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中國茶:鑒茶·泡茶·茶療一本全(新版)
- 翁良編著
- 11686字
- 2023-04-23 18:27:50
001 為什么說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飲茶的國家,茶樹的栽培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在云南的普洱縣有一棵“茶樹王”,樹干高13米,經考證已有1700年的歷史。近年,在云南思茅鎮人們又發現兩株樹齡為2700年左右的野生“茶樹王”,需要兩人才能合抱。在這片森林中,直徑在30厘米以上的野生茶樹有很多。
茶樹原產于中國,一直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在前些年,有些國外學者在印度也發現了高大的野生茶樹,就貿然認為茶樹原產于印度。中國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國,雖然兩國都有野生大茶樹存在,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國已經有文獻記載“茶”的時間,比印度發現野生大茶樹的年齡要早了1000多年。當印度人還不知道茶的作用,甚至不知道有茶樹這種植物時,我國的茶文化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無論是從茶樹的歷史,還是分布情況,或是地質變遷,又或是氣候變化等,都只能說明一個事實: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是茶樹的故鄉。

圖說
在冰川時期,我國西南滇、貴、川溫濕的土壤與氣候條件致使少量野生茶樹在極端氣候下存活下來,并至今保持著最原始的特征和特性。
002 “茶”字有什么由來?
大體而言,在唐代之前人們大多把茶稱為“荼”,期間也用過其他字形,直到中唐以后,“茶”字才成為官方的統一稱謂。
最早的時候,人們用“荼”字作為茶的稱謂。但是,“荼”字有多種含義,易發生誤解;而且,荼是形聲字,草字頭說明它是草本植物,不合乎茶是木本植物的身份。到了西漢的《爾雅》一書中,開始嘗試著借用“槚”字來代表茶樹。但的原義是指楸、梓之類樹木,用來指茶樹也會引起誤解。所以,在“槚,苦荼”的基礎上,又造出一個“搽”字,讀茶的音,用來代替原先的、荼字。到了陳隋之際,出現了“茶”字,改變了原來的字形和讀音,多在民間流行使用。直到唐代陸羽《茶經》之后,“茶”字才逐漸流傳開來,運用于正式場合。

圖說
古人常將“茶”字暗示分解為“人在草木中”,既合情理,又寓意境。
003 茶有哪些雅號別稱?
在唐代以前,“茶”字還沒有出現。《詩經》中有“荼”字,《爾雅》稱茶為“槚”,《方言》稱“蔎”(shè),《晏子春秋》稱“茗”,《凡將篇》稱“荈”(chuǎn),《尚書·顧命篇》稱“詫”。
另外,古時的茶是一物多名,在陸羽的《茶經》問世之前,茶還有一些雅號別稱,如:水厄、酪奴、不夜侯、清友、玉川子、滌煩子等。后來,隨著各種名茶的出現,往往以名茶的名字來代稱“茶”字,如“龍井”“烏龍”“大紅袍”“雨前”等。

圖說
清友,源自宋代蘇易簡的《文房四譜》。

圖說
水厄,出自《世說新語》。

圖說
不夜侯,源于晉代張華的《博物志》。
004 茶的字形演變和流傳是怎樣的?
在中唐之前,茶的稱謂大多為“荼”,也有稱“槚”的,還有稱“茗”“荈”的。最初,茶被歸于野外的苦菜——“荼”(tú)類,沒有單獨的名稱,如《詩經》中“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由于茶是木本植物,在《爾雅·釋木》之中,為其正名“槚(jiǎ),即荼”;后來,《魏王花木志》中說:“荼,葉似梔子,可煮為飲。其老葉謂之荈,嫩葉謂之茗。”直到唐代陸羽第一次在《茶經》中統一使用了“茶”字之后,才漸漸流行開來。
如今世界各國的茶名讀音,大多是從中國直接或間接引入的。這些讀音可分為兩大體系,一種是采取普通話的語音:“CHA”;一種是采取福建廈門的地方語“退”音——“TEY”。

