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絲綢之路上的科學技術作者名: 王陽 陳巍本章字數: 1289字更新時間: 2023-04-11 18:47:43
《絲綢之路學叢書》序言
古絲綢之路是前工業時代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主渠道,也是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碰撞的角力場。在絲綢之路上,演出了無數威武雄壯的活劇,留下了人類文明進步的足跡。這條路官方的正式經營,當從中國漢代的張騫鑿空開始,如果從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他第一次出使西域計,迄今已有2158年了。西方學者慷慨地給予它一個美麗的名字“絲綢之路”,這是中國的榮耀。
從古長安西行,到古印度、古波斯、古羅馬、古埃及或東行古朝鮮、日本的絲綢之路,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的大約20個世紀里,是影響世界歷史發展的一根主軸。此間國際社會中的許多外交活動和經貿活動、文化交流,循這條大道展開。承擔了物種和物資交流的絲綢之路,同時作為外交之路、軍事之路、宗教之路、民族之路、藝術之路,以其豐富的歷史內涵,使古代文明多姿多彩。
早在8000到1萬年前人類文明初綻時起,就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這條路。制陶、煉銅、鑄鐵、造紙、印刷、玻璃、織絲、制茶等工藝,天文、歷法、算學、建筑、水利、醫藥、火藥等科技,稻麥、棉麻、羊馬、禽獸、菜蔬、瓜果等物種,詩歌、戲劇、樂舞、繪畫、雕塑等藝術,還有語言和文字,哲學和宗教,無不通過絲綢之路的傳播而共享,人類才有了不斷進步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
研究者們給予了絲綢文明高度的評價。比如佛教傳入中國和朝鮮、日本,改鑄了中朝日這些東方國家傳統文化的面貌,而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的西傳,催化了資本主義的萌生。因此,百余年來,絲綢之路的研究,引起中外學者的廣泛注意。近年,絲綢之路的觀光旅游激起東西方人的無窮興趣。
人類的少年時代,正是在絲綢之路上成長起來的。因為絲綢之路的歷史能啟迪當今世界各國人民應怎樣和平交往、互動發展,共創美好的明天,可以相信,曾給人類帶來文明進步的絲綢之路,將是一個長盛不衰的歷史課題和旅游主線。
《絲綢之路學叢書》,力圖通過考察,做一個個課題的實證研究,具體再現前絲綢之路以來,絲綢之路走過的漫長歲月里,通過交流交融,人類社會日積月累取得的共同的歷史性進步。這可以昭示,無論說中國是三大發明、四大發明,還是九大發明、三十大發明,中國對人類文明做出過重要貢獻;而同時,中國更多是受益者,沒有絲綢之路的交流,我們的衣食住行和科學技術、精神文化生活,會完全是另一個窘迫的樣子。我們感恩這條象征著文明開放的偉大道路,這個認識,應該堅定我們打開胸懷和國門,永遠擁抱文明,走開放的發展道路,接受凝聚了人類進步思想精華的普世價值,融入世界。絲綢之路的研究,應該可以為當下共創地球村命運共同體提供有益的啟示,當然也不忘應當汲取的寶貴教訓。
大唐西市文化產業集團公司提供了五次出國考察和絲綢之路學叢書出版的全部經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絲綢之路專業委員會和大唐西市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承擔了考察活動和叢書編寫的組織工作。各位作者,在豐厚的學術積淀上,又通過艱辛的出國考察,精心撰寫了書稿;各位顧問,尤其是首席顧問柴劍虹先生、中華書局羅華彤先生,組織專家,為本書的出版,做了多年的不懈努力,一并表示衷心感謝!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絲綢之路專業委員會主任
大唐西市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陜西師范大學教授 胡 戟
2018.9.4于三過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