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反思

第一章
好好觀察,別急著回應

當我們走進心理學家的世界,就會發現這里充滿著觀察和假設。為了有效地開展工作,我會讓自己置身于平常看世界的視角之外。人類的視角不自覺地充滿了偏見和成見。因此,在以心理學家的職業身份和客戶見面之前,我做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心態調整到正確的模式,從“習以為常”看世界的方式中抽離出來,準備好用開放、細致、積極的態度來探索客戶的故事。為了使咨詢過程有效,當務之急是靜靜觀察,而不是匆忙回應所聽到的內容。我的首要目標之一就是以一張白紙的狀態與客戶見面,大膽懷疑,小心求證。這就需要我具備一種好奇的態度,能從不同的角度審視事物,并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

在本章中,我們將探討如何“永葆好奇心”以及這對你探索自我有什么好處。你將了解你的好奇心有多強,并獲得相關指導,發展這一關鍵的生活技能。隨后我會概述如何從情緒和偏見中后退一步,以便好好觀察,而不是急于回應。這點在很多方面都很有用,因為只有了解情緒會如何影響你的判斷力,你才能:

  • 改善人際關系,提高自己的影響力。
  • 仔細觀察他人的反應并冷靜回應,而不是讓自己處于覺得“如果我沒那么說就好了”的境地。
  • 提高你的決策力。
  • 理解辦公室政治,找到更有效的應對方法。
  • 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大腦更健康。

令人歡喜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類存在的本質。“我們是誰?我們身處何地?我們來自何方?我們去往何處?”我一無所知。對于這些問題我無法給出任何答案。我不知道世界的那邊和轉角處有什么,但我想一探究竟。

——美國宇航員 尤金·塞爾南(Eugene Cernan)

好奇心是一種有趣甚至神奇的行為,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它體現了人類與生俱來的求知欲。過去幾十年里,研究大腦如何工作的神經科學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這使得我們有機會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洞察人類處事的方式及目的。

你已經證明了自己比大多數成年人更加具有好奇心:因為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在25—64歲的歐盟人口中,只有大約10%的人能夠做到“終身學習”。1當你拿起一本關于個人發展的書時,你就成了少數具備好奇心的主動學習者。

我們通常總是把好奇心和兒童聯系在一起,兒童天生渴望了解周圍的世界和他們所在的一方天地。雖然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長,求知欲會逐漸減弱,2但好奇心對成年人而言也同樣重要,它不僅能幫助你發現更多關于自我的信息,還能為建立更好的人際關系、釋放創造力和創新能力、增長智力、增進整體健康和幸福感打下基礎。

伊恩·萊斯利(Ian Leslie)在他的《好奇心》一書中描述了兒童期好奇心的發展過程,3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框架,從中可以看到心理學家在測評環節所采用的心理調查方法。心理學家必須對事物保持好奇心,鍥而不舍地探究意義,才能透過人類復雜行為和意圖的表象,看清行為背后的本質原因。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認為我的工作很像偵探。不管我看的是夏洛克·福爾摩斯、赫爾克里·波洛、神探可倫坡、摩斯探長,還是梅格雷,我總覺得他們的工作和我的工作有異曲同工之處——態度堅定,永遠不被表象所迷惑。這些好奇心大師從各個角度勘查事物,直至找到解開謎團的線索。

萊斯利將好奇心的三個階段描述如下:

1.知道自己不知道

當你面對全新事物的時候,你能夠接受自己經驗不足的事實。不要自以為知道答案,而是要虛心提問并認真地思考。這就是所謂的“同理心好奇”(empathic curiosity):對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抱有興趣,并隨時準備面對意料之外的信息。4

我懷抱赤誠之心與每一位客戶見面:不帶期望也不帶假設。只有這樣我才能真正地與他們建立聯系,把自己的預設擺在一邊,以便了解他們的個人經歷,以及這些經歷是如何影響他們的自我認知的。