005 中國茶樹的栽培歷史是怎樣的?
中國關于茶最早的記載是《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陸羽的《茶經》中也說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由此可見,是神農氏發現了茶。
根據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商末時候,巴國已把茶作為貢品獻給周武王了。在《華陽國志》一書中,介紹了巴蜀地區人工栽培的茶園。魏晉南北朝時期,茶產漸多,茶葉商品化,人們開始注重精工采制以提高質量,上等茶成為當時的貢品。魏晉時期佛教的興盛也為茶的傳播起到推動作用,為了更好地坐禪,僧人常飲茶以提神。有些名茶就是佛教和道教圣地最初種植的,如四川蒙頂、廬山云霧、黃山毛峰、龍井茶等。
茶葉生產在唐宋達到一個高峰,茶葉產地遍布長江、珠江流域和中原地區,各地對茶季、采茶、蒸壓、制造、品質鑒評等已有深入研究,品茶成為文人雅士的日常活動,宋代還曾風行“斗茶”。元明清時期是茶葉生產大發展的時期。人們做茶技術更高明,元代還出現了機械制茶技術,被視為珍品的茗茶也出現。明代是茶史上制茶發展最快、成就最大的朝代。朱元璋在茶業上詔置貢奉龍團,對制茶技藝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也為現代制茶工藝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今天泡茶而非煮茶的傳統就是明代茶葉制作技術的成果。至清代,無論是茶葉種植面積還是制茶工業,規模都較前代擴大。

圖說
中國歷史上關于茶最早的記載是《神農本草經》,傳說是神農氏發現了茶,認為茶有解毒的神奇功效。
006 魏晉時期怎樣采摘茶葉制作茶餅?
魏晉南北朝時,飲茶之風已逐步形成。這一時期,南方已普遍種植茶樹。《華陽國志·巴志》中說:其地產茶,用來納貢。在《蜀志》記載:什邡縣,山出好茶。當時的飲茶方式,《廣志》中是這樣說的:“茶叢生真,煮飲為茗。茶、茱萸、檄子之屬,膏煎之,或以茱萸煮脯胃汁,謂之茶。有赤色者,亦米和膏煎,曰無酒茶。”

圖說
魏晉時期三峽一帶茶餅制作與煎煮方式仍保留著以茶為粥或以茶為藥的特征。
007 唐代怎樣蒸青茶餅?
唐代以前,制茶多用曬或烘的方式制成茶餅。但是,這種初步加工的茶餅,仍有很濃的青澀之味。經過反復的實踐,唐代出現了完善的“蒸青法”。
蒸青是利用蒸氣來破壞鮮葉中的酶活性,形成的干茶具有色澤深綠、茶湯淺綠、茶底青綠的“三綠”特征,香氣帶著一股青氣,是一種具有真色、真香、真味的天然風味茶。
陸羽在《茶經·三之造》一篇中,詳細記載了這種制茶工藝:“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在2?4月間的晴天,在向陽的茶林中摘取鮮嫩茶葉。將這些茶的鮮葉用蒸的方法,使鮮葉萎凋脫水,然后搗碎成末,以模具拍壓成團餅之形,再烘焙干燥,之后在餅茶上穿孔,以繩索穿起來,加以封存。

008 宋代怎樣制作龍鳳團茶?
由于宋朝皇室飲茶之風較唐代更盛,極大地刺激了貢茶的發展。真宗時,丁謂至福建任轉運使,精心監造御茶,進貢龍鳳團茶。慶歷中,蔡襄任轉運使,創制小龍團茶,其品精絕,二十餅重500克,每餅值金二兩!神宗時,福建轉運使賈青又創制密云龍茶,云紋更加精細,由于皇親國戚們乞賜不斷,皇帝甚至下令不許再造。龍鳳團茶的制造工藝,據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記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干。

