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錫耶納[40]到維也納

很難想象某座羅馬天主教堂可能成為邂逅古埃及托特神的最后處所,然而位于錫耶納的圣凱瑟琳大教堂[41]宏偉的地板的的確確承載著人們對“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的敬意。現而今,只要邁過教堂正廳的門檻,就可以看到這件藝術杰作。教堂地板鋪設于公元14—16世紀,面磚材質為白、黑、紅、綠各色大理石,每塊都出自當時最頂尖的藝術家之手。地板采用拼花鑲嵌工藝,面磚先要從整塊大理石上切割下來,經過單獨打磨,然后再拼接成整體。公元1488年10,雕塑家喬萬尼·迪斯特法諾[42]完成了圣凱瑟琳教堂地板的總體設計,若干單片面磚拼接出來的圖案就是古埃及的托特神,也就是中世紀歐洲人口中的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就像當時歐洲人塑造的眾多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形象一樣,教堂地板上的他被刻畫為留著長長胡須的睿智長者形象。圣凱瑟琳教堂的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頭戴高高的尖頂帽,這種帽子是那個時代東正教神甫[43]或智者的專屬標志,拜占庭(Byzantine)末代皇帝在他的畫像中頭上也戴著這種帽子。與尖頂帽搭配的是古色古香的厚重長袍,袍子上以黃金飾物作為裝飾。畫像底部同樣用馬賽克面磚拼接而成的拉丁文箴言意思可以理解為——赫爾墨斯·墨丘利·特利斯墨吉斯忒斯(Hermes Mercury Trismegistus),當代摩西(Moses)。

圖5 意大利錫耶納天主教堂石頭地板上的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形象,完成于公元1488年

摩西就是《圣經》里的那位先知,他出生在埃及并在那里長大成人,文藝復興時代的學者認為這位先知接受過大量古埃及人智慧的啟迪。15世紀的歐洲,將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這個異教徒形象與《圣經》中率領信眾“出埃及”的領袖人物相提并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當時,包括柏拉圖(Plato)在內的古代哲學家的作品在知識分子群體中被廣泛閱讀,這些先賢也因此受到他們的普遍尊敬。在解釋基督教起源這個問題上,先賢們的真知灼見被認定對基督教和《圣經》的產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1460年代,《赫爾墨斯文集》回流到意大利,這套巨著想象中的作者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由此得以躋身先賢行列,成為了古埃及智慧的化身。源自古埃及的智慧則被認為是一種最古老、最有用的智慧。

錫耶納教堂的地板明白無誤地顯示了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與古埃及托特神的關聯性,這種關聯性并非如我們所期待的那樣,體現在身材外貌或者穿著打扮方面,而是體現在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用一只手拿著的那本打開的書的書頁上寫著的拉丁文——Suscipite o lecteras et leges Egipti。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翻譯為:“啊,埃及人,接受文字和法律!”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右側還有兩個人物形象,其中一位用手拿著那本書的另一邊,他應該象征了由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施加教化的埃及人。單從頭巾和短胡須這兩個細節來看,手里拿著書的這個人的確具有明顯的非歐洲特征。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左側有塊石碑,石碑的底座是兩尊希臘化了的斯芬克斯小雕像,碑文的內容涉及神秘的智慧,神圣的文字,圣父、圣子和圣靈,其中的拉丁文引文出自《赫爾墨斯文集》。這幅以赫爾墨斯為中心的馬賽克拼接畫,通過圖像和文字明白無誤地說明了某些古埃及著作與被認為出自耶穌基督之手的某些基督教思想間的聯系,拼接畫中赫爾墨斯頭戴的帽子和手拿的書卷,形象地暗示了源自前基督教時代的知識在15世紀的基督教時代,在意大利的華麗轉身。

