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弛感:把能量從敏感焦慮中釋放出來
- (日)加藤諦三
- 2858字
- 2023-04-23 20:38:18
前言
倘若現在能意識到這些,
很多煩惱都將迎刃而解
人類煩惱的部分根源在于自戀。
自戀者有多種表現,比如某些女性朋友上班之前會花好幾小時照鏡子;比如有些人總是說“沒有人理解我”,經常說這句話的人很可能是個自戀者,具體理由我將在本書中詳細說明。
換言之,自戀者往往強烈地渴望他人對自己的理解多一點,再多一點!
自戀者往往任由自己執迷于渴望被他人理解。由于過于渴望他人理解自己,他們往往對周圍的現實視而不見。
“沒有人理解我”這句臺詞,翻譯過來其實是“幫幫我”。
總之,自戀者為其自身所困,為其自身內心的苦楚所困,他們只有在苦惱的時候,才能發揮自己的本領。
我們總以為自戀就是自我陶醉,事實上,更準確的說法是,自戀是陶醉于自己的煩惱。
自戀者陶醉于自己的煩惱,認為自己的煩惱是件大事,全世界都應該致力于解決他們的煩惱。
遺憾的是,世界不可能把解決他們的煩惱放在第一位。于是,自戀者便在心底生出“沒有人理解我”的痛苦,忍不住發出“幫幫我”的呼聲。
自戀者在心中吶喊著“請永遠只愛我一個人”,可這種事情根本不會在現實中發生,所以自戀者總是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總是悶悶不樂,內心充滿憤怒。
其結果只能是,他們的生存能量被內心的糾葛白白地耗費掉,身心俱疲,只能無助地生活在“沒有人理解我”的痛苦中。
自戀者為什么會變成這樣?這正是本書要分析的。
固執地追求“自我存在感”
固執地追求“自我存在感”是自戀者的另一個特征。若是某人和你見面時一直滔滔不絕,不是自吹自擂就是說他人是非,他很可能是個自戀者。
自戀者的這種自我吹捧,就好似在問:“你看我厲害不?”他們對自身的定位渾然不覺,也搞不清楚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位置。
自戀者在寫信時也喜歡沒完沒了地講述自己的瑣事,認為這就是交流。
更有甚者,他們刻意中傷別人,比如明明自己也追求奢華,卻批評這樣的人“沒品位”。他們這種行為無非為了表明自己比別人優秀。
有的人,只要對方不心悅誠服地聽他自吹自擂,他就會立刻不開心;如果對方不附和他對別人的評價,他也會馬上不開心。這樣一言不合就變臉的人,也是自戀者。
自戀者不僅容易受傷,還很容易發怒。總之,他們通常很難相處。
自戀者的另一個特征是極不愿意傾聽。他們會滔滔不絕地談論你根本沒問他們的事情,自己卻極不愿意聽別人說話。
對自戀者而言,別人對他們的中肯評價也很不入耳,因為這些話往往會傷害他們夸大的自我形象。
只要不是贊美他們的話語,都會讓自戀者感到不快。
普通人當作耳邊風、“隨它去吧”的一些事情,卻可能被自戀者當成“大事件”。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大做文章、消耗能量,是自戀者常干的事情。
自戀者總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贊美。然而,這一渴望在現實中卻總是落空,甚至有時還會遭到他人的批評甚至無視,于是他們總是悶悶不樂。
最終因此陷入煩躁、憤怒、沮喪等消極狀態。
沒有比自戀者更不適應社會生活的人了。他們對他人漠不關心,卻渴望得到他人的贊美;他們不懂得如何交流,卻在被人拒絕時驟然翻臉;如果沒有從別人嘴里聽到自己期待的回應,他們便會立刻不開心;一旦對方沒有順從自己,他們便會擺出一張臭臉,而且還自以為已經很好地照顧到了對方的感受。
由于自戀者毫不關心他人,他們也全然察覺不到自己給他人添了麻煩。他們自以為是,一個人自得其樂。就像一個單相思的人,自以為這段感情是兩情相悅的,可實際上被他喜歡的那個人并不喜歡他。
自戀,除了上述特征,還有其他一些常見的特征。