圖說
“龍鳳團茶”是北宋的貢茶,因茶餅上印有龍鳳形的紋飾而得名,由于制作耗時費工、成本驚人,后逐漸消亡。圖為“龍鳳團茶”模影。
009 元代怎樣制作蒸青散葉茶?
蒸青團茶的工藝,保持了茶的綠色,提高了茶葉的質量,但是水浸和榨汁的做法,損失了部分茶的真味和茶香,而且難以除去苦味。為了改善這些缺點,到了宋代,蒸茶時逐漸采取蒸后不揉不壓,直接烘干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為蒸青散茶,這樣,就保證了茶的香味。
據陸羽《茶經》記載,唐代已有散茶。到了宋代,餅茶、龍鳳團茶和散茶同時并存。《宋史·食貨志》中說:“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
宋朝滅亡后,龍鳳團茶走向末路。北方游牧民族,不喜歡這種過于精細的茶藝;而平民百姓又沒有能力和時間品賞,他們更喜歡的是新工藝制作的條形散茶。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詔罷造龍團,廢除龍鳳團茶。從此,龍鳳團茶成為絕唱,而蒸青散茶開始盛行。
相比于餅茶和團茶,少了揉壓制形工序后的蒸青散茶更好地保留了茶葉的自然香味。
工序步驟
——取自元代王楨在《農書·卷十·百谷譜》
010 明代怎樣炒青散葉茶?
蒸青工藝雖更好地保留了茶香,但香味仍然不夠濃郁,于是后來出現了利用干熱發揮茶葉優良香氣的炒青技術。
炒青散葉茶,在唐代時就已有了。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中說:“山僧后檐茶數叢……斯須炒成滿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頃余”的句子,說明了茶的嫩葉經過炒制后滿室生香,又說明了炒制時間,這是至今為止關于炒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茶葉轉為暗黃綠色;葉面、梗皮有皺紋;青澀之味變為熱香之味和特殊清香。

圖說
炒青的具體步驟是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干。
011 清代制茶工藝有什么特點?
清代的制茶工藝進一步提高,綜合前代多種制茶工藝,繼承發展出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綠茶的基本工序是殺青、揉捻、干燥。但是,若綠茶炒制工藝掌握不當,如殺青后未及時攤晾、及時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時烘干、炒干,堆積過久,造成茶葉變黃,后來發現這種茶葉也別具一格,就采取有意悶黃的做法制成了黃茶。綠茶殺青時葉量過多、火溫低,使葉色變為近似黑色的深褐綠色,或以綠毛茶堆積后發酵,茶葉發黑,就形成了黑茶。
宋代時,人們偶然發現:茸毛特多的茶樹芽葉經曬或烘干后,芽葉表面滿披白色茸毛,茶葉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紅茶起源于明朝。在茶葉制造過程中,人們發現用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后葉色變紅而產生了紅茶。此外,承接了宋代添加香料或香花的花茶工藝,明清之際的窨花制茶技術也日益完善,有桂花、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九種之多。
青茶源于明末清初,制法介于綠茶、紅茶之間,烏龍茶就是其中較為出眾的一種。
012 古代人最初的用茶方式是怎樣的?
在原始社會,人類除了采集野果直接充饑外,有時也會挖掘野菜或摘取某些樹木的嫩葉來口嚼生食,有時會把這些野菜和嫩葉與稻米一起在陶制的釜鼎(鍋)內熬煮成粥。
古人在長期食用茶的過程中,認識到了它的藥用功能。《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是茶葉作為藥用的開始,在夏商之前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時期。
原始人“荼”的發音意為“一切可以用來吃的植物”。

圖說
藍田人復原頭像,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15萬年),遠古人從野生大茶樹上采集嫩梢主要用來充饑。
013 漢魏六朝時期如何飲茶?
飲茶歷史起源于西漢時的巴蜀之地。從西漢到三國時期,在巴蜀之外,茶是僅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