我鼓勵你在閱讀本書時使用這種方法。與其出于習慣不假思索做出應答,不如想想你真實的看法、感受和需求。別急著假定自己知道答案,除非你已經從各個角度考慮問題,試著刨根究底,問問自己為什么對某些事情有這樣的感覺,你所形成的信念是如何產生的,是什么導致你做出某些決定。這樣做的話,你將會獲得更豐富的洞察力來看清你自己。

2.盡情想象無盡的可能

無論何時,你都會想到不止一種可能性,并探索哪種可能性是正確的。比如,當遇到靦腆的人時,想一想“這個人是在見到陌生人時才會拘束嗎?”或“他們在這種情況下很安靜是出于緊張嗎?”好奇心必不可少,尤其是當我在測評過程中一邊斟酌提問的措辭,推斷客戶的心理狀態、判斷力、行動力,一邊還要認識到萬事無定論的時候。任何思想或想法都需要經過討論和檢驗。

在閱讀本書的時候,盡量記住:你得出的第一個關于自己的結論很有可能是錯誤的。在每次得出結論前,你都必須考慮多個推論,并對每個推論都進行徹底的研究。別急著下判斷,直到你研究了所有的選項。這樣你可能會發現一些從未想過的關于自己的真相。

3.認識到你需要向他人學習

對別人的想法、態度和經歷保持開放的態度。在社交場合中,我們會很自然地向別人顯擺自己在某個熟悉話題上的淵博知識,而不是傾聽他們能告訴我們哪些內容。然而,停下來了解對方并不時提問,我們一定能獲得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比方說,你可能會找到一種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或者是一種你從未想到過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能是一個你之前并不了解的機會。

在做測評時,我不斷地循環使用這三個步驟,反復檢驗我做出的假設。同理,偵探也不會在窮盡所有破案手段之前就草草結束調查。

好奇心所具有的好處遠不止探索自己的個性這么簡單。下面舉了一些例子。

好奇心能提升他人的價值感

當我們對他人表現出真正的興趣,想了解他們而不是評判他們時,就會建立信任并形成更深厚的感情聯系,最終促進彼此之間的關系邁向更好的方向。

社會心理學家和神經學家馬修·利伯曼(Matthew Lieberman)在《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5一書中,解釋了為什么與他人建立社交關系在人類的進化中必不可缺。對人類的生存而言,社交需求與食物、安全和住所的需求同樣重要,對心理健康也至關重要。當我們建立有意義的關系時,大腦會通過釋放神經傳導物質來獎勵我們,讓我們產生愉悅感。好奇心正是在這個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好奇心能激發變革和創造力

托德·卡什丹(Todd Kashdan)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他指出:“當公司鼓勵員工發揮好奇心時,員工會感到精力充沛,全神貫注并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這有助于推動創新。”6

當人們能夠自由地進行發散性思考,沿著不同的思路去研究分析,在腦海中想到多種多樣的可能性時,就可以“跳出框框思考”。我見過許多這樣的案例:由于內部文化扼殺好奇心,導致創造力的大門被關上了。反之,我也曾與一些機構開展合作,它們內部的創新之所以遍地開花,正是因為允許員工犯錯誤,甚至會鼓勵員工去探索、學習、發現和創造。

好奇心是智力發展的基礎

愛丁堡大學的索菲·馮·斯圖姆(Sophie von Stumm)和她的同事們研究了好奇心在學業表現中的作用。她發現,求知欲(intellectual curiosity)對學習成績的影響程度與智商是一樣的。7

在對管理者進行測評時,我有時會用能力測試來量化他們的智力。人們自然而然會認為這些成功人士都具有高智商。招聘方如果看到自己的第一候選人得了低分時,往往會感到惶恐不安。然而,高智商并不意味著一個人在商業、事業或生活上一定能成功。求知欲在預測一個人能否成功中通常同樣重要,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更重要。

好奇心能讓你永葆青春

一項對超過1000名老年男性和女性進行的長期跟蹤研究發現,和那些缺乏好奇心的人相比,好奇心強的人在這項為期五年的研究中,其最終壽命更長。好奇心確實能讓人們活得更久一點。8

