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美之為美

  • 道德經
  • 老子
  • 7936字
  • 2023-04-25 16:37:06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1];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2]。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3],長短相較[4],高下相傾[5],音聲相和[6],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7],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8],生而不有[9],為而不恃[10],功成而弗居[11]。夫唯弗居[12],是以不去[13]。

注釋

[1]斯:就的意思。惡:指與美相對而言的丑。已:通“矣”,句末語氣詞。

[2]不善:在這里是惡的意思。

[3]成:變化。

[4]較:顯現,襯托。

[5]傾:依存。

[6]音:指樂音。聲:指普通的聲音。和:配合。

[7]圣人:指品德高尚、智慧通達的非同一般的人物,在《老子》一書中往往還兼具統治者的身份色彩。

[8]作:這里指萬物的生長與變化。辭:抗拒,在這里含有干涉的意思。

[9]生:養育,生養。有:占有,具有。

[10]為:在這里指培育的意思。恃:仗恃,炫耀。

[11]弗:不。居:居功。

[12]夫:助詞,用于句首,起提示和引領下文的作用。唯:只是。

[13]是以:因此,所以。去:離開。

譯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的觀念也就形成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惡的觀念也就出現了。所以,有和無相互生發,難和易相互轉化,長和短相互彰顯,高和下相互依存,音和聲相互配合,前和后相互跟隨。因此,圣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以不言的方法來施以教導。萬物任由其生長變化而不加干涉,生養了萬物卻不占有它們,培育了萬物卻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萬物卻不自居有功。正是因為不居功,功業才不會離開他。

解析

認識問題的辯證法

老子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中提到的兩對重要的概念是美與惡、善與不善,或者按照當代語言的習慣,將其叫作美與丑、善與惡。美、丑、善、惡是什么呢?它們與桌子、板凳、石頭、玻璃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就是一種客觀的指認,一種用具。它是桌子,就不能管它叫作床;它是一塊石頭,就不能管它叫作木頭。也就是說,這些概念是很分明的,有著明確的定義。但是對美、丑、善、惡這一類的概念是沒有一個清晰的評判標準的,一個人,你說他長得美還是不美,有什么標準可供評論呢?是找不到這樣的標準的,而說他美或不美,只能憑借自身的感受來講,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是怎樣產生的呢?老子說:人們都知道什么是美了,丑的概念也就產生了;人們都知道什么是善了,不善的概念也就產生了。這意味著,人們是在有了認知的基礎上才生成了價值判斷。

人類是萬物的靈長,具有超然的智慧,能夠對自然界進行極大程度的改造,但是,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警告人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后來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恩格斯的這段話是有現實所指的,就比如工業的發展來說吧,工業的發展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這種財富的規模是空前的,但是與此同時,工業生產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又嚴重地困擾著人類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人們反過來又需要將創造出來的財富用于修復環境、維持生態,這就是恩格斯所說的“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再有,核能的開發為人類提供了新的能量來源,可是核武器卻威脅著整個世界的安全,人類能夠利用一個小小的原子核來為自身服務,同時也制造出了足以將整個世界毀滅的武器,這就是人類智慧的“雙刃劍”。

老子接著舉出了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等一系列對立的概念,并且指出了它們彼此之間共同的關系,即兩者相比較而顯現、相對應而依存。在這里,需要解釋一下的是“音”和“聲”這對概念。另外幾對概念,顯然都是相互對立的關系,而“音”和“聲”之間似乎并不是對立的。這涉及古今語言的演變問題,現代漢語中的“聲音”一詞中包含兩個詞素,“聲”和“音”,這兩者沒有明顯的差別,可在古代漢語中情況是不同的。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單獨地說“聲”或“音”,而在古代漢語中它們各自是一個獨立的詞:“音”指的是樂音,是優美悅耳的聲音;“聲”指的是普通的、不那么動聽的聲音。所以,“聲”和“音”也是兩個相對立的概念。

老子說,不論有無、難易,還是長短、高下等等,它們的區分都是相對的,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我們可以具體地來分析一下:什么叫作“有無相生”呢?最典型的就是一個生命從孕育到死亡的整個過程。一個生命,在孕育和出生之前,是不存在的,是“無”;而出生之后,有了形體,就成了“有”,這就是“無”之生“有”。而生命在死亡和朽滅之后,就又不存在了,又成了“無”,這就是“有”之生“無”。因此才說,“有無相生”。