圖說
煮茶,即將茶葉入冷水中煮至沸騰。
關于漢魏六朝時期飲茶的方式,古籍僅有零星記錄,《桐君錄》中說:“巴東別有真香茗,煎飲令人不眠”。晉代郭璞在《爾雅》注中說:“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當時還沒有專門的煮茶、飲茶器具,大多是在鼎或釜中煮茶,用吃飯用的碗來飲茶。
據唐代詩人皮日休說,漢魏六朝的飲茶法是“渾而烹之”,將茶樹生葉煮成濃稠的羹湯飲用。東晉杜育作《賦》,其中寫道:“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澤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茗春藪。”大概意思是:水是岷江的清泉,碗是東隅的陶簡,用公劉制作的瓢舀出。茶煮好之時,茶末沉下,湯華浮上,亮如冬天的積雪,鮮似春日的百花。這里就涉及擇水、選器、酌茶等環節。這一時期的飲茶是煮茶法,以茶入鍋中熬煮,然后盛到碗內飲用。
014 唐代的人怎樣煎茶?
到了唐代,飲茶風氣漸漸普及全國。自陸羽的《茶經》出現后,茶道更是興盛。當時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都把茶當作家常飲料,甚至出現了茶水鋪,“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朝的茶,以團餅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飲茶方式,除延續漢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茶法和煎茶法。

圖說
煎茶,如同煎藥,將茶葉下入水中煮熬。
《茶經·六之飲》中“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活焉,謂之閹茶。”茶有粗、散、末、餅四類,粗茶要切碎,散茶、末茶入釜炒熬、烤干,餅茶舂搗成茶末。將茶投入瓶缶中,灌以沸水浸泡,稱為“閹茶”。“閹”義同“淹”,即用沸水淹泡茶。
煎茶法是陸羽所創,主要程序有:備器、炙茶、碾羅、擇水、取水、候湯、煎茶、酌茶、啜飲。它與漢魏南北朝的煮茶法相比,有兩點區別:①煎茶法通常用茶末,而煮茶法用散葉、茶末皆可;②煎茶是一沸投茶,環攪,三沸而止,煮茶法則是冷熱水不忌,煮熬而成。
015 宋代人怎樣點茶?
飲茶的習俗在唐代得以普及,在宋代達到鼎盛。此時,茶葉生產空前發展,飲茶之風極為盛行,不但王公貴族經常舉行茶宴,皇帝也常以貢茶宴請群臣。在民間,茶也成為百姓生活中的日常必需品之一。
宋朝前期,茶以片茶(團、餅)為主;到了后期,散茶取代片茶占據主導地位。在飲茶方式上,除了繼承隋唐時期的煎、煮茶法外,又興起了點茶法。為了評比茶質的優劣和點茶技藝的高低,宋代盛行“斗茶”,而點茶法也就是在斗茶時所用的技法。先將餅茶碾碎,置茶盞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先在茶葉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后再量茶注入沸水,邊注邊用茶筅攪動,使茶末上浮,產生泡沫。


016 明代人怎樣泡茶?
泡茶法始于隋唐,但占主流的是煎茶法和煮茶法,泡茶法并不普遍。宋時的點茶法,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泡茶法。點茶與泡茶的最大區別在于:點茶須“調膏擊拂”,泡茶則不必如此。直到元明之時,泡茶法才得以發展壯大。元代泡茶多用末茶,并且還雜以米面、麥面、酥油等佐料;明代的細茗,則不加佐料,直接投茶入甌,用沸水沖點,杭州一帶稱之為“撮泡”,這種泡茶方式是后世泡茶的先驅。明代人陳師在《茶考》中記載:“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