好奇心能提升你的整體幸福感

馬修·加拉赫(Matthew Gallagher)在《積極心理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表明,好奇心中的“探索”成分與幸福感呈正相關。9此外,德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好奇心對幸福感的積極作用大于感激、希望,以及幽默。10簡而言之,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心懷好奇,深入理解自己的故事,對你來說不僅重要,還是一項能夠一生受用的技能。

測評工具
你的好奇心有多強

你的好奇心有多強?你會順藤摸瓜并刨根究底嗎?你會執著地從不同角度研究多種解決方案嗎?你有興趣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地方嗎?完成“好奇心量表”,看看你與大多數人相比表現如何。

回答問題時請盡量做到誠實。如果你沒有自己希望的那么具有好奇心,不用擔心——這是提升自我的絕佳機會。

好奇心量表

填寫說明:根據你的實際感受和行為習慣,對下面的表述進行客觀評分。請依據事實做出誠實的回答,而非考慮哪個是正確答案。

1——極弱或完全沒有

2——一點點

3——適中

4——比較強

5——非常強

  1. 遇到新情況時,我會主動搜集盡可能多的信息。 1 2 3 4 5
  2. 我是那種真正享受日常生活中不確定性的人。 1 2 3 4 5
  3. 在做復雜或有挑戰性的事情時,我會處于最佳狀態。 1 2 3 4 5
  4. 無論去什么地方,我都在尋找新事物或新體驗。 1 2 3 4 5
  5. 我把充滿挑戰的場合視為成長和學習的機會。 1 2 3 4 5
  6. 我喜歡做那些讓人感到有點恐懼的事情。 1 2 3 4 5
  7. 我總是在尋找顛覆我對自己和世界認知的新體驗。 1 2 3 4 5
  8. 我更喜歡那些刺激又難以預測的工作。 1 2 3 4 5
  9. 我經常尋找機會挑戰自我,不斷成長。 1 2 3 4 5
  10. 我是那種對陌生的人、事情和地方敞開懷抱的人。 1 2 3 4 5

資料來源:T. B. 卡什丹、M. W. 加拉赫、P. J. 西爾維婭等,2009,“好奇心量表II:發展、因素結構和心理測試”,《性格研究雜志》,第43(6)期,987—998頁。經許可轉載。

測試結果透露了哪些信息

好奇心包含兩個關鍵因素:

  • 積極探索新知識和新體驗。
  • 樂于接受新奇且不可預料的情況。

在查看自己的回答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好奇心更強,這樣你就知道需要關注哪些薄弱方面才能提升自我。舉例來說,如果你不是一個擁抱不確定性的人,如果不確定性讓你感到焦慮,那么整本書中都有一些工具可以幫助你克服這種感覺。現在,把評分加總,對照下面的表1.1查看你的總分處在哪個級別。

表1.1 好奇心的五個級別

如果你的得分不高,別擔心——這是一項你可以培養的技能,我們將在本章后半部分介紹一些簡單的方法。現在,我先來給你講講一位我曾經輔導過的人吧。

好奇心如何改變人生

幾年前,我曾輔導過一個人,我們就叫他安東尼奧吧。安東尼奧在一家大型機構擔任董事。他對自己的工作非常在行,我的職責只是輔導他把溝通技巧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為了避免治標不治本,就必須了解安東尼奧整個人,所以我和安東尼奧的談話涵蓋了他的全部生活經歷。談話中我發現他正在掙扎著尋找工作的意義,并對現有職位上面臨的種種辦公室政治感到沮喪。結果,他感覺自己被困住了,非常痛苦。

安東尼奧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但他的好奇心用我前面所描述的標準來看還是很有限的。盡管他一直在搜尋各種事實和信息,但他并沒有在接觸新情況、新環境和新的人,尤其是他并沒有遇到顛覆他對自己和世界認知的新體驗,不覺得自己在成長,目前所做的事情也沒有給他帶來刺激感。