什么又叫作“難易相成”呢?面對同一張試卷,有的學生能夠答出很高的分數,有的學生卻只能答出很低的分數。對于成績好的學生來講,這張卷子是容易的;對于成績差的學生來說,這張卷子是難的。如此來看,同一張卷子,就具有了“易”和“難”兩種色彩,這就是“難”和“易”的相互轉化,即“難易相成”。

至于后面的“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等也都是一樣,總而言之,這一切的區分都是相對的。那么,老子指出這一道理的用意何在呢?他絕不是說因為全部的價值判斷都是相對的,所以這些判斷就都沒有什么意義了,老子是想提示人們,要看到差異之中相同的一面,不要將差異絕對化。另外,老子也深刻地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任何價值取向都是有著它的對立面存在的。人們在崇尚美的同時,也就承認了丑的存在;在張揚善的同時,也就表明了惡的存在。反過來,如果無所謂美,又哪里來的丑呢?如果無所謂善,又哪里來的惡呢?這也就如同沒有光就不會有影子一樣,而影子的出現也意味著光的存在。

老子的這一論述是飽含著精髓的辯證法智慧的。在《韓非子》一書中記載了一則“自相矛盾”的寓言。楚國有一個做買賣的人,在他售賣的貨物中既有矛又有盾,矛是用來攻擊的武器,而盾是用來防御的武器,它們的作用是相對立的。這個楚國人在向人們介紹自己的矛是多么鋒利時說:“我的矛啊,世界上所有的盾都擋不住它。”一會兒,他又向人們炫耀自己的盾是何等堅固,夸口說,“我的盾啊,世界上所有的矛都穿不透它。”這時,有個旁觀者就出來問他:“那么,用你的矛去攻擊你的盾,又會怎么樣呢?”這個人一下子就被問住了,啞口無言,直愣愣地呆在那里,真是好不尷尬啊!他犯了一個什么錯誤呢?他沒有意識到,矛的鋒利和盾的堅固都是相對的,如果說一支矛是很鋒利的,但是對于一面更加堅固的盾來講,它就算不得鋒利了,而這面很堅固的盾如果遇到了一支更加鋒利的矛,恐怕也就算不得堅固了。矛在鋒利的同時,也蘊含著不鋒利的因素;盾在堅固的同時,也蘊含著不堅固的因素。而這個人將矛的鋒利和盾的堅固給絕對化了,這就好像只見到了陰影,而忽略了光明一樣。所以,老子提示我們,在說話和做事的時候,要常往事情的對立面去想想,這樣才可以令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變得更為周全、妥善。

再舉一個例子,在募捐的時候,大家會對捐款的人產生一種敬意,認為捐款是一種善舉。那么,如果說捐款的人是有善心的,那些沒有捐款的人就沒有善心了嗎?這就不能一概而論了,有的人沒有捐款,可能是因為他一時還沒有得知相關的消息,也可能因為自己的經濟條件確實很困難,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我們能說他沒有捐款就是缺乏善心嗎?而問題還不止于此,對于那些捐款的人來說,他們肯定是有捐錢多、有捐錢少的啊,那么,能夠說捐錢多的人善心就更大,而捐錢少的人善心就比較小嗎?當然不能這么說,其中同樣有著善心之外的因素存在。那些捐款很多的人,他們就全都是大慈善家嗎?也未必,有的人之所以捐出了很多錢,可能是出于面子的關系,更有甚者還有可能通過捐款來為自己沽名釣譽,在這種情況下,善良的心意反倒退居其次了。這樣看來,善人和不善的人豈不是沒有辦法區分了嗎?當然也不是這樣,還是有辦法進行區分的,只是不能全憑捐款的行為來做評判,不能簡單地以某種表面現象做價值判斷的依據。

無為乃是大智慧

老子在這一章接下來講:“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即,因此之故,圣人以無為的姿態來處事,以不言的方法來教導。什么叫無為的姿態、什么叫作不言的方法呢?“無為”是老子哲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我們對其一定要做出正確的理解。“無為”是老子一貫的主張,而所謂“無為”,按照字面,很容易理解成無所作為,或者是什么都不做,而這絕非老子的本意,老子的“無為”講的是無心于為,也就是順其自然,不是自己特別地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同樣,“不言”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不是為了要別人必須怎么樣來做而自己說了很多。

