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么不殺劉備
建安二年(197)劉備被呂布打敗,前來投奔曹操。程昱對曹操說:“看劉備有雄才大略又很得民心,最終不會為人下屬,不如趁早把他殺掉。”曹操回答說:“如今正是收攬英雄的時機,殺害一人而失去天下的人心,不可以這樣做。”曹操把程昱的話告訴郭嘉,問他怎么看?郭嘉說:“程昱說得不錯,但是明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害,誠心誠意地招攬俊杰,還擔心人家不肯來。現在劉備號稱英雄,沒有出路來投奔卻把人家殺了,這將以‘害賢’聞名,會使智能之士驟起疑心,重新選擇主人,那么明公和誰來平定天下呢?除掉一個人的后患,卻毀壞了四海的聲望,這是安危變化的樞機,不可以犯糊涂。”曹操聽了笑著說:“你說對了啊!”
不過,劉備后來起兵反曹,給曹操帶來很多麻煩,那么當時是否應該聽從程昱的建議把劉備殺掉呢?王夫之不這樣看,他說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次,像范增勸項羽殺掉劉邦,孫堅勸張溫殺掉董卓,王衍想殺害石勒,張九齡建議唐玄宗殺死安祿山,都和程昱勸曹操早除劉備的事例相似。從事后的情況來看,那些人擔心后患發生的預言都應驗了。但是如果直接殺掉他們就不會出現后患了嗎?情況并非如此,例如更始帝劉玄殺害了劉縯,他的政權也沒有保住;司馬氏毒死了牛金,還是讓牛姓的后代做了皇帝(據說晉元帝是恭王妃和牛姓小吏私通而生)。所以郭嘉勸曹操不殺劉備,以免留下“害賢”的惡名,曹操也笑著贊同,這是有見識的人所講的話,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揣測的。一個人要想成就偉業,主要是看自己有沒有那個本事,不能期望天下人都是庸才而自己突出。如果具備成就偉業的能耐,那么雖然有英雄擋路,也不會難倒我。如果沒有那個本事,即使暗害了個把英雄,你怎么知道上天不再使豪杰重新降生呢?
王夫之說:“起于紛亂之世而欲成大業,非能屈天下之英雄,不足以建非常之業。”忌憚英雄而偷著把他殺了,只是想做天下平庸之輩的統治者,那么他的銳氣也就消弭了,如果再遇到崛起的英雄,則會神沮志亂而無法應付。這樣的事,就連奸雄曹操都不屑去做,更何況是有道的圣明君主了。后來劉備反曹,“操心悔之而不懼”,雖然后悔讓劉備帶兵出行,但是并不害怕,知道劉備不是自己的對手,這也是曹操不用暗害劉備的原因。無獨有偶,赤壁之戰后劉備赴江東“借荊州”,周瑜和呂范也都說他是梟雄,建議孫權把劉備扣押起來,孫權同樣沒有采納他們的主張,放劉備回荊州繼續共同抗曹,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