當我鼓勵他可以變得更有好奇心時,安東尼奧開始探索一個商業構想,一個與他目前的身份無關的想法。他開始抓住機會嘗試一些不同的東西,接觸新的人,廣泛地參與各種各樣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盡管感到焦慮,他還是這樣做了。安東尼奧現在不僅擔任著更有意義、更具挑戰性并提供持續學習機會的職務,還因為追求自己的商業構想,成了一名非常成功的創業者。

安東尼奧的案例向我們展現了培養好奇心的方法。如果你渴望提升自我,你就一定能做到,有時你需要的只是自覺地意識到如何去做。即使你在量表上的得分很高,你仍然有機會成長,思考不同的方法來擴展和延伸你的能力。例如,如果你在“無論去什么地方,我都在尋找新事物或新體驗”上得5分,那么未來就去尋找更多新體驗。如果你在自己的國家探索了10個不同的城市,那么就將目標定為20個;或者如果你去過世界上7個不同的國家,那么就將目標定為15個。以下建議可以幫助你確定個人目標。當你明確目標后,把它們寫在記事本上或電腦文檔中,便于你回顧并查看自己的進展。

搜尋新知識

如果你在量表中問題1、3、5和7上的得分較低,這些要點會對你特別有用。

為大腦充電

閱讀、閱讀、再閱讀,讀得越多越好。閱讀廣泛多樣的資料不僅有助于培養好奇心,還已被證明可以提高情商及對社會細致入微的洞察能力。

向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請教。觀看紀錄片、TED演講,參加不同主題的演講。

傾聽別人的故事。我從傾聽別人的故事中學到很多關于不同行業、文化、職業等的知識。你可以大膽地向別人提問,詢問他們自身的情況,從事什么工作,面臨的挑戰是什么。閱讀傳記和觀看傳記電影同樣有幫助。

參加課程。可以是任何你感興趣的課程——不一定要和你的工作或你迄今為止所做的事情有關。盡量不要把自己歸類或為自己設限,盡情去嘗試一些不同的事情。

小貼士: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來為大腦充電。如果你喜歡閱讀雜志,那就嘗試買不同的雜志,比如那些你通常不會關心的話題。不過請記住,堅持才是關鍵:你需要保持前行,始終沿著一個方向,看看最后你將去往何處。

與人攀談

積極提問。就領導力而言,那些最有影響力、知識淵博、見解獨到的領導者往往是提問最多的人。舉個例子:某家零售企業的管理者會很認真地聽取商場一線員工的想法,比起那些只看公司數據和分析的管理者,他能了解更多關于公司運作的具體情況,而且員工也會覺得自己受到領導重視。無論你是誰,你總可以從別人那里學到一些事情。

向別人請教專業知識。即使你了解別人正在告訴你的事情,也要忍住插話的沖動。正確的做法是,學會傾聽并留意那些能豐富你的知識或為你提供不同視角的內容。

小貼士:提問時,一開始很容易顯得過分積極,無意間會讓別人覺得唐突、多管閑事,甚至咄咄逼人。在開始提問之前,花點時間“做功課”,想清楚你打算問什么,以及打算如何提問。

對身邊的一切事物保持興趣。即使有些事情乍一看對你沒有多大意義,也可能會非常有趣。有時候我會接到一些電話,對方來自一些我天生無感的行業,但我為了有效地完成工作,就必須用心去充分了解他們的行業是如何運作的。無一例外,每家看似有點無趣的公司,表面之下都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如果你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我保證你會對自己的新發現感到驚喜。

好好觀察。做一個出色的觀察者。比如,你可以坐在一家餐廳里,背靠著墻,然后好好觀察別人,留意你的所見所聞。不用介入互動,只是觀察而不干擾到別人,這樣就更容易看清正在發生的事情,并從中進行學習(我將在下一部分詳細探討)。

追求個人成長。按照本書中的建議做,看看它們會把你引向何方,你還能從哪些方面更多地了解自己。

擁抱不確定性

如果你在量表中問題2、4、6、8和10上的得分較低,這些要點會對你特別有用。

與陌生人攀談。無論身在何處,我都會和陌生人攀談:餐館里的服務員、公交車上的司機、商店里的收銀員。如果你準備好提問和傾聽,每個人都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可以分享。這樣做的額外好處是,每次交流都是一次學習體驗,會讓對方感覺良好,也會給你的大腦充充電(這種互動方式對大腦有積極的刺激作用)。你可能會覺得有點害怕,但不妨一試。

