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jīng)典老人言:讓你受益一生的老話(新版)
- 劉江川編著
- 20字
- 2023-04-23 19:51:49
第二章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明燈
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據(jù)載,唐代長安城外有一位富甲一方的隱士,名叫張方之,字云游,他熟讀古籍典史,精通音律,在當時深受風雅之士的尊敬,前來拜謁的各方人士也絡繹不絕,可謂“盛極一時”。然而他絲毫沒有表現(xiàn)出傲慢無禮的態(tài)度,相反,遇到疑難問題時,他會謙卑地向別人請教。
一日,門下的學生告訴他,遠在千里之外的深山中,有一位知識淵博的老人,據(jù)傳能倒背“四書五經(jīng)”,深知天下之事。于是張方之不遠千里,跋山涉水,用了大半年的時間,終于到了這位老人那里,取得一句“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的真經(jīng)。張方之聽完了這句話,覺得很受啟發(fā),回去以后,更加虛心,不時向別人請教學問,終其一生都受到人們的尊敬。
故事中這位老人的“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從字面理解不難:“一個人要想知道山下蜿蜒曲折的路到底通向何方,就應問問那些從山下過來的人,他們走過,熟悉路徑。”深究一下,老人的這句話是要我們明白:“世間的很多事,不是憑著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完全處理好的,我們遇到疑惑的事情或難解決的困難,一定要記得去向‘過來人’請教,這樣的話,我們在成功的道路上才會不走彎路。”
那么所謂的“過來人”是怎樣的人呢?
他可能是一位智者,熟讀中外典籍,識得天下之事。他也可能是一位擁有實踐經(jīng)驗的人,踏遍五湖四海,嘗盡人間冷暖。我們在此強調的是后者,一個有著豐富實踐經(jīng)驗的人,他深知人生道路上哪條路是坦途,哪條路是險途,這是最為寶貴的經(jīng)驗,因為他走過,他知道其中的艱辛。他們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我們要懂得多與他們交流。這樣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可以通過吸取他們的經(jīng)驗或教訓,少走不必要的彎路。
做事確實有簡單的方法,就看你找不找。一些事情,我們不需要勞神費力地去調查鉆研,也能做好,秘訣就是“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因為學識、閱歷、生存環(huán)境等一些原因,限制了我們對一些事情的理解,遇到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向那些知道此事的人請教。只要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大半。要知道學會了一種辦事的方法,那么很多事情就會迎刃而解了。
古語說,“問則得之,不問則不得”,要想完全了解某種情況,就必須要向懂行的人請教。
孔子是春秋時期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然而孔子一點都不倨傲,他認為,無論什么樣的人,也包括他自己,都不是一生下來就有滿腹學問的。
一日,孔子前往魯國國君的祖廟去參加祭祖大典,其間,他逐一向人詢問所見到的不明白的事情。有人不解,“孔子也要請教別人?”孔子回答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知禮的表現(xiàn)啊。”孔子尚且如此,更何況平凡的我們呢?與其故步自封,不如多向人請教。
由古論今,現(xiàn)今社會中,我們也要養(yǎng)成樂于向有經(jīng)驗的人請教的習慣,不輸于古人。我們經(jīng)常看到,那些多問多看多學的人永遠都是跑在時代前面的人。而那些故步自封的人,大都沒有什么成就。有些人可能為此自怨自艾:“我是這么努力,我覺得我這么優(yōu)秀,可為什么不能取得成功?到底輸在了哪里?”其實,那些成功了的人,是因為能夠趕上時代,他們也許并不比普通人聰明睿智多少,但他們善于抓住機會,有一種樂于請教的態(tài)度,懂得向別人學習,當新挑戰(zhàn)出現(xiàn)的時候,不知多少人把寶貴的精力白白地耗在故步自封的自我探索中,那些成功的人,則是低下身段,謙虛地向過來人討教,在起點上,一出發(fā)就已經(jīng)邁出了一大步。
“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不僅是那些正在成功路上打拼的人要懂得的道理,同樣的,那些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也應該識得其中的奧秘,不要以為自己取得了一點成績了,而盲目自大,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人活在世上不可能僅僅憑著“一己之力”闖天下,總得有幾個人生導師,否則人生的路是很艱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