那些身在錫耶納的信徒走進教堂望彌撒時,是否能意識到大廳地板上蘊含的深意呢?恐怕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點,因為他們普遍缺少解讀這些圖案和文字深意的相應知識。時至今日,恐怕也很少有造訪這座教堂的旅行者或正在閱讀本書的讀者知道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這一神話形象。即便他們能夠注意到地板上的圖案,可是由于圖案中人物外貌的迷惑性,他們恐怕也很難把這個人和古代埃及聯系起來。畢竟,這幅拼接畫里沒有金字塔,沒有長著翅膀象征太陽的金盤,也沒有象形文字,如果說它和埃及有關,可能根本沒有人相信。

古埃及人的亡靈書問世于公元前1000年前后,弗洛伊德收藏的狒狒雕像完成于公元100年前后,赫庫蘭尼姆的壁畫完成于大約公元前100年,錫耶納的地板拼接畫則是15世紀晚期的作品,當那些古羅馬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試圖通過創作的方式重回古埃及時,時光的流逝似乎已經讓他們忘了這位經常以狒狒或鹮形象示人的神靈到底應該是什么模樣。以公元6世紀為起點,截止于公元15世紀中期的漫長中世紀徹底改變了歐洲和中東地區的政治、社會和宗教,讓這個時期的文化與古代埃及和現代歐洲出現了明顯斷裂。直到17世紀,多數歐洲人對古埃及藝術的印象仍舊局限于方尖碑,以及那些在古羅馬時期被擄掠至意大利的雕塑和小型文物,還有同時期古羅馬藝術家參照埃及模式的仿制品。正如本書前面所說,歐洲人對于古埃及宗教的理解也要經過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這具“透鏡”的折射。由此形成的認識體系更多強調對古埃及智慧的盲目崇拜,甚至將其視為一種神秘的存在。

18世紀,歐洲文化發生劇變,啟蒙運動開始逐漸改變人們對現代和古代埃及的理解。今天的文化語境將啟蒙運動理想化為一個崇尚理性的時代,一個充滿發現的時代。然而,啟蒙運動本身也有其形成的復雜政治、經濟背景,比如殖民主義、工業化、奴隸貿易等。憑借強大軍力作為支撐,歐洲開始了擴張主義的進程,大批商人和探險家得以來到埃及,隨后又將他們的經歷、見聞,比如動物木乃伊、巫沙布提俑[44]等,帶回故鄉,引發人們的強烈好奇。貫穿整個啟蒙時代,人們始終將古代埃及視為象征文明和神秘的國度。類似共濟會[45]和薔薇十字會[46]這樣的秘密社團,他們崇拜的偶像和教義往往受到貼著赫爾墨斯標簽的古埃及文化影響,在當時正處于上升階段的社會中產階層,以及被認為“啟蒙”程度更高的貴族階層中擁有廣大信眾。通過“故事新編”的方式,這些人實現了對古代知識的再解讀,滿足了當代社會的需要,雖然再解讀的過程本身不乏有意識地誤讀甚至歪曲。共濟會因莫扎特(Mozart)1791年的歌劇《魔笛》(The Magic Flute)聞名于世。這幕歌劇里的英雄因為自己的英勇行為,不但獲得了浪漫愛情作為回報,還感動得大祭司薩拉斯托(Sarastro)施法,讓他得以見識了來自古代的偉大智慧。歌劇的結尾,演員們齊聲歌唱,贊美伊西斯和奧西里斯——他們是永恒的光明和智慧的象征。

