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千零一夜:關于古埃及的知識考古
- (英)克里斯蒂娜·里格斯
- 3200字
- 2023-04-10 17:23:38
靜止的赫爾墨斯[22]
前面提到的托特神神廟和配套的埋藏有犧牲動物木乃伊的墓地位于尼羅河(Nile)西岸,具體位置是在開羅以南300公里(185英里)的阿曼尼亞(Alminya)省。這座神廟及鄰近古城歷史上不斷地改名換姓,這本身就說明了埃及歷史的漫長和復雜。時至今日,當地看似現代的外表背后。依然時時顯露著過去的蛛絲馬跡,那種感覺就好像是在紙張上反復擦抹、書寫一樣。古城現在的名字叫“艾爾-阿什穆嫩”[23],這個名字是對稍早些的科普特[24]語名字“shmunein”的阿拉伯語翻譯。“shmunein”的說法則源自更早的古埃及地名“khmunu”,它的意思是“八神之城”(City of the Eight)。古埃及早期宗教認為,今天的世界由8位神靈從混沌之中創造出來,古城的名字代表了當時的居民對這8位神靈的崇拜。后來,托特神越來越受到古城居民們的重視,象征他的鹮形象被不斷賦予各種神圣含義。正是由于當地人對托特神的異常推崇,雖然整個埃及都崇拜托特神,可是獻給這位神靈規模最大的神廟卻出現在艾爾-阿什穆嫩。只可惜,這座宏偉的古代建筑現在幾乎已經片瓦無存。
古埃及考古學領域通常習慣用某個地方古代的名字來指代這處古代遺跡,“艾爾-阿什穆嫩”現在更通行的名字其實是“荷莫波里斯”(Hermopolis),這個名字來自希臘語,意思是“赫爾墨斯之城”。當年,生活在地中海東部、說希臘語的居民紛紛來到埃及做生意。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征服埃及以后[25],這些異鄉人逐漸在埃及定居,同時開始為自己宗教信仰中的神靈在古埃及神靈體系中尋找對應。這樣一來,某些專屬古埃及的神靈便根據與其對應古希臘神靈的相似性,獲得了希臘式的名字。某些神靈無法在古希臘神話中找到對應,比如古埃及的主神阿賽特[26]和維斯爾[27],則直接被硬安上了今天仍被我們沿用的希臘式名字——伊西斯[28]和奧西里斯[29]。今天的人們或許知道赫爾墨斯是古希臘的信使神,為了提高送信的速度,他的身上還長了翅膀。人們不知道的是,很久很久以前,赫爾墨斯還被認為是主管語言、書寫和學習的神,他本人則以機智和狡詐著稱于世。憑借這種相似性,將赫爾墨斯和托特神等同起來,只需要作些語言學和神學方面的變通,變通的結果就是“荷莫波里斯”(Hermopolis)。有時,“Hermopolis”的后面要加上“Magna”的字樣,為了與埃及的同名城市相區別,“Magna”的后面還得再加上“The Great”2個字。這個埃及加希臘式的名字曾讓那些早年間來到埃及的歐洲游客、學者和考古學家倍感新奇。
對古埃及宗教感興趣的,不僅是那些曾在當地游歷或定居的古希臘人。當時,地中海東部的商業航線四通八達,埃及海岸、黎凡特[30]、土耳其、塞浦路斯(Cyprus),乃至意大利半島[31]在很長歷史時期里都曾被古希臘和來自今天黎巴嫩(Lebanon)地區的腓尼基[32]水手當作航行中的落腳點。最晚在公元前2世紀,甚至更早的時代,古羅馬帝國內部便如雨后春筍般地冒出了很多具有埃及色彩的異教團體。分布在地中海沿岸的這些異教團體主要崇拜女神伊西斯,她既是主神奧西里斯的妹妹,同時也是妻子。奧西里斯被他的哥哥賽特[33]謀殺后,伊西斯憑借法術保全了哥哥兼丈夫的生命力和性能力[34]。神話中的伊西斯被塑造為全能的母親形象,哥哥兼丈夫奧西里斯復活后,與她生下一子荷魯斯[35]。這個孩子被秘密撫養成人,長大后替父親報了仇。
地中海沿岸崇拜女神伊西斯的異教團體同時還吸收了很多古埃及人與尼羅河泛濫有關的宗教理念8,比如對來自河流的圣水的重視,以及神圣動物崇拜等。公元79年被維蘇威火山(Mount Vesuvius)噴發掩埋的龐貝城(Pompeii)和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城內就都修建有供奉女神伊西斯的埃及異教神廟,赫庫蘭尼姆城內一面保存完好的墻上還繪制有在這樣的神廟中祭祀女神伊西斯場景的壁畫。壁畫中的神廟規模不大,一連串臺階通向高高在上的大門。類似這樣的規制和古埃及的傳統神廟,比如荷莫波里斯的托特神神廟完全不同,卻與公元1—2世紀分布在意大利和埃及的多處伊西斯神廟結構大同小異。赫庫蘭尼姆的壁畫同時還體現出了明顯的異域風情,神廟大門兩旁畫著鱷梨樹和獅身人面像。原產自非洲,羽毛黑白相間的神圣鹮鳥站在位于臺階右側的高臺上歇腳。一位男祭司正在給焚燒祭品的火堆扇風,另一位男祭司手里則舉著一片棕櫚樹葉,那就是當時的扇子。圍攏在祭壇周圍的信徒中,有很多人手持被稱為“西斯鈴”[36]的金屬撥浪鼓,這是一種源自古埃及的樂器,人們認為它發出的“沙沙”聲可以取悅諸神,古埃及人依據聲音把它叫作“shesheshet”。挨著獅身人面像站著的男女祭司手里也拿著西斯鈴,待在神廟門口臺階下面的男祭司手里則氣勢洶洶地揮舞著一片細長的羽毛,這種羽毛是古埃及藝術中經常出現的東西。
