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上德不德
- 問道老子道德經
- 任憑般若
- 3120字
- 2023-06-21 09:30:00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河上正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①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②,而亂之首。
前識③者,道之華④,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⑤;處其實,不處其華,故去彼取此。
〖王弼版〗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帛書版〗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
【注釋】
【1】攘臂:(rǎnɡ bì)攘,推也。引申為阻止,排斥。攘臂,用手臂推開。
【2】薄:(bó)本義是叢生的草木挨的近,故柔軟細密。引申為微小,少,輕視,不重要,看不起。此處應解為不重視,少。
【3】前識:(qián shí)以前有見識有智慧的人。
【4】華:(huá)本義為草木的花,又指開花。因草木花朵艷麗,引申為華麗光彩,外貌的繁茂,美麗,或虛浮不實。如華而不實。
【5】處其薄:(chǔ qí bó)處,居,站在,處所。處其薄,居于輕薄處。如行之薄冰,危矣。
【任憑般若解】
上德不言德,是有德,下德言德,是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事做,下德做事,做不完。
上仁施仁,不做而做,上義施義,做不完。
上禮施為,就不要應了,抬手扔了吧。
沒有道就用德,沒有德就用仁,
沒有仁就用義,義也沒有,就只能用禮。
用禮,不注重忠信,成為禍亂之首。
以前有智慧的人,讓道大放光芒,
而自己卻以愚示人前。
所以大丈夫居于厚重而安全之地,
不立于薄冰之上,
處于實地,而不立于虛華。
故居厚實而去薄華。
君若失其道,則德分上下,有無得失功減其半。
施仁無為,取義有為,無道輔無德積,仁義難為。
獨為禮,禾無根,無仁義,禮為患。
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
道為其根,德為其干,
仁義為其枝杈,禮儀為其葉芽,圣人擇本舍末。
守其道,居其德,仁義自生,而禮自成。
故云:
道有其根德為干,化仁生義禮自成。
根深參天一體盛,舍本逐末害無窮。
〖河上公注〗
上德不德,上德,謂太古無名號之君,德大無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也。因循自然,養人性命,其德不見,故言不德也。是以有德。言其德合于天地,和氣流行,民德以全也。
下德不失德,下德,謂號謚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見,其功可稱也。是以無德。以有名號及其身故。上德無為謂法道安靜,無所施為也。而無以為,言無以名號為也。下德為之言為教令,施政事也。而有以為。言以為己取名號也。
上仁為之上仁謂行仁之君,其仁無上,故言上仁。為之者,為人恩也。而無以為,功成事立,無以執為。
上義為之為義以斷割也。而有以為。動作以為己,殺人以成威,賊下以自奉也。
上禮為之謂上禮之君,其禮無上,故言上禮。為之者,言為禮制度,序威儀也。而莫之應,言禮華盛實衰,飾偽煩多,動則離道,不可應也。則攘臂而扔之。言禮煩多不可應,上下忿爭,故攘臂相扔也。
故失道而后德,言道衰而德化生也。失德而后仁,言德衰而仁愛見也。失仁而后義,言仁衰而分義明也。失義而后禮。言義衰則失禮聘,行玉帛也。
夫禮者,忠信之薄言禮廢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而亂之首。禮者賤質而貴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亂日以生。
前識者,道之華不知而言知為前識,此人失道之時,得道之華。而愚之始。言前識之人,愚闇之倡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大丈夫謂得道之君也。處其厚者,謂處身于敦樸。不居其薄,不處身違道,為世煩亂也。
處其實,處忠信也。不居其華。不尚華言也。故去彼取此。去彼華薄,取此厚實。
〖王弼注〗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也。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有焉,則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圣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
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睹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
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故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無以為者,無所偏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
仁義禮節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至于無以為,極下德下之量,上仁是也,足及于無以為而猶為之焉。為之而無以為,故有為,為之患矣。
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舍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名雖美焉,偽亦必生。不能不為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愛之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愛不能兼,則有抑抗正真而義理之者,忿枉祐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為矣,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直不能篤則有游飾修文,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往來,則不對之閑,忿怒生焉。故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德盛業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德,雖貴以無為用,不能舍無以為體也,不能舍無以為體則失其為大矣,所謂失道而后德也。
以無為用,德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物無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不能無為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也。
夫禮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篤,通簡不陽,責備于表,機微爭制,夫仁義發于內,為之猶偽,況務外飾而可久乎。故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前人而識也,即下德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為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德其情,奸巧彌密,雖豐其譽,愈喪篤實。
勞而事昏,務而治薉,雖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則無為而泰。守夫素樸,則不順典制,聽彼所獲,棄此所守,識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茍得其為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
萬事存焉而不勞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夫載之以大道,鎮之以為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事用其誠,則仁德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棄其所載,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聰明,仁則誠焉,義其競焉,禮其爭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
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也。載之以道,統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
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不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為匠也。
舍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所分,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必有憂患,功在為之,豈足處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