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印的發現
江戶時代中期發生了一件有名的事情。它發生在“天明大饑饉”③最嚴重的1784年2月的一天。
在現在福岡市東區所屬的志賀島(過去當然是孤立的小島,現在已通過“海之中道”與日本本土連接),黑田藩的百姓甚兵衛在修繕自家田地的水溝時,從一塊大石頭下發現了一個閃閃發光的東西。甚兵衛洗去泥垢后,發現竟然是一塊四邊邊長約2.347厘米、重108.729克、綴以蛇紐紋的金黃色印章。印面上用隸書刻著“漢委奴國王”。
歷史時常會給我們無法預測的、帶有偶然性的啟示。“金印”的發現就是其中之一。
“委奴國”的“委”自古以來就與“倭”通用(例如在傳說是圣德太子親自撰寫的《法華義疏》中,就有將“大倭國”寫作“大委國”的事例),所以“委奴國”與《后漢書》中記載的“倭奴國”是同一個名稱。而且,《后漢書》記載,光武帝曾授予奴國的使者印綬。
不過,《后漢書》上只寫了印綬,既沒寫明是金印,也沒寫明是紫綬。不過,在唐初顯慶五年(660年)編纂的《翰苑》(張楚金撰,雍公睿注)的“倭國”條中有“中元之際,紫綬之榮”的記載,并且還加上《后漢書·倭傳》建武中元二年的記載作為其附注。由于原則上紫綬同金印是成套的,所以《翰苑》的記載應當可以表明,《后漢書·倭傳》記載的印綬是不折不扣的金印紫綬。這樣一來,天明四年百姓甚兵衛發現的金印,就準確無誤地印證了《后漢書》的記載。也就是說,甚兵衛所發現的金印是距今近兩千年的東漢光武帝授予日本使者的真印。[4]
關于該印面上的“委奴國”,有觀點認為同《后漢書》的情況一樣,應讀為“ito國”,解釋為《魏志》中的“伊都國”。但現在將其解釋為“奴國”,讀作“漢之委之奴之國王”,幾乎成為定論性觀點。這里的“奴國”,一般認為就是以隨葬許多銅鏡和銅劍的須玖遺址為中心的國家,也就是后來的儺縣,今天的那珂(博多附近)地方。
可以想見,自認為中國是世界中心的漢朝皇帝,把對方視為“漢”的“委(倭)”的“奴國王”而授以金印,是對“奴國”很高的評價,即認為“奴國”是代表“倭”的強國。事實上,奴國依靠緊鄰博多灣的地理優勢,占據了各國前往大陸門戶的關鍵位置,是當時北九州沿海諸國中最殷實的國家。因此,奴國才能在捕捉到東漢王朝的建立和穩定的恰當時機后,首次采取向漢朝都城派遣使節這一在當時看來非常果斷的政策。
而且從這里可以窺見,當時以奴國為代表的日本向大陸投去的炯炯目光。總之,此時中日交流的情況以及日本國內的狀況,與《漢書·地理志》記載的公元前一世紀的狀況相比,已浮現出較為具體的面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