本書下章將要談到,拿破侖(Napoleon Bonaparye)1798年對埃及發動的遠征,通常被認為是現代歐洲對古埃及文化認識過程中的一個“分水嶺”。拿破侖的遠征將更多與埃及有關的知識引入歐洲,埃及的文物和現代藝術品開始更多地被西方了解。與此同時,拿破侖的遠征還增加了歐洲與穆罕默德·阿里[47],這位代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管轄埃及的阿拉伯裔將領治下國度的經濟和文化往來。這種往來絕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埃及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了專業學術領域的研究課題,大量文物通過博物館渠道和普通商業渠道涌入歐洲。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幾乎所有歐洲和北美大城市都曾舉辦過不同形式的古埃及藝術展,許多城市還出現了具有古埃及風格的地標性建筑。這也是弗洛伊德在維也納購買那尊狒狒雕像時,西方社會整體的文化氛圍。就在距離弗洛伊德維也納寓所幾步遠的地方,矗立著以藝術史為主題的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48]。弗洛伊德曾因那些與埃及有關的館藏文物流連忘返,特別對那張古斯塔夫·克林姆特[49]創作的埃及題材壁畫情有獨鐘。通過反復參觀這家博物館,弗洛伊德對古埃及的了解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這個古老文明對他再無秘密可言。

以文明自我標榜的啟蒙運動其實也有其陰暗面,針對埃及的考古活動同時伴隨著來自西方的殖民侵略,圍繞蘇伊士運河(the Suez Canal)控制權的反復爭奪,背后充滿骯臟、血腥的棉紡品生產,乃至那個淪為英國“兒皇帝”的傀儡蘇丹[50]等等。通過聚焦古代埃及,同時無視現代埃及的方式,西方人最終從自己的文化立場出發,構建了一個符合自己胃口的“埃及”。這個被西方人講述的“埃及”包括眾多館藏文物,若干旅游勝地,以及數不清的打著“埃及”名號的文學、音樂、戲劇等藝術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發生劇烈調整,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解體,西方世界對埃及的殖民統治遭到嚴重挑戰。20世紀20—30年代,埃及始終在努力嘗試擺脫西方控制,成為獨立國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原本幾乎和現代埃及無緊密聯系[51]的古代埃及被整合進埃及的國家歷史當中,用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爭取國家獨立,反抗西方針對埃及的以殖民主義為基礎的歧視和丑化。11與此同時,與埃及遠隔重洋的美國,深受奴隸制遺毒迫害的非洲裔美國人也在極力謀求主流社會更多的尊重和認可。為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以及對更美好未來的憧憬,發起黑人文藝復興[52]的作家和藝術家同樣將目光聚焦于古代埃及。他們認為,這種針對失落文明的重新發掘,不但可以給自己的故鄉非洲帶來復興的希望,還能打造一個更加公平有序的世界。

時至今日,只要在網絡上搜索關鍵詞就會發現,無論托特神還是由此衍生而來的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其實都沒有走遠。深奧的埃及學在20世紀初前后的英國已經初具雛形,相關知識在兩次世界大戰間短暫的平靜時期,再次深刻影響了人類的共同認知。與頻頻發生問題的現代文明相對,包括埃及文明在內的古代、原始文明被認為是一種更本真、更符合人性的文化,反現代的潮流就此風生水起。20世紀30年代,自稱為古埃及祭司投胎轉世的神秘學家阿萊斯特·克勞利[53]推出了專門研究塔羅牌[54]的《托特之書》[55],這本書混合了西方煉金術和占星術、古埃及神話,以及中國周易等多種知識。阿萊斯特·克勞利富于想象力和煽動力,習慣離群索居,卻擁有大批忠實追隨者。他對古埃及魔法和神話的興趣可以追溯到19世紀90年代。當時,阿萊斯特·克勞利參加了以煉金和占星術士為主題,名為“黃金黎明”[56]的秘密社團。這個社團在盛產不羈文人的布魯姆斯伯里[57]召開會議時,克勞利結識了葉芝[58]和奧莉薇拉·莎士比亞[59]等團體成員,12三個人因為對古埃及的共同興趣走到一起,同時又各懷心思,面和心離。