重要的人物總要壓軸出場,畫面正中站在神廟門口的男祭司手里捧著一個造型奇特的瓶子。這個瓶子是洗禮專用的,瓶口處預留了水嘴,方便往外倒水。值得注意的是,男祭司捧瓶子時特意把身上穿的袍子扯出來一塊墊在手上,這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皮膚不直接同盛圣水的容器發生接觸。就像很多宗教一樣,古埃及宗教非常重視圣潔、純凈,無論是在這種宗教的故鄉,還是受它傳播影響的異域。古埃及祭司舉行祭祀儀式時,講究穿新的亞麻布衣服,不但要嚴格齋戒,禁止性行為,還必須把身上的體毛刮干凈。這也正是赫庫蘭尼姆壁畫中男祭司全部留光頭的原因所在。畫面中的這些男祭司的使命是繼承前輩若干代祭司流傳下來,已經延續千百年的宗教手稿、祭祀流程和信仰理念,女性祭司則被賦予其他使命,或者干脆被禁止參與此類儀式。就像那些前輩祭司們一樣,這些有幸被神選中的男人們將自己掌握的知識當成秘密保守,只向那些同樣有幸被神選中,同時愿意發誓保守秘密的預備祭司傳授這些知識。
托特神以及他在古希臘神話中對應的赫爾墨斯是最受尊敬的主管書寫和智慧的神,被認為掌握著關于宇宙和人性的最高等級秘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科學和哲學。將知識當成秘密保守并非意味著這些知識真的是關于某些千古之謎的答案,也并非意味著古埃及人真的像今天的人們認為的那樣掌握著某些不可告人的巫術。事實上,保密這種行為本身便具有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掌握秘密,同時也意味著擁有特權,意味著掌握秘密的人可以進入某些特定的區域,可以擁有某些特別的人脈關系,可以獲得特殊的物資供應。相應地,不掌握秘密的人則被排除在擁有特權的小圈子以外,這其中的道理與現在的私人會所和俱樂部別無二致。保密這種行為本身其實是一個悖論,因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完全保密,那就不會有人知道你掌握著某種秘密,你當然也就不會擁有相應的社會影響力,可是很多時候,保守秘密的目的其實反倒是希望別人知道你掌握著某種秘密,保密因此成為了一種強調行為,而非掩飾。

圖4 公元1世紀意大利赫庫蘭尼姆城壁畫
在古埃及宗教希臘化、羅馬化的過程中,保密越來越受重視,幾乎成為了這種宗教的標志性特征。從屬于這種宗教的祭司需要掌握某種特殊文字和符號(古希臘人稱之為“神圣文字”)才能讀寫宗教文獻,古羅馬時代及近古代[37]大大小小的異教團體也大多采取地下的、秘密的活動方式,基督教后來也或多或少從中獲得了借鑒。“Hermes”(赫爾墨斯)這個神靈的名字后來衍生出了“hermetic”這個詞,它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密封的”,也就是保密或向社會其他成員隔絕。正是借助“hermes”這個含義豐富的詞語(Trismegistus意為“三呼萬歲”,是對古埃及語“wer、wer、wer”的翻譯),古埃及的托特神才得以搖身一變,進入了歐洲人的文化空間。古埃及的托特神被認為是若干古希臘哲學手稿的作者,只不過他在希臘的名字是“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Hermes Trismegistus)。這些手稿被認為大致完成于公元1—3世紀之間9,創作時參考了某些古埃及文獻作為藍本。到了使用拉丁語的古羅馬時代,這些手稿被整體性地命名為《赫爾墨斯文集》[38],后來逐漸失傳,直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才被重新發現。與此同時,以希臘語版本為源頭的科普特語、敘利亞語[39]以及阿拉伯語版本的《赫爾墨斯文集》,卻先后在中東地區薪盡火傳。借助將基督教歐洲與伊斯蘭教,將中東和北非連接起來的大海,傳說中的“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堅守了自己的神圣職責,讓那些古代知識流傳下來,為今天的我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