抓住機會去新的地方。比起總是去同一家酒吧、餐館、咖啡館、度假地,或走同一條路線上班,你應該嘗試去新的地方或走不同的路線。

逼自己走出舒適區。你必須學會接受自己的恐懼感和焦慮感。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你可以通過“正念”(mindfulness)和一種叫作“接納與承諾”(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的方法來改變自己,這兩種方法我們在本書中都會進行探討。通過使用這些工具,你可以試著接納一些讓自己感到害怕的事,嘗試一直想做卻沒有勇氣去做的事,也可以嘗試一些全新的事。設計好奇心量表的心理學家卡什丹解釋了我們是如何逐漸被“同化”,以至于認為確定性比模糊性對我們更好。然而研究結果一致表明,我們在面對新情況時所產生的焦慮感,其程度遠遠不及在這個過程中所創造的新奇感更強烈、更持久、更有意義。

記錄下你的個人目標以及你打算如何培養好奇心。把目標定得實際一點兒,避免自己無法達成,但也要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讓自己走出舒適區。

理性腦

心理學家需要將好奇心與觀察結合起來,才能一窺到底是什么構成了我們的行為、意圖和信仰,才能真正了解人。然而,心理學意義上的觀察不僅僅意味著觀察某件事或某個人;這種心理狀態需要你對大腦構造有基本的了解。我來解釋一下吧:

一位名叫保羅·麥克萊恩(Paul MacLean)的醫生最早提出了“三重腦”或三層大腦理論。11他解釋了人類的大腦是如何進化到目前的容量和能力,并保留了兩種最基本的構造特征。大腦按順序依次進化,實際上是一層疊著一層。大腦的三個部分有著顯著不同的結構和化學成分,它們雖然相互關聯,但對刺激的反應卻截然不同。

第一層被稱為腦干,類似于爬行動物的大腦,爬行動物是在約3.1億年前進化而成的第一種生物。大腦的這一部分監控心率、呼吸和體溫等人體的基本功能。

第二層通常被稱為大腦邊緣系統,是在約1.6億年前,爬行動物進化成早期哺乳動物時發展起來的。這一部分主管人類基本的情緒驅動,可以粗略地描述為大腦的情感中樞。

第三層被稱為大腦皮質,是大腦進化的最后一層。這一部分負責更復雜的思維,包括邏輯、語言,并掌管我們所謂的理性思維(conscious thought)。

正是大腦皮質的這部分結構讓人類成為最獨特的生物,當我們剛剛出生時,這部分也尚未發育定型。在幼兒期,大腦皮質會迅速地吸收來自特定社會和文化中的信息。這就是為什么心理學家會在測評中探究“你的故事從哪里開始”的原因之一:你的過往經歷和你現在所處的環境決定了你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大腦前兩層的主要功能對人類和對其他動物來說都是一樣的:它們驅動繁衍和自我生存。在本書中,我將大腦的這兩個部分統稱為“本能腦”。這個部分的大腦沒有意識,只是根據環境提示快速地做出反應。本能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了驚人的主導地位,影響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比如吃飯、睡覺、與他人融洽相處(有助于我們祖先提高生存概率)以及歸屬于某一群體。

我們生命中更復雜的方面是由反應速度較慢但更深思熟慮的大腦皮質掌管。本書中我將其稱為“理性腦”。理性腦負責控制更高級的行為,比如找到個人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創造一個安居樂業的世界等。大腦皮質還負責解讀從本能腦傳送過來的信息,讓我們探究緣由,找到問題的答案,使我們的一生更有意義。