在老子的語境里,有為的意義近似于“拔苗助長”。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個農夫想要莊稼長得更好一些,于是便去每天將莊稼往上拔一點,這樣表面上看是幫助莊稼長得更高了,實際上卻是違背了莊稼生長的規律,反而促使其死亡。而圣人的做法便是不去管莊稼,讓其順遂自然的天性去生長,結果看似沒有農夫勤勞,實際上卻使莊稼獲得了最好的生長。由此可知,老子的“無為”,不是一無所為,而是無不當的為,是不妄為,而恰到好處地為。

為什么圣人會這樣呢?我們先來說一下什么是“圣人”。所謂“圣人”,簡單地說,就是修養極高而智慧通達的人。老子在這句話的開頭用了“是以”二字,這就表明了前后句子間的因果關系,正因為一切的價值判斷都是相對的,所以才不需要人力的強為,你想要達到一個好的目的,然而這種好是相對的啊,你在達到了好的一面的同時,不好的一面也就隨之產生了。

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馬”的故事,故事中老翁的處世態度就可以稱作“無為”,他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家里的各種幸運的、不幸的事件都是淡然處之,完全沒有大悲大喜之情,而只是順其自然地、平和地來看待。有了這種心態,就不會對世俗之中的利害得失看得那么重要了。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菜根譚》里講“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云舒”,這些話表達的不都是此般境界嗎?而這種境界就是通常所謂的達觀。所以,老子講的“無為”,不是告訴人們什么都不用去做了,如果田不去種了,糧食哪里來呢?沒有了糧食,吃什么呢?不吃飯,人怎么能活得下去呢?這顯然是很荒謬的,老子怎么會講出這樣無知的話呢?老子真正要告訴人們的是,田還是要種的,但是要順應莊稼的自然生長規律,適時地播種、施肥,合理地耘草、收割,而不要拔苗助長。

老子“無為”的本質,是希望人類的行為,要遵循大道,不可違背規律。另外,他提倡“無為”,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君不見,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打著“有所作為”“造福于民”的口號,推行自己的政策?結果不但沒有造福于民,反而變相剝奪人民利益,置國家于險境。隋煬帝楊廣,自恃才能無人能比,征高句麗、開運河,哪一樣不是打著揚國威、利民生的旗號?但在其“有為”的表象下,實質上是想一展私欲,要向天下宣示:“我楊廣乃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最最偉大的人物。”其“有為”的結果,是隋王朝的分崩離析,是天下民眾的生靈涂炭。楊廣有為,圖的是虛名,更有一些人,打著為國為民的旗號,為自己謀私利。西漢吳王劉濞,赤裸裸地造反,不也打出“為國清除奸臣”的口號嗎?老子正是看透了這樣的無恥行徑,才提出“無為”的主張,他希望以此來阻止那些野心家禍國殃民的行為。

“無為”的思想是老子哲學中一以貫之的基本線索,具有提綱挈領的重要地位,務必要深入把握,正確理解。

為人之道

管仲的為人

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和鮑叔牙是知交的典范,以致后來世人贊美朋友之間所具有的深情厚誼時都會以“管鮑之交”來稱譽。管鮑之交之所以被人們看得如此之高,除了他們二人交情莫逆,還有著另外一份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這兩人之間的相知相得。

管仲年輕的時候家里很貧窮,而鮑叔牙的家境比較好。他們合伙做生意,其實管仲根本沒有錢用來做本錢,本錢都是鮑叔牙拿出來的,可是在獲利之后,兩人在分配收益的時候,管仲卻很不客氣地一點兒也不少拿,甚至拿回去的錢比鮑叔牙還多呢。這樣,鮑叔牙手下的伙計看不過去了,就對自己的主人講:“你這個朋友管仲也太不像話了,本錢一分都不出,分利的時候卻比你拿得都多,這么貪婪的人,你怎么還這么看重他呢?”鮑叔牙很平和地對伙計解釋說:“這不能怪他貪心啊,管仲家里窮,比我們都更需要用錢,我們應該理解他。”

后來,鮑叔牙和管仲都參加了軍隊,在作戰的時候,管仲總是躲在后面,因此,譏諷的話就傳到了鮑叔牙的耳朵里,人們都說管仲貪生怕死。鮑叔牙就又耐心地向人們解釋:“管仲并不像你們所想的那樣壞,他家里有年邁的老母親,如果他死了,他的母親誰來供養呢?他這是心存孝念,才會如此的啊。”

