗡嗡討論聲,陳文遠的思緒又轉了好幾道彎。
這一世,如果沒有在軍營治病救人的經歷,也許就不會有立功升遷的機會了吧,更不會走到如今的位置。如果沒有如今的功績和身份,那些超脫時代的奇思妙想,會不會被人視為癡人說夢。
“請陛下圣裁!”朝堂的爭論也偃旗息鼓,大家的目光轉向正作思考狀的陳文遠。
“正所謂得人心得天下,獲取百姓信任才是王道。”陳文遠理了理思路。
“婆羅洲有我們的百姓,大宋故土也有我們的鄉親,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目前局勢,當以穩健為上策。具朕所知,攻下瓊州后,當地百姓還有所顧慮,或許是害怕我國鞭長莫及,蒙古韃子再度反撲,到時遭殃的依然是他們?!?
殿內群臣聽了,紛紛點頭稱是。
看看大家反饋,陳文遠繼續說道:“朕以為,此時不宜再向北擴張疆土。國內當加緊擴大生產,恢復秩序。全體將士論功行賞,以資鼓勵。已經打下來的瓊州,要鞏固城防,劃撥一支艦隊駐守其上,專事巡防之職。同時適當轉移些產業過去,一則讓他們盡快自給自足,減少補給損耗,再則可以福澤島上百姓,讓他們重獲新生。待日后時機成熟,也能有更好的基礎北掃元庭。眾卿以為如何?”
“陛下高屋建瓴、運籌帷幄,臣等心悅誠服,必盡忠勤,竭力承行陛下圣旨。”中群臣齊聲稱贊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