盡管用理性腦思考更加有效,因為它總是在深思熟慮后才采取行動,但本能腦卻在生理上占據主導地位。由于本能腦比理性腦反應的速度更快,在涉及生存的問題上,前者常常占據上風,超越我們的理性思考以及道德行為習慣。也許我們認為這類情況很少發生,但實際上本能腦與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密不可分。這就是為何理解理性腦和本能腦之間的相互影響是如此重要。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學家,或者想要成為一名真正優秀的管理者,與他人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并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本能腦,從情緒中跳脫出來,防止偏見和誤判。這些偏見和誤判通常是由對情況本能的反應所引發的。這樣做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本能腦控制理性腦。當然,這并不是說你應該忽視本能腦和它所提供的信息。這些信息非常寶貴,只不過你需要知道如何正確解讀。

我來分享一個案例吧,你會看到這一機制在實踐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在這個案例中,我用理性腦有意識地思考,同時也利用了本能腦提供的信息。

通過解讀本能腦提供的情報來做出有效判斷

幾年前,我曾為一名女性做了測評,她應聘的是一家跨國公司亞太地區的管理職位。我們就叫她費莉西亞吧。我和這家公司合作了好幾年,他們親眼見證了我對候選人的判斷如何隨著時間推移一一得到驗證,所以他們很相信我的判斷。公司的CEO、董事會成員和人力資源總監一致認為這位候選人“很出色”,但在發錄用函之前,他們仍然按照標準流程邀請我對她開展測評。

和其他測評一樣,我把自己放在不加評判、不帶偏見的立場,換言之,我要求自己認真觀察,不要急于做出回應。然而,我很快就感到自己被對方所輕視。費莉西亞似乎沒有說什么或做什么具體的事讓我產生這種感覺,所以我一邊繼續測評,一邊努力保持理性腦模式。但這種感覺仍然徘徊不去。

我借口離開了五分鐘,給自己一些思考的空間(用理性腦),試著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我的本能腦到底在干嗎。那天我特別累,覺得自己不一定能想得很明白。盡管如此,我還是決定把這種感覺作為證據,證明某些事情可能并不像那些見過費莉西亞的公司成員所看到的那樣。

我懷著明確的目的回到測評環節,想要探索一些具體的內容,以此更好地收集線索、做出精準的判斷,而不只是按照直覺告訴我的去做。

小貼士:我們永遠無法證明對人的判斷百分百正確,因為我們無法確信能看清一個人的本質。從科學的觀點來看,我們只能反駁一個假說,而不能證明它。因此,你必須通過一個有待論證的假設得出一個判斷,從而引導你尋找進一步的數據。

表1.2展示了如何進行信息收集、假設和檢驗的簡化版洞察過程,探討了這個案例中的四個步驟。

表1.2 假設檢驗四個步驟的洞察過程

1.信息(從本能腦收集的):她讓我感到不舒服,即便我處于“觀察—不回應”的模式。

假設:她可能會讓其他人也感到不舒服。

或者 當她處于緊張的環境中(比如測評環節),可能會讓其他人感到不舒服。

判斷:她的人際交往風格在某些情況下會給別人帶來負面感受。

這些數據不足以讓我們做出有力的判斷,也不足以判定哪個假設是正確的,因此需要尋找更多數據。

2.信息(來自客戶分享的):她沒有讓在面試過程中與她交談的其他人(比如身居高位的男性)感到不舒服。

假設:當她處于緊張的環境中(比如測評環節),可能會讓其他人感到不舒服。

或者 她只會讓女性或那些她不太在意印象的人感到不舒服。

判斷:她的人際交往風格在某些情況下會給別人帶來負面感受。

或者 她的人際交往風格會給別人帶來負面感受,但只針對特定群體。

這些數據不足以讓我們做出有力的判斷,也不足以判定哪個假設是正確的,因此需要尋找更多數據。

3.信息(通過提問收集):她沒有用正面或鼓勵性的話語談論那些為她工作的人。

假設:她不會對她的團隊和直接下屬給予支持。

判斷:她的人際交往風格會給別人帶來負面感受,但只針對特定群體,包括她的團隊和直接下屬。

當我們收集更多數據時,就能根據新信息修正假設——假設要么被推翻,要么更有可能是真的。

4.信息(通過心理測試收集,對參與者進行了測試):她的控制欲很強,不愿接受他人的指導或意見。

假設:她不太尊重別人的意見。

判斷:她的人際交往風格會給別人帶來負面感受,但只針對特定群體,包括她的團隊和直接下屬。

以此類推。當我們獲得充分的信息證明假設可能為真時,才停止收集數據。對他人做出判斷時,我們也在進行自我確認:確認自己對他人典型行為或思維的假設是正確的。但通過這個過程,假設并不能被證明為真,畢竟它仍還是假設;只不過現在有不同的數據可以驗證這個假設。