圖說
曾在民間盛行的簡單、便捷的茶葉沖泡方法在明代大行其道。
017 清代人怎樣品茶?
清代時,品茶的方法日益完善,無論是茶葉、茶具,還是茶的沖泡方法,已和現代相似。茶壺茶杯要用開水先洗滌,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各地由于不同的風俗,選用不同的茶類。如兩廣多飲紅茶,福建多飲烏龍茶,江浙多好綠茶,北方多喜花茶或綠茶,邊疆地區多用黑茶或茶磚。
在眾多的飲茶方式之中,以功夫茶的泡法最具特點:一壺常配四只左右的茶杯,一壺之茶,一般只能分釃二三次。杯、盞以雪白為上,藍白次之。采取啜飲的方式:釃不宜早,飲不宜遲,旋注旋飲。
清袁枚《隨園食單·武夷茶》條載:“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
018 茶文化的萌芽時期有什么特點?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文人飲茶習俗的興起,有關茶的文學作品日漸增多,茶漸漸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而走入文化領域。如《搜神記》《神異記》《異苑》等志怪小說中便有一些關于茶的故事。左思的《嬌女詩》、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王微的《雜詩》都屬中國最早一批茶詩。西晉杜育的《賦》是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茶為題材的散文,宋代吳在《茶賦》中稱:“清文既傳于杜育,精思亦聞于陸羽。”
魏晉時期,玄學盛行。玄學名士,大多愛好虛無玄遠的清談,終日流連于青山秀水之間。最初的清談家多為酒徒,但喝多了會舉止失措,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心態平和。慢慢地,這些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飲茶被他們當作一種精神支持。
這一時期,隨著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受到人們的青睞。在道家看來,飲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茶文化與宗教相結合,無疑提高了茶的地位。盡管此時尚沒有完整茶文化體系,但茶已經脫離普通飲食的范疇,具有顯著的社會和文化功能。
茶的天然韻味以及沖飲過程中所能給人的恬淡、幽遠意境,與文人名士修養心性、體味不凡的追求不謀而合。
019 為什么說唐代是茶文化的形成時期?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和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涌現出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改進。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開始使用專門的烹茶器具,飲茶的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由之前的粗放式轉為細煎慢品式。

圖說
從《茶經》開始,茶文化呈現出全新的局面,它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志。
唐代的飲茶習俗蔚然成風,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越來越講究。皇宮、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間盛行茶宴,茶宴的氣氛莊重,環境雅致,禮節嚴格,且必用貢茶或高級茶葉,取水于名泉、清泉,選用名貴茶具。盛唐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等等均有關聯。公元780年,陸羽著成《茶經》,闡述了茶學、茶藝、茶道思想。這一時期由于茶人輩出,使飲茶之道對水、茶、茶具、煎茶的追求達到一個極盡高雅、奢華的地步,以至于到了唐朝后期和宋代,茶文化中出現了一股奢靡之風。
020 為什么說宋代是茶文化的興盛時期?
到了宋代,茶文化繼續發展深化,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宋太祖趙匡胤本身就喜愛飲茶,在宮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至于下層社會,平民百姓搬家時鄰居要“獻茶”;有客人來,要敬“元寶茶”,訂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
在學術領域,由于茶業的南移,貢茶以建安北苑為最,茶學研究者傾向于研究建茶。在宋代茶葉著作中,著名的有葉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沈括的《本朝茶法》、趙佶的《大觀茶論》等。