弗洛伊德與習慣用各種古代神秘文化“炒冷飯”的阿萊斯特·克勞利雖然看似屬于兩個不同世界,卻共同意識到了戰爭在歐洲的迫在眉睫。為了躲避戰亂,弗洛伊德來到位于倫敦的新家,每天坐在書桌前摩挲著象征托特神的石頭狒狒腦袋,完成他最后的精神分析歷史學大作《摩西與一神教》[60]13。正是在這本書里,弗洛伊德運用他的記憶抑制(suppressed memory)理論提出,《圣經》中的先知摩西并非猶太人,而是古代埃及人,基督教標志性的一神崇拜則起源于歷史上遭遇暗殺的古埃及法老阿赫那吞[61],這位法老遭到謀殺恰恰是因為通過提倡一神教的方式限制主張多神教的傳統祭司們的權力。《摩西與一神教》這本極具爭議性的著作,體現了作者內心在信仰取向與自我身份認同方面存在的復雜張力。弗洛伊德出生在世俗猶太人家庭,卻是一個無神論者,既對猶太教缺乏好感,同時又不可能對當時歐洲甚囂塵上的納粹主義迫害猶太人的事實熟視無睹。有誰能知道,那些擺放在他書桌上,包括石頭狒狒在內的藝術品,究竟承載著多么難以名狀的內心世界?

為什么要在桌子上擺著個象征托特神的狒狒雕像,這件事恐怕只有弗洛伊德自己才說得清楚。話雖如此,梳理古埃及的托特神在古羅馬時代,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以及20世紀不同文化語境中的演化史,仍舊可以讓我們對古埃及文明在過去2000年間不斷被講述和重構的宿命,有一個管中窺豹的體察和認識。就像個人的記憶一樣,人類共同的文化記憶始終同遺忘相伴相隨。遺忘,或者歷史學家經常掛在嘴邊的“失落”(lost)這兩個字,在人類歷史中其實是種普遍現象。當某種語言不再被人實際使用時,當舊有的神靈為新的神靈所取代時,它們很快就會加入到“失落”的行列。當人們試圖以“回憶”的方式重構這些失落的歷史時,其實并不能保證重構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歷史作為一種敘事,本身不存在“真”或“假”的問題,特別是在某段歷史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情況下,比如古代埃及的歷史。真正的問題在于,歷史如何去講述,以及采取什么視角去講述。[62]


[1] The poet H.D,指Hilda Doolittle,希爾達·杜利特爾,20世紀美國女詩人。

[2] 即現在心理醫生普遍使用的躺椅,弗洛伊德認為讓病人躺在躺椅上可以避免同醫生發生眼神交流從而更放松地說出自己的內心,醫生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精神分析的新視角,這種躺椅也被稱為“弗洛伊德躺椅”。

[3] The temple of Ramses II at Abu Simbel,古埃及規模最大的巖窟廟建筑,位于阿斯旺,由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主持修建。

[4] The New England,美國大西洋沿岸的6個州,屬于英國人最早在北美開辟的殖民地。

[5] The Civil War,即美國南北戰爭。

[6] The 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Art and Culture,2016年9月24日開館,位于華盛頓。

[7] 這本書運用了很多知識考古學和系譜學的理論,即認為無論“西方”還是“古埃及”,作為一種人為建構的文化或知識,本身擁有復雜的形成背景,內部包含著諸多矛盾和妥協,是一個張力平衡的存在。感興趣的讀者可參考福柯《知識考古學》、薩義德《東方學》和貝爾納《黑色雅典娜》等書。

[8] Obelisk,方尖碑是古埃及的代表性建筑,象征了對太陽神的崇拜,文藝復興后的歐洲出現了強烈的復古傾向,方尖碑逐漸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并受到普遍推崇,巴黎協和廣場上的方尖碑原本矗立在盧克索神廟門前,擁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最初的作用是記載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豐功偉績,1836年被整體遷移到法國。