當我向招聘費莉西亞的公司匯報時,我從數據角度向他們提供了專業的觀察結果,但也解釋了這是費莉西亞給我的感受(指出潛在的偏見),以及基于所收集的額外信息,我認為這種風格在職場中可能會產生的后果。

這家公司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找到這名女性,讓她從海外飛過來參加面試,并且即將正式聘任她。然而最終他們還是收回了這一決定。盡管我相信這么做是對的,但對這件事總是放心不下。直到后來人力資源總監從候選人的一位前同事那里得到反饋,稱這位候選人“有問題”時,我心里的一塊大石頭才總算落了地。

在這個案例中,我從自己的情緒中脫離出來,試圖理解它傳遞給我的信息,用理性腦觀察我的本能腦究竟在說什么。我沒有想當然地把信息當作是正確的,而是對其進行檢驗,嘗試著從很多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直到我收集了足夠多的數據。你在閱讀本書時,也應該嘗試用這樣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這可能并不是你平常的思考習慣。為此,你需要通過努力練習才能夠做到,因為大腦不會自然地這樣運作。但是在某些場合,這種思維方式的確是很有用的,所以非常值得嘗試。

測評工具
你是如何做出回應的?

你對本能腦發出的信息有多敏感?是不假思索地自動回應,還是質疑并檢驗信息?有意識地與本能腦保持距離,不僅對你在職場中做出有效判斷十分必要,也是培養領導力或者在各行各業成為出類拔萃的人的關鍵因素。12最重要的是,它對心理健康也有積極影響。13自我意識讓你能夠了解自己的情緒,并認識到別人對你的看法,從而即時調整自己的反應。無論是在說服他人時,還是在管理你的情緒、對他人產生影響等方面,這項能力都至關重要。好消息是,自我意識是可以進行培養的。14

要想提高自我意識,第一步是弄清自己目前處于哪個階段。格雷格·阿什利(Greg Ashley)和羅尼·雷特·帕爾蒙(Roni Reiter Palmon)為此特地編制了一份問卷,考查自我意識的三大關鍵點:洞察力、反思能力和工作績效。15這里我附上問卷的精簡版,問卷中的題目考查了你面對不同情況的典型應對方式。答案沒有對錯之分,請不要去思考哪個是正確答案,而是按照實際情況回答,這樣得到的結果才是你想要的。

自我意識量表

填寫說明:對于自我意識問卷中的陳述1—12,選擇最適合你的答案:

1——從不

2——很少

3——有時

4——經常

5——總是

請根據實際情況選出每題對應的數字。謹記,如果你盡可能做到誠實,你將會發現更多關于自己的信息。

  1. 經歷失敗后,你每隔多久反思一下自己的績效目標? 1 2 3 4 5
  2. 當你被情緒困擾或遭遇棘手的困境時,你每隔多久重新評估一下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1 2 3 4 5
  3. 你每隔多久會調整目標以便改進績效? 1 2 3 4 5
  4. 在做項目時,你有多少次能夠提前看出自己最擅長哪個部分? 1 2 3 4 5
  5. 你每隔多久從過往的經驗教訓中反思如何提升自己? 1 2 3 4 5
  6. 你每隔多久向內探尋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緣由? 1 2 3 4 5
  7. 在特定情況下,有多少次你的行為導致你突然有“靈光一閃”的自我認知? 1 2 3 4 5
  8. 你每隔多久會向別人(顧問、老師、上司)尋求反饋,看看自己是否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1 2 3 4 5
  9. 你每隔多久制定一次個人目標? 1 2 3 4 5
  10. 你每隔多久把目標寫下來并跟蹤進展? 1 2 3 4 5
  11. 你有多少次會根據別人對某項事務的興趣程度來決定自己是否感興趣? 1 2 3 4 5
  12. 你有多少次對朋友的請求感到意外? 1 2 3 4 5