圖說
“斗茶”是一種茶葉品質的比較方法,最早是用于貢茶的選送和市場價格的競爭,因此“斗茶”也被稱為“茗戰”。
宋代是歷史上茶飲活動最活躍的時代,由于南北飲茶文化的融合,開始出現茶館文化,茶館在南宋時稱為茶肆,當時臨安城的茶飲買賣晝夜不絕。此外,宋代的茶飲活動從貢茶開始,又衍生出“繡茶”“斗茶”“分茶”等娛樂方式。
021 為什么說元明清時期是茶文化的持續發展時期?
宋人讓茶事成為一項興旺的事業,但也讓茶藝走向了繁復、瑣碎、奢侈,失卻了茶文化原本的樸實與清淡,過于精細的茶藝淹沒了唐代茶文化的精神。自元代以后,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直到明代中葉,漢人有感于前代民族興亡,加之開國之艱難,在茶文化呈現出簡約化和人與自然的契合,以茶顯露自己的苦節。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等。茶葉種類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制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
明清之際,茶館發展極為迅速,有的全鎮居民只有數千家,而茶館可以達到百余家之多。店堂布置古樸雅致,喝茶的除了文人雅士之外,還有商人、手工業者等,茶館中兼營點心和飲食,還增設說書、演唱節目,等于是民間的娛樂場所。
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前的100多年,資本主義入侵,戰爭頻繁,社會動亂,傳統的中國茶文化日漸衰微,飲茶之道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逐漸趨于簡化,但這并非是中國茶文化的終結。從總趨勢看,中國的茶文化是在向下層延伸,這更豐富了它的內容,也更增強了它的生命力。在清末民初的社會中,城市鄉鎮的茶館茶肆處林立,大碗茶比比皆是,盛暑季節道路上的茶亭及樂善好施的大茶缸處處可見。“客來敬茶”已成為普通人家的禮儀美德。
022 為什么說當代是茶文化的再現輝煌時期?
雖然中華茶文化古已有之,但是它們在當代的復興,被研究卻是始于20世紀80年代。臺灣地區是現代茶藝、茶道的最早復興之地。內地方面,新中國成立后,茶葉產量發展很快。物質基礎的豐富為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從20世紀90年代起,一批茶文化研究者創作一批專業著作,對當代茶文化的建立作出了積極貢獻,如:黃志根的《中國茶文化》、陳文華的《長江流域茶文化》、姚國坤的《茶文化概論》、余悅的《中國茶文化叢書》,對茶文化學科各個方面進行系統的專題研究。這些成果,為茶文化學科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文化組織、茶文化活動越來越多,有些著名茶葉產區所組織的茶藝活動逐漸形成規模化、品牌化、產業化,更加促進了茶文化在社會的普及與流行。
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一種簡單的飲食文化,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族精神特質,講究天、地、山、水、人的合而為一。
023 什么是貢茶?
貢茶起源于西周,當時巴蜀作戰有功,冊封為諸侯,向周王納貢時其中即有茶葉。中國古代寧波盛產貢茶,以慈溪縣區域為主,其他省、府幾乎難與它匹敵。直到清朝滅亡,貢茶制度才隨之消亡。

圖說
貢茶,就是古時專門作為貢品進獻皇室供帝王享用的茶葉。

圖說
隨著貢茶制度的發展與完善,皇室常在名茶產區專門設立貢茶院、御茶園,由官府直接管理,監造精品貢茶。
華夏文明數千年,貢茶制度對于中國的茶葉生產和茶葉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貢茶是封建社會的君王對地方有效統治的一種維系象征,也是封建禮制的需要,它是封建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產物。
貢茶的歷史評價褒貶參半,首先,貢茶是對茶農的殘酷剝削與壓迫,它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稅制,讓茶農們深受其害,對茶葉生產極為不利;另外,由于貢茶對品質的苛求和求新的欲望,客觀上也促進了制茶技術的改進與提高。
024 貢茶的起源是什么?
據史料記載,貢茶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據晉代的《華陽國志之巴志》中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大約在公元前1025年,周武王姬發率周軍及諸侯伐滅殷商的紂王后,便將其一位宗親封在巴地。巴蜀作戰有功,冊封為諸侯。
這是一個疆域不小的邦國,它東起魚復(今四川奉節東白帝城),西達道(今四川宜賓市西南安邊場),北接漢中(今陜西秦嶺以南地區),南至黔涪(相當今四川涪陵地區)。巴王作為諸侯,要向周武王納貢。貢品有:五谷六畜、桑蠶麻、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黃潤鮮粉。貢單后又加注:“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支,蔓有辛,園有芳香茗。”香茗,即茶園里的珍品茶葉。

圖說
當時的茶葉不僅作為食用品,也是慶典祭祀時的禮品。
025 唐代的貢茶情況是怎樣的?
唐代是我國茶葉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佛教的發展推動了飲茶習俗的傳播。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南移,江南茶葉種植發展迅速,手工制茶作坊相繼出現,茶葉初步商業化,形成區域化和專業化的特征,為貢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唐代貢茶制度有兩種形式:
(1)選擇優質的產茶區,令其定額納貢。當時名茶亦有排名:雅州蒙頂茶為第一,稱“仙茶”;常州陽羨茶、湖州紫筍茶同列第二;荊州團黃茶名列第三。
(2)選擇生態環境好、產量集中、交通便利的茶區,由朝廷直接設立貢茶院,專門制作貢茶。如:湖州長興顧渚山,東臨太湖,土壤肥沃,水陸運輸方便,所產“顧渚撲人鼻孔,齒頰都異,久而不忘”,廣德年間,與常州陽羨茶同列貢品。大歷五年(770年)在此建構規模宏大的貢茶院,是歷史上第一個國營茶葉廠。