[9] Marie Napoléon,拿破侖的曾孫女,在西方也被稱為“瑪麗公主”,她患有抑郁癥,是弗洛伊德的第一個病人,后來就成為他的學生、崇拜者和資助人。

[10] Thoth,古埃及文化中主管書寫、知識、智慧和月亮的神,被認為是埃及象形文字的發明者。

[11] 應指開羅市中心解放廣場的埃及博物館。

[12] Imhotep,古埃及歷史真實存在過的半人半神化的人物。

[13] Persea tree,鱷梨樹在古埃及神話和壁畫中經常出現,被認為具有神力。

[14] 蘆葦桿削尖蘸墨水寫字。

[15] Nestanebtasheru音,她的亡靈書現藏于大英博物館,是目前發現的篇幅最長的亡靈書,通常被稱為“格林菲爾德莎草紙”。

[16] Re-Horakhty,古埃及神話中象征法老的鷹神與太陽神的合體。

[17] Initiation test,古埃及人認為人死后只要尸體不腐爛,靈魂就可以不朽并周游于死后世界,進入死后世界需要具備一定條件、經過一定考驗,這就是“入門測驗”,意思與中國人認為人死后靈魂首先要在陰間經過閻王審判然后才能輪回轉世相似。

[18] 古埃及人無論男女都流行把自身的頭發剃光,然后戴各種造型的假發,上面還要添加很多飾物,既是預防寄生蟲的需要,也是身份地位的顯示,這個風俗后來被古羅馬繼承,近代歐洲男性流行戴假發,現在西方法官和律師出庭仍然要戴羊毛假發都屬于這種風俗的遺留。

[19] 古埃及青金石與黃金等價,被認為是天空的象征。

[20] 古西亞文明,存在于兩河流域。

[21] The classical world,指中世紀以前的古代西方世界,以古希臘為代表。

[22] Hermes,古希臘神話中主神宙斯的兒子,被認為是諸神的信使,經常被塑造成快速奔跑或飛翔的形象。

[23] El-ashmunein,具體位置在開羅以南300公里的明亞市。

[24] Copts,這個名詞源自阿拉伯語,指信仰基督教的古埃及人。

[25] 即托勒密王朝,這個時期的埃及社會出現明顯兩極分化,社會上層在適度接納埃及元素的同時堅持說希臘語,推崇希臘文化和習俗,將馬其頓視為故鄉,社會下層則更多保存原始埃及風貌。

[26] Aset,即后面說的伊西斯在古埃及語中的名字。

[27] Wesir,即后面說的奧西里斯在古埃及語中的名字。

[28] Isis,奧西里斯的妹妹兼妻子,以她為源頭的女神崇拜習俗在西方影響深遠。

[29] Osiris,古埃及神話中的冥王,生前為賢明法老,遭弟弟暗殺,后被制成木乃伊復活,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習俗就起源于這個神話。

[30] The levant,歷史名詞,大致范圍包括中東托羅斯山脈以南、地中海東岸、阿拉伯沙漠以北和上美索不達米亞以西的廣大區域。

[31] The Italian peninsula,通行的說法應為“亞平寧半島”。

[32] Phoenician,西亞古代文明。

[33] Seth,古埃及神話中象征力量、戰爭、沙漠、風暴和外國的神。

[34] Sexual potency,傳說中奧西里斯被賽特砍成14塊扔進尼羅河,伊西斯只找到其中13塊,陰莖那一塊被魚吃了,只好用橄欖木雕刻了替代物。

[35] Horus,古埃及神話中法老守護神和戰神。

[36] Sitrum,被認為是和古埃及生育女神有關的法器,又稱“叉鈴”。

[37] Late antiquity,指西方從古典時代向中世紀的過渡期,大致范圍是西羅馬滅亡后到歐洲封建時代開始前,也有學者將這個名詞譯為“晚古時期”。

[38] The Corpus Hermeticum,也可譯為《秘文集》。

[39] Syriac,指古敘利亞語。

[40] Siena,意大利古城,位于佛羅倫薩以南50公里,是中世紀意大利的政治、商貿和藝術中心。

[41] The Cathedral of st Catherine,最初完工于1264年,不過錫耶納人為了趕超佛羅倫薩,把它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又在這個基礎上不斷擴建,1339年因黑死病流行被迫中斷,所以這座教堂目前仍然處于未完工狀態。