由于管仲和鮑叔牙兩人的才華都很出眾,不久之后,他們都得到了重用,但是兩人所侍奉的主人卻不是一個,鮑叔牙在公子小白的手下任職,而管仲則在公子糾的堂下謀事。當時統治齊國的襄公,是一個昏聵又殘暴的君主,這使得齊國的政治局面異常的黑暗和混亂,為了躲避禍害,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分別出奔到魯國和莒國。后來,齊襄公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為了爭奪君位,紛紛趕回。管仲派兵截住了莒國通往齊國的道路,待公子小白的隊伍趕過來的時候,他拈弓搭箭向小白射去,只聽得公子小白大叫一聲,仰面栽倒。公子糾以為小白已死,自己沒有了競爭對手,也就放慢了行進的速度。然而,他沒有料想到的是,管仲所射中的只是公子小白的帶鉤,小白使計騙過了管仲,假裝被射殺,以起到迷惑和麻痹對方的作用,自己則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奔回齊國。結果,管仲和公子糾都中了計,待他們慢悠悠地趕回齊國的時候,公子小白已經登上君位,迎接公子糾的不是國君的寶座,而是齊國軍隊冷森森的兵器。無奈之下,公子糾只得帶隊返回魯國。但是魯國因為懼怕齊國發兵征討,所以也不便再繼續收留他。鮑叔牙在寫給魯國國君的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齊君不忍殺之,請魯國自行處理,至于公子糾的兩位老師——召忽和管仲,則請交回齊國。”于是,魯國殺掉了公子糾,而召忽自殺,管仲則被押送回齊國。

公子小白心懷一箭之仇,恨不得立即將管仲碎尸萬段,但是鮑叔牙阻止了他。鮑叔牙對公子小白說:“臣跟隨了君上,這是令臣深感幸運的事情。現在君上成為一國之君,更是可喜可賀。在臣看來,您是一位具有高謀遠略的有為之君,如果您只想治理好齊國,有我鮑叔牙等人就足夠了;可如若您想稱霸天下,則非借管仲之力不可。管仲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您切不可失去他。請您務必三思。”小白依從了鮑叔牙的請求,接見了管仲,在對談之中,他發現鮑叔牙所言不虛,管仲實乃不世之才,于是,國之大政,一任管仲。管仲亦不負所望,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齊國政治修明、經濟繁榮、軍備強大、國威遠揚,而公子小白也因此得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史上稱之為齊桓公。

對于管仲的為人,人們向來是頗有微詞的,這在前面已經提到過,管仲為人貪婪,又有臨陣退縮的話柄,而鮑叔牙對此都向人們做了誠懇的解釋。管仲貪婪,這是缺點,但是因為自己家里窮,因而和朋友一起做生意的時候多拿一些利潤似乎也無可厚非,反而顯得自己為人率直,這又成了優點了。而管仲在戰場上不勇猛殺敵,反倒躲躲藏藏的,唯恐傷了自己,這是怯懦的表現,可在鮑叔牙看來,管仲這樣做卻是因為他心中還惦念著奉養自己的老母親,這就又成了孝義的體現。所以說啊,人身上的優點和缺點都是有著相對性的,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優點和缺點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其實,管仲還有一點被人詬病之處。中國古代有著忠臣不事二主的傳統觀念,你既然侍奉了一個主人,就應當死心塌地地追隨他,絕不可懷有二心,哪怕遭遇了不測,主人敗亡,自己也不能改事新的主人,而應當以死殉之。管仲本來并不是齊桓公手下的人,他的主人是公子糾。公子糾被殺后,與管仲同事公子糾的召忽舍命殉主,可管仲是怎么做的呢?他非但沒有以死相殉,其后還侍奉了舊主的仇人。人們據此來評論管仲,說他不忠不仁,孔子的學生子路、子貢等人也持有這種疑問。然而孔子是怎樣回答他的學生的呢?孔子說:“齊桓公九合諸侯,依靠的并不是兵車之力,他依靠的是管仲的力量啊。在這樣諸侯混戰、兵戈四起的局勢下,能夠令各個諸侯和平地集會,并且相談以歡,其中難道沒有體現出管仲的仁德嗎?”孔子又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使得天下大治,人民至今仍承受著他的恩惠啊。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今天還都處于未開化的野蠻狀態呢。管仲哪像召忽之類的人,持鄙陋的匹夫之見,為了一個忠義的虛名就隨隨便便地去自殺,使得自己的絕世才華因此而埋沒無聞呢?”這表明,在孔子看來,管仲所謂的不忠行為,恰恰體現出他睿智過人的優長之處,管仲是一個不拘小德而彰揚大義的人。

