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知者不言
- 問道老子道德經
- 任憑般若
- 1095字
- 2023-08-02 13:17:06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河上正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①,亦不可得而疏②;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③。
〖王弼版〗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帛書版〗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注釋】
【1】不可得而親:(bù kě déér qīn)不可得而得,得其不得,即德也。不可得而親,即厚德而親也。
【2】疏:(shū)疏遠。
【3】天下貴:(tiān xiàɡuì)天下之貴而貴天下。
【任憑般若解】
知道的人不說話,多言的人不知道
堵塞兌換之口,關閉進出之門,挫其鋒銳,解其糾紛,和其光華,同其塵埃,即是“玄妙之同”。
明自性,以自性為眾生性,眾生心即是吾心,眾生德即是吾德。
因不可得而親,也因不可得而疏遠。因不可得而受益,也因不可得而受害,因不可得而富貴,也因不可得而貧賤,所以,行為天下貴,天下富貴而富貴天下。
不可得即德,得而不得是失德。
不得而得是真德。
德行天下,不得天下。
不得而得,天下之得。
故云:
遇事知止靜為君,多言張狂躁是魔。
同心妙道世眾喜,有欲無德命蹉跎。
〖河上公注〗
知者不言,知者貴行不貴言也。言者不知。駟不及舌,多言多患。
塞其兌,閉其門,塞閉之者,欲絕其源。
挫其銳,情欲有所銳為,當念道無為以挫止之。解其紛,紛,結恨不休也。當念道恬怕以解釋之。
和其光,雖有獨見之明,當和之使闇昧,不使曜亂人也。同其塵,不當自別殊也。是謂玄同。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謂與天同道也。
故不可得而親,不以榮譽為樂,獨立為哀。亦不可得而踈志靜無欲,故與人無怨。不可得而利,身不欲富貴,口不欲五味。亦不可得而害,不與貪爭利,不與勇爭氣。不可得而貴,不為亂世主,不處暗君位。
亦不可得而賤,不以乘權故驕,不以失志故屈。故為天下貴。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屈,與世沉浮,容身避害,故天下貴也。
〖王弼注〗
知者不言,因自然也。言者不知。造事端也。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含守質也。解其分,除爭原也。和其光,無所特顯則物無所偏爭也。同其塵,無所特賤則物無所偏恥也。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可得而親,則可得而疏也。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可得而利,則可德而害也。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可得而貴,則可得而賤也。故為天下貴。無物可以加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