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
- 羅新
- 2323字
- 2023-04-14 19:26:55
3
還沒坐下,拉普就說,見到中國人,感覺像是見到了家人。接著解釋,他有中國血統,曾祖那一代有一個中國人。“我的血統是個大混雜,”我讀過他在一次采訪中的話,“我的祖先中當然有拉帕努伊人,但也有荷蘭人、智利人和中國人。”他告訴我們,他與中國的聯系還不止于此,他在夏威夷的女兒嫁給了一個華人,而這位女婿恰好是孫中山的后人。他以前并不知道孫中山的歷史重要性,直到2008年他到上海復旦大學參加會議,做題為“從中國到拉帕努伊”的演講,那時他順便去看了孫中山紀念館,才知道自己的四個外孫(女)竟是偉人之后。他笑著補充,這四個外孫(女)在夏威夷就讀的學校出過兩個名人,一個是孫中山,一個是奧巴馬。
拉普說,中國與拉帕努伊的文化聯系要追溯到八千年前。首先見于中國南部與越南北部的一種考古學文化,經東南亞和太平洋群島,一直傳布到波利尼西亞古代文化中,線索清晰,業經證實。從基因角度,波利尼西亞群島居民也與東亞人群有親緣關系。他舉例說,他的弟弟背上就有“蒙古痣”(當然,這有玩笑意味)。“不管我們的面相發生了多少改變,我們與亞洲特別是東亞的聯系仍然很深。”
他又舉例說,我們和中國都有祖先崇拜,我們的摩艾石像就是用來祭祀祖先的。說到摩艾石像,他把話題從中國與復活節島的歷史聯系,轉向介紹復活節島的歷史及其意義。歷史上,摩艾石像的制作是越晚近越大,早期的只有一兩米高,后期的高至十米。一般來說,崇拜和祭祀的規模逐漸提高,是因為人口增長,相應地經濟力量越來越大。可是在我們這里,情況是相反的,經濟條件是逐漸惡化的。那么,何以摩艾石像反倒越來越大呢?怎么解釋呢?既然他這么問,當然他會有自己的答案。
波利尼西亞群島的古代島民有點像逐水草遷徙的游牧人,他們在一個島上生活一些世代,資源消耗得差不多了,就乘船離開,尋找新的島嶼,這種生存模式是波利尼西亞歷史的一個重要特征。然而在相對隔絕的復活節島(拉帕努伊),遷往其他島嶼的可能性太低。經過初期的經濟繁榮和人口增長(拉普說,到16世紀曾多達2萬人,當然這在學者中仍是一個爭議話題),森林砍伐凈盡,造船的原料沒有了,遠航的希望也斷絕了,人們困陷在島上。資源越來越少,食物越來越少,富余勞動力卻越來越多。當勞動力成本越來越低,投入摩艾石像制作的人力越來越多,石像尺寸也會越來越大。
話鋒一轉,又回到中國。拉普問我們:那么在今天的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是資源有限同時卻擁有數量巨大的過剩勞動力呢?中國,大家回答。“是呀,”他說,“中國人也可以制作越來越大的摩艾,中國的摩艾是Made in China,現在中國制造在世界上占有越來越大的份額,我作為中國人的一個遠親,感到很驕傲呀。”
說到復活節島的歷史起點,拉普根據波利尼西亞群島的文化傳統,指出古代波利尼西亞人遷徙到沒有河流(意思是沒有穩定淡水供應)的小島時,通常不急于登陸,而是環島航行,依據岸邊海水的含鹽度決定登陸地點,水不那么咸的地方,說明那里靠岸處有較多地下水,就可以挖井取水。最早來到復活節島的人們,大概也是這樣做的。那么,他們是什么時間來的呢?學術界有很多爭論,有很多種假說。“我同意威廉·穆洛伊的意見,”拉普說,“應該是在4—5世紀。穆洛伊在我們現在這個位置發掘出一個7世紀的摩艾。7世紀就有足夠的人力制作摩艾,那么此前大概需要兩個世紀來使最早登島的那一小群人增殖人口,所以他推測是4—5世紀。”
有研究者,如在復活節島研究史上十分重要的挪威考古學家托爾·海爾達爾(Thor Heyerdahl),提出波利尼西亞人并不是最早來到復活節島的人,或者說,波利尼西亞群島并不是復活節島早期居民的唯一來源,南美大陸提供了另一個來源。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復活節島上很早就有原產于南美的甘薯(紅薯)。提出這個假說的托爾·海爾達爾進一步解釋說,甘薯就是經由復活節島向波利尼西亞群島和其他太平洋島嶼傳播的。拉普說:“99%的研究者不同意這個說法,我也不同意,因為南美印第安人沒有航海傳統。有一次在羅馬開會,我對海爾達爾說,托爾,我想不是印第安人把甘薯帶到拉帕努伊,而是拉帕努伊人去南美大陸把甘薯帶了回來,當然,可能的情況是,他們也同時帶回了印第安人的公主,因為我們波利尼西亞人生得太俊美了。”

尚未從采石場和加工場地運下山丘的摩艾
不管甘薯是怎么來到復活節島的,在歐洲人出現之前,甘薯是復活節島最重要的農產品。研究者認為,甘薯大約在13—14世紀進入復活節島,與島上人口的增長和摩艾規模的擴大先后同時,其間必有關聯。在甘薯到來之前,島上的主要農產品是薯蕷和芋頭(和波利尼西亞其他島嶼一樣),可是這兩種作物在快速滲水的火山巖地區收獲不佳,只有甘薯到來后,復活節島才進入全盛時期,也才可能支持大規模的石雕作業。正是因此,拉普在劍橋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了“復活節島的甘薯文明”的提法。“我知道很多人是不高興的,”拉普說,“他們覺得南美才是土豆和甘薯文明。可是甘薯對拉帕努伊真是太重要了。”
我們中有人提到傳奇般的“鳥人”,想知道這個傳統是怎么發生的,為什么在波利尼西亞群島的其他人群未曾出現。鳥人是指島上各氏族間的競爭方式。每年海鳥生蛋的時節,各氏族選出一個勇士,看誰能夠最先泅渡到大島島礁上,取出新生的鳥蛋,再完整地送回復活節島。勝者所代表的氏族獲得接下來一年時間的領導權。“當然,鳥人是拉帕努伊人發明的,正如摩艾也不見于其他波利尼西亞文化。”拉普說,“如果說摩艾代表著祖先崇拜,鳥人替代摩艾說明源自波利尼西亞傳統的祖先崇拜開始崩潰,因為鳥人游戲的實質是靠實力而不是靠血親秩序來決定權力分配。”歐洲人初到復活節島時,看到的就是鳥人時期。從摩艾到鳥人,是復活節島社會歷史的重大轉折,決定性的因素是生態環境的惡化和食物生產的短缺。
這樣,話題自然而然地轉到復活節島古代文明的崩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