從政之道

蕭規曹隨

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漢朝的開國元老蕭何病逝。蕭何病重期間,惠帝親往探視,并且問詢蕭何:“丞相百年之后,相位誰可代之?”緊接著,惠帝又說:“您看曹參如何?”蕭何聽后,勉強掙扎著病體起來叩頭,向惠帝說道:“陛下若能任用曹參為相,蕭何可以死而無憾了。”

蕭何死后,惠帝果然命曹參接任相位。但是,曹參仿佛未能承擔起惠帝的厚望,當上丞相之后,他仿若閑人一般,每日悠游享樂,置政事于不顧。時間一長,有人就到惠帝面前彈劾曹參,說他因循守舊,不思進取,若讓此人久居相位,會壞了國家大事。惠帝也覺著曹參升任丞相之后的表現不太像話,完全不是以國事為重的樣子,只顧著自己享受高官厚祿。然而,惠帝也在想,視曹參以往的行為,堪稱賢臣,怎么現在就突然變了呢?他是自己和蕭相國共同選中的合適人才,若說自己有看走眼的地方,難道說蕭相國也看錯人了嗎?因此,惠帝就想找曹參來親自問一問情況。但是,曹參也是元老級的人物,當年跟隨先帝一同打天下,如今自己雖然貴為皇帝,可對這樣長自己一輩的重臣不免也要禮讓三分。于是,他就將同在朝中為官的曹參的兒子曹窋找來,對他說:“你下次回家的時候隨便問一問你的父親,先帝剛剛過世,新登基的皇帝又很年輕,正需要老相國的盡力輔佐,可是現在看曹相國的樣子,既不向皇上匯報政務,也不過問朝廷大事,怎么能夠將國家治理好呢?”

曹窋回到家后就把惠帝的疑慮用自己的話委婉地向父親說了,曹參聽了,立時大怒,狠狠地訓斥了曹窋:“你個黃口小兒懂得什么,國家大事也用你來管嗎?還不快回宮里去伺候皇上!”

曹窋被訓斥之后深感委屈,向惠帝說了父親的反應,惠帝感到很不解,就將曹參叫來,親自與他談。惠帝對曹參說:“曹相國為何要責怪曹窋呢,那些話是朕要他去問的。”曹參聽了,趕忙叩頭謝罪。惠帝恕他無罪,然后讓他心中是怎樣想的,就怎樣說。曹參說道:“請陛下認真地想一想,您的賢明比起高帝(即漢高祖劉邦)來如何呢?”惠帝連忙說:“朕怎么可以和高帝相比呢?”曹參又說:“那么,陛下以為,臣的才能與蕭相國比起來又怎樣呢?”惠帝略作思索,坦直地說:“似乎蕭相國的水平更高些。”于是,曹參說道:“陛下說得很正確,既然陛下比不得高帝,而臣又不如蕭相國,那么對于高帝和蕭相國所制定的已經很完備的、行之有效的規章法令,我們又有什么必要去做改動呢?依臣看來,現在照章行事是最合適不過的了,而不可以對既有的規章制度妄作改動,否則的話,反而會造成混亂啊。”

惠帝聽后,完全明白了曹參的用意,也就放下心來,而對曹參的疑慮也全都打消了。曹參接替蕭何之后,為相三年,采取清靜無為的政治主張,使得政治法令清明有序,經濟生產繁榮穩定,人民百姓安居樂業,普天之下,無不稱道。人們還編了一首歌謠來贊頌他:“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后,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后來,曹參遵循蕭何所定的賢明的律令,在為相期間倡導無為、不妄施政令的做法被概括為一個成語,叫作“蕭規曹隨”。

曹參其人,才智雖不如蕭何,但是他卻深得“無為”智慧的精髓,由一句“蕭規曹隨”而名垂青史。“道”的智慧之高深,令人驚嘆拜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载县| 灵璧县| 黄骅市| 广西| 集贤县| 麻城市| 新竹县| 出国| 保山市| 日喀则市| 赞皇县| 宜兰县| 伽师县| 台南市| 敖汉旗| 清水县| 静海县| 元阳县| 陆川县| 东港市| 温泉县| 内江市| 淮滨县| 廊坊市| 井冈山市| 惠来县| 三门县| 长治市| 海原县| 洪江市| 苍南县| 惠水县| 祁门县| 阿巴嘎旗| 思南县| 德令哈市| 进贤县| 道孚县| 军事| 元氏县| 石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