[42] Giovanni di Stefano,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錫耶納畫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43] Eastern priest,以東羅馬帝國為基礎形成的基督教流派,目前以希臘和俄羅斯為代表。

[44] Shabti figure,陪葬用的小型雕塑,類似中國古代的陶俑。

[45] Freemason,出現在18世紀的英國,目前世界規模最大的秘密社團。

[46] Rosicrucian,又稱“薔薇十字會”,成立于1484年,主要從事煉金術、占星術等神秘學活動,小說《達·芬奇密碼》里的很多內容都以這個組織為原型。

[47] Mohamed Ali,1805年被奧斯曼帝國任命為埃及總督,被認為是現代埃及的奠基人。

[48]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完工于1891年,由奧匈帝國皇帝佛朗茨·約瑟夫一世下令修建,主要用于集中展示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期的藝術成就。

[49] Gustav Klimt,奧地利象征主義畫家。

[50] The Sudan,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埃及名義上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下轄的行省,與土耳其處于敵對關系的英國趁機宣布埃及為自己的“保護國”,廢黜了土耳其委任的總督,扶植傀儡,并授予其蘇丹頭銜。

[51] 現代埃及人以阿拉伯民族為主體,他們在種族、文化方面和以金字塔為象征的古埃及人其實沒有太大聯系。

[52] The Harlem Renaissance,又稱“哈萊姆文藝復興”,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紐約黑人聚居區哈萊姆的黑人作家發起,主要體現了當時西方社會中黑人權利意識的覺醒。

[53] Aleister Crowley,英國神秘學家。

[54] Tarot cards,西方占卜工具,流行于中世紀,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相當于中國周易。

[55] The Book of Thoth,出版于1943年,研究塔羅牌的專著。

[56] Hermetic Order of the Golden Dawn,歐洲規模最大的神秘學社團,對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目前已分裂為多個流派。

[57] Bloomsbury,屬于倫敦的范圍以內,20世紀初各類文人在這里結社,產生了“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對中國五四運動也有影響。

[58] W.B.Yeats,指William Butler Yeats,威廉·巴特勒·葉芝,愛爾蘭現代主義作家、詩人,神秘主義者。

[59] Olivia Shakespear,英國女小說家和劇作家,擁有較高文學天賦,但文化水平不高,作品當時也并不受重視。奧莉薇拉和詩人葉芝關系密切,兩人幾近結婚,但最終決裂。

[60] Moses and Monotheism,1939年用德語寫成,英文版同年問世,這本書目前已有中文版。

[61] Akhenaten,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在位期間進行了宗教改革,強化對太陽神的一神教崇拜。弗洛伊德認為同樣倡導一神教的摩西是埃及人,應該是阿赫那吞的部下,甚至可能是他的兒子。

[62] 這個部分使用了基于知識考古和系譜學的新歷史主義理論,即認為歷史本身是一種文本,是一種敘述,任何歷史都不是單純地對過去事件作出客觀講述,而是敘述者基于自身語境建構出來的特定文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县| 塘沽区| 宾阳县| 禄劝| 保靖县| 大同县| 凤山县| 东丽区| 元氏县| 崇仁县| 乐亭县| 保定市| 阿拉善右旗| 叙永县| 靖江市| 慈利县| 西平县| 惠来县| 彭山县| 泊头市| 西吉县| 河东区| 中阳县| 松江区| 玉田县| 隆回县| 安丘市| 同仁县| 庆元县| 渭源县| 鄢陵县| 银川市| 依安县| 仁化县| 萍乡市| 鞍山市| 定安县| 桃园县| 锡林浩特市| 海城市| 南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