圖說
三彩驛使騎馬俑(唐)。
026 宋代的貢茶情況是怎樣的?
到了宋代,貢茶制度沿襲唐代。此時,顧渚貢茶院日漸衰落,而福建鳳凰山的北苑龍焙則取而代之,成為名聲顯赫的茶院。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朝廷特頒置龍鳳模,派貢茶特使到北苑造團茶,以區別朝廷團茶和民間團茶。片茶壓以銀模,飾以龍鳳花紋,栩栩如生,精湛絕倫。從此,宋代貢茶的制作走上更加精致、尊貴、華麗的發展路線。
宋代的貢茶在當時人的心中已不僅僅是一種精制茶葉,而是尊貴的象征。北苑生產的龍鳳團餅茶,采制技術精益求精,年年花樣翻新,名品達數十種之多,生產規模之大,歷史罕見。仁宗年間,蔡襄創造了小龍團;哲宗年間,改制瑞云翔龍。
宋代的貢茶和茶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享有盛名,不僅促進了名茶的發展、飲茶的普及,還使斗茶之風盛行,出現了無數優秀的茶文化作品,也促使了茶葉對外貿易的興起。
宋代貢茶的價值高昂,“龍茶一餅,值黃金二兩;鳳茶一餅,值黃金一兩。”歐陽修當了二十多年官,才蒙圣上賜高級貢茶一餅二兩。
027 元代的貢茶情況是怎樣的?
元代的貢茶與唐宋相比,在數量、質量及貢茶制度上,都呈平淡之勢。這主要是因為元代統治者的民族性、生活習慣以及茶類的變化等原因,使唐宋形成的貢茶規模遭到沖擊。
宋亡之后,一度興盛的建安之御焙貢茶也衰落了。元朝保留了一些宋室的御茶園和官方制茶工場,并于大德三年(1299)在武夷山四曲溪設置焙局,又稱為御茶園。御茶園建有仁風門、拜發殿、神清堂及思敬、焙芳、宜菽、燕賓、浮光等諸亭,附近還設有更衣臺等建筑。焙工數以千計,大造貢茶。
御茶園創建之初,貢茶每年進獻約5千克,逐漸增至約50千克,而要求數量越來越大,以至于每年焙制數千餅龍團茶。據董天工《武夷山志》載,元順帝至未年(公元1367年),貢茶額達495千克。
元朝的貢茶雖然沿襲宋制以蒸青團餅茶、團茶為主,但在民間已多改飲葉茶、末茶。
028 明代的貢茶情況是怎樣的?
明代初期,貢焙仍沿用元代舊制,貢焙制有所削弱,僅在福建武夷山置小型御茶園,定額納貢制仍然實施。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深知茶農疾苦,看到進貢的龍鳳團餅茶,有感于茶農的不堪重負和團餅貢茶的昂貴和繁瑣,因此專門下詔改革,此后明代貢茶正式革除團餅,采用散茶。
但是,明代貢茶征收中,各地官吏層層加碼,數量大大超過預額,給茶農造成極大的負擔。根據《明史·食貨志》載,明太祖時,建寧貢茶800余千克;到隆慶初,增到1150千克。官吏們更是趁督造貢茶之機,貪污納賄,無惡不作,整得農民傾家蕩產。天下產茶之地,歲貢都有定額,有茶必貢,無可減免。明神宗萬歷年間,昔富陽鰣魚與茶并貢,百姓苦難言。

圖說
朱元璋詔令:“詔建寧歲貢上供茶,罷造龍團……天下茶額惟建寧為上,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筍,置茶戶五百,免其役。”
029 清代的貢茶情況是怎樣的?
清代,茶業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著名的茶區和茶葉市場。如建甌茶廠竟有上千家,每家少則數十人,多則百余人,從事制茶業的人員越來越多。據江西《鉛山縣志》記載:“河口鎮乾隆時期制茶工人二三萬之眾,有茶行48家”。
在出口的農產品之中,茶葉所占比重很大。清代前期,貢茶仍舊沿用前朝產茶州定額納貢的制度。到了中葉,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因素的增長,貢茶制度逐漸消亡。清宮除常例用御茶之外,朝廷舉行大型茶宴與每歲新正舉行的茶宴,在康熙后期與乾隆年間曾盛極一時。