資料來源:格雷格·阿什利和羅尼·雷特·帕爾蒙,2012,“自我意識與管理者的進化:更好衡量自我意識的必要性”,《行為與應用管理雜志》,第14(1)期,2—17頁。經許可轉載。

匯總你的得分,對照表1.3查看你的總分所對應的結果。

表1.3 自我意識的四個級別

結果解讀

阿蘭·莫林(Alain Morin)16解釋說,自我意識層層深入,牽涉到從腦海中回憶自己過去的經歷,并使用認知過程比如意象,讓“本我”與“自我”交流。例如,我在為上面提到的那位女性做測評時,就讓“本我”(本能腦)與“自我”(理性腦)彼此交流。

大多數人介于2級和3級之間。如果你處于1級,不要擔心,這就是本書的目的——幫助你培養自我意識。即使你處于4級,你仍然有改進和完善的空間。請繼續閱讀下面的內容,了解應該如何改進。

測評工具
自我意識

提高自我意識并非一蹴而就,但不管你現在處于哪個級別,你都能增強自我意識。其中涉及三個步驟:

1.梳理你自己的故事

對所謂“敘事身份”(narrative identity)的研究表明,你所講述的關于你個人的故事決定了你的性格底色。17你理解自己故事的方式不僅會影響你當前的行動,也會影響你未來的目標。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將能夠捕捉你敘述中的重點,回顧你人生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離開學校、繼續深造或是獲得第一份工作,你對此的感受以及這些事件是如何塑造了你。這是屬于你個人的敘述,它在幫助你提高自我意識的同時,也能幫助你更清楚地定義自己是誰。

2.練習正念

正念是把注意力從想法和“大腦中的碎碎念”轉移到感覺上來的練習,集中在當下能聽到、聞到、看到、嘗到和感覺到的事物上,讓我們處于“此時此地”,而不是為過去徒增煩惱(比如我為什么要吃那個)或莫名擔心未來(比如我會減肥成功嗎)。科學證明,這樣會改變大腦對情緒的反應方式,從而提供心理調節,并能更有效地處理信息,讓你更了解自己的身體、思維和意圖,幫助你訓練大腦去觀察情緒,而不是陷入情緒,為你提供暫停和反思的空間。

3.征求朋友的意見

向信賴的朋友解釋你想了解自己給他人留下的印象是怎樣的,并請他們給予坦誠的反饋。問題可以包括:

  • 當我對某件事真心感到高興時,我是什么樣的表現?
  • 當我傷心難過的時候,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 能輕易看出我是否在生氣或懊惱嗎?那時我是什么表情?

本章結語

記錄好本章中你的所有反思,以便你今后隨著個人的發展,需要不時地溫故而知新。最好是把你的筆記保存為“在線實時”文檔,后續可以不斷添加你從閱讀本書及人生閱歷中所摸索出的新信息。或許你也想反思以下這些概念:

  • 通過本章學習,你了解到了關于自己的哪些內容?
  • 你想要在哪方面有所改善?如何做出努力?
  • 在繼續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想要記住和注意什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和县| 炉霍县| 琼海市| 长宁县| 河北省| 鄯善县| 边坝县| 浦北县| 崇礼县| 孟津县| 泾川县| 改则县| 府谷县| 洮南市| 铜鼓县| 罗源县| 永靖县| 惠来县| 肇东市| 铜川市| 怀柔区| 永州市| 万年县| 清涧县| 长沙县| 富阳市| 承德市| 思南县| 抚顺县| 勐海县| 余江县| 孟连| 曲阜市| 内丘县| 平顶山市| 富蕴县| 海安县| 巴塘县| 郧西县| 万山特区| 绥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