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內耗到心流:復雜時代下的熵減行動指南
- 楊鳴
- 2016字
- 2023-04-10 18:22:36
自我認知的悖論
年輕的日子還很長,可是今天又無所事事,
忽然有一天你發現十年過去了,沒人告訴你該什么時候起跑,
噢,你錯過了發令槍。
計劃最后總是要變成零,或是變成那草草的半頁紙。
活在安靜的絕望中,這是英國人的方式。
時光流逝了,歌也結束了,但總覺得自己還有話要說。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這段話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人生真相:只有當生命接近尾聲時,人們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這段人生的主宰者。
作為250萬年前才演化出前額葉皮層和自我意識的生命體,人類的一生相比缺乏自我意識的動物要痛苦得多。動物依據2億年前形成的生存本能行事,它們會為飽腹展開捕獵、為繁衍爭奪交配權、為保護領地結群索居,當這些欲望都被滿足后,它們便會停下來休息。
人類的欲望不僅無休無止,多數還受到內外部操控:在生物性本能的驅動下,我們哪怕沒有生存之憂也會無節制進食、過度消費;社會文化則自我們出生起便開始植入各種規范,并在適當時候利用這些規范讓我們做出違心的決定;在生活中,他人經常有意無意或加固或質疑我們的一些信念,我們的心理能量被反復消耗,永遠無法像動物那樣心安理得地休息。
人類自視為地球的主宰,而面對自己時卻無所適從。多數時間,我們都處于內心失序狀態——正如“心流”(Flow)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指出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因心(heart)、意(will)、念(mind)的同步而內心涌現平靜。意識、欲望、意圖及思緒總是互相抵觸,我們很難化解其中的分歧,使它們起步前進。[1]”
這種不同步甚至自我們幼年便已經開始。
當那個小小的自己特別想吃碗里那顆最大個兒的草莓時,即使身邊沒人注意,伸出去的手也會猶豫一下。把這顆草莓攥在手里后,有的孩子會迅速將它塞在嘴里,有的孩子會轉身遞給身邊的小朋友,如果這時候還有大人們意味深長地看著,指指點點,這個孩子內心的“小劇場”就拉開序幕了……小的時候想要的不敢要,長大后這種不同步更錯綜復雜,變成想要什么都不太確定了,于是什么都想要。在休息日被一個關系很好的上級約去喝酒,一方面為堵車遲到害人等而內疚,一方面又莫名有些痛快;路上反復對自己說今天只談風月不談事業,聊天時卻盼望對方主動提起今年的考核結果,可對方真給了好消息,又覺得自己怎么這么虛偽。
偏離軌道的自省
內心失序自然是很不舒服的,也常被人將其與自我認知不足聯系在一起。很多人總以為只要能足夠了解自己便能丟掉包袱輕松前行,于是一種叫自省的活動開始在都市盛行,但效果令人存疑。
通常情況下,人們只會在認為自己做錯了事,或生活不順遂時才會自我反省,然后收獲的是各種負面感受:自責、沮喪、羞愧、懊惱……如果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訓練,這些對自我的攻擊只會導致心態更差,無助于客觀分析問題。那么在生活順遂、心情平靜時呢?雖然這才是有效自省的良機,但誰又會在這個時候去回憶那些令人不快的事呢?
自省是當代推崇獨立人格潮流的衍生物,它要求人們不戴有色眼鏡,像個旁人般審視未加工過的念頭,正視自己真正的痛苦和缺陷,最終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更客觀的自我認知。但在沒有專業人員控場或沒有受過專門訓練的情況下,大多數人獨自開展的自省往往是自欺欺人的,因為用第一人稱剖析自己的問題,就像既做裁判又做運動員,最終換得的不過是一些能讓人舒服起來的自我開解。一個家暴過妻子的男人,即使事后深刻反思、表現出真誠的懺悔,除非代價異常慘痛,否則日后大概率還會舉起那對拳頭——承認“一時控制不住,我錯了,我會改”并不困難,但承認“自己有嚴重缺陷,對你施暴必定會發生,早晚而已”異常艱難。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想學習——“先玩一會吧,不放松哪有好的學習狀態”(這是為了更高效地學習);想早起——“不遲到就行了,不多睡會兒怎么有力氣上班”(這是為了保證工作表現);想戒煙——“再抽最后一根,明天任何人遞煙都不接”(都怪他人引誘,面子總要給的)……好像每一件做不到的事,都有一個更正當的理由。“自我”是一名利己的解釋大師,它合理化行為動機的能力勝過任何律師,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以為自己想明白了,但依然會把同樣的錯犯了又犯。因此瑞士哲學家、詩人亨利·阿米爾(Henri Amiel)曾說過一句話,“我們最大的幻覺,即相信自己就是我們所認為的那個人。”

圖1 自省的角度
我們身邊也不乏這個現象。
越用力窺探內心、越渴望了解自己的人,往往越難形成對自己的認同,在決策時也經常搖擺不定。要跳出這個自我認知的悖論,不是靠想,而是靠做。真正能回答“我是誰”的,不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剖析,而是在向某個方向前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那個“當前的我”,然后在修正行動時形成一個“更好的我”——換句話說,人是通過結果定義自己、通過行動發現自己的。當一個人每天都很想把書中讀到的共鳴說給更多人聽時,他就知道自己原來是一個渴望和他人分享認知的人,或許做個讀書博主是個不錯的主意。如果發現自己持續產生一種想用文字與自己和他人對話的沖動,那成為一名寫作者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圖2 自我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