圖說
掐絲琺瑯纏枝蓮茶具,清朝(1644~1911)茶具。清宮內院初期以調飲(奶茶)為主;后期才逐漸改為清飲。
清代歷朝皇室所消耗的貢茶數量是相當驚人的,全國七十多個府縣,每年向宮廷所進的貢茶即達6950余千克。這些貢茶,有些是由皇帝親自選定的。如洞庭碧螺春茶,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時御賜茶名;西湖龍井,是乾隆下江南時,封為御茶;其他還有君山毛尖、遣定云霧茶、福建西天山芽茶、安徽敬亭綠雪、四川蒙頂甘露等。
030 中國的茶區分布是怎樣的?
中國茶區分布遼闊,從地理上看,東起東經122度的臺灣省東部海岸,西至東經95度的西藏自治區易貢,南自北緯18度的海南島榆林,北到北緯37度的山東省榮成市,東西跨經度27度,南北跨緯度19度。茶區地跨中熱帶、邊緣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和暖日溫帶。在垂直分布上,茶樹最高種植在海拔2600米高地上,而最低僅距海平面幾十米或百米。
茶區囊括了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福建、云南、廣東、廣西、貴州、江蘇、江西、陜西、河南、臺灣、山東、西藏、甘肅、海南等21個省(區、市)的上千個縣市。
在不同地區,生長著不同類型、不同品種的茶樹,決定著茶葉的品質及其適制性和適應性。
031 茶區劃分有什么意義?
劃分茶業區域,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更合理地調整生產布局,因地制宜地指導茶業的生產和規劃。因此,科學的茶區劃分,是種植業規劃的重要部分,也是順利發展茶葉生產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對于茶葉的研究工作也非常有利。
由于我國茶區遼闊,品種豐富,產地地形復雜,茶區劃分采取三個級別:即一級茶區,系全國性劃分,用以宏觀指導;二級茶區,系由各產茶省(區)劃分,進行省區內生產指導;三級茶區,系由各地縣劃分,具體指揮茶葉生產。
032 現代中國的茶區是怎樣劃分的?
按照一級茶區的劃分,中國茶區可分為四大塊:即江北茶區、江南茶區、西南茶區和華北茶區。
江北茶區:南起長江,北至秦嶺、淮河,西起大巴山,東至山東半島,包括甘南、陜西、鄂北、豫南、皖北、蘇北、魯東南等地,是我國最北的茶區。茶區多為黃棕土,酸堿度略高,氣溫偏低,茶樹新梢生長期短,凍害嚴重。因晝夜溫度差異大,茶樹自然品質形成好,適制綠茶,香高味濃。
江南茶區:長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連江以北,包括粵北、桂北、閩中北、湘、浙、贛、鄂皖南、蘇南等地。江南茶區大多是低丘山地區,多為紅壤,酸堿度適中。有自然植被的土壤,土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充足。茶區資源豐富,歷史名茶甚多,如西湖龍井、君山銀針、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等等,享譽國內外。
西南茶區:米侖山、大巴山以南,紅水河、南盤江、盈江以北,神農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東的地區,包括黔、川、滇中北和藏東南。茶區地形復雜,多為盆地、高原。各地氣候差異較大,但總體水熱條件良好。整個茶區冬季較溫暖,降水較豐富,適宜茶樹生長。
華南茶區:位于大樟溪、雁石溪、梅江、連江、潯江、紅水河、南盤江、無量山、保山、盈江以南,包括閩中南、臺、粵中南、海南、桂南、滇南。茶區水熱資源豐富,土壤肥沃,多為赤紅壤。茶區高溫多濕,四季常青,茶樹資源極其豐富。

我國不同省份名茶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