我本人第一次在哈佛大學留學時,學習過一本關于人格理論的教科書,其中列舉了許多衡量自戀程度的表述。第一條就是,“我總是在琢磨其他人如何看待我,別人對我的印象如何”,以及“我特別喜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簡言之,所謂的自戀者就是“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并且十分招搖的人”,他們看似陽光自信,實則活得十分緊繃,脆弱的自尊隨時可能被擊得粉碎,松弛感對他們而言是那樣的遙不可及。
比如,有些人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很厲害而不知疲倦地考取一張張對其毫無用處的資格證書,這也是自戀者常有的行為。
自戀者深陷自我陶醉中,根本沒有生活在現實世界里,因而現實對他們也沒有任何反饋。可是,他們心底卻渴望那些實實在在的東西,于是就想盡辦法來粉飾自己,以確認自己還活著。
自戀者看似自我陶醉,實則惶恐不安,因此,他們特別需要他人確認自己的存在。可惜的是,沒人能給予他們想要的那種確認。
于是,自戀者發出了“沒有人理解我”的悲鳴。
總之,自戀者在現實中舉步維艱,這使他們進一步陷入自我憐憫,并產生受害者思維,因此千方百計地為自己鳴不平。
如今,在日本盛行的拜物主義和拜金主義,在某種意義上講,這都是自戀的具體表現。在這樣的環境中,哪怕進行環球旅行,也無法改變個體精神世界的狹隘。
很多人對發型等的關注也是如此。他們追求的不是通過日復一日的努力來達成某種成就,而是請知名的造型師來做個漂亮的發型,然后對著鏡子自賞。自戀者沒有勇氣在現實中努力奮斗。
讓所有人走向幸福的“關鍵詞”
還有一些情況,一般不會讓我們往“自戀”上去聯想,但當事人恰恰就是自戀者。比如,離婚判決中經常提到“性格不合”,有時候很可能只是雙方都是自戀者而已。換言之,他們只不過是利用了“性格不合”這個萬能的借口,將因自戀等不成熟的情緒而引發的離婚合理化而已。
有的人明明是自戀者,卻被誤以為“這個人的性格生來如此”。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正確地理解并對待自戀,極為重要。
某位男士對愛上他的自戀者女士坦言:“我不想和女王交往。”另一位男士則說:“我可不想和你在一起,你一輩子都在做白日夢。”
自戀不僅對個體日常生活中的情緒狀態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對整個人類的未來也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自文藝復興以來,有兩種強大的對立力量:集體自戀主義與人文主義,各自以其獨特的方式發展壯大。不幸的是,集體自戀主義的發展遠遠超過了人文主義。
“集體自戀主義的形式五花八門,它們披著各種外衣,打著討伐異己等各式各樣的旗號。但究其心理本質,正是自戀及其所衍生的狂熱主義與破壞性在各層面的顯現”。
自戀對人類的影響極大。即使物質上再富裕,人類也會因自戀無法獲得幸福;哪怕環境再優越,人類也會因為自戀無法安享其中。
即使身處優越的環境中,自戀者也擺脫不了痛苦。要想真正體驗幸福,他們必須拋棄自戀。
有句話說得好:“但愿就此獲得讓自己幸福的能力。”如果一個人含著金湯匙出生卻過得極為痛苦,這便是他的肺腑之言。
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曾說:“我們的身體里甚至還有原子彈
。”弗蘭克爾在這里用了一個比喻,更為直白的說法應該是,我們的身體里有的只是自戀,是自戀在我們的心中幻化出了原子彈。
現實中的和平與戰爭,其差異肉眼可見。但內心的和平與戰爭卻無法用肉眼分辨。正因如此,一個人是不是自戀者,無法用肉眼辨別。
在這本書中,我從各個角度思考了這種無法用肉眼分辨的自戀;我參考了關于自戀的各類著作,聚焦于迄今為止的自戀研究中所忽視的部分。
在當今社會,如果人們再不認真思考自戀的問題,毫無疑問將走向心理衰退,變得敏感、焦慮。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其關鍵詞就是“自戀”。本書將深入探討“自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