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歡: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四時歡
- 黃元琪
- 1237字
- 2023-04-21 19:57:03
溯源 年,谷熟也
過年,是人們定義歲月輪回的節點,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最具有意義的節日。它既包含了對昨日的慎重告別,又承載著對未來的殷切期盼。在當今社會,無論出門求學、打工的游子平日多么繁忙,臨近過年時,總要收拾行囊,回家與親人團聚過節。這份濃情儼然成了中國人心中最重要的一抹底色。
中國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過年的?
腦海中回憶起孟浩然的詩:“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一句道出了古人通過觀測天象來推斷時序的輪回—當北斗星的斗柄東指時,天下皆春,今天過年了。詩中的最后一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透露了農民樸實的新年愿望。一整年的風調雨順帶來的莊稼豐收是農耕社會中人們最樸實的愿望,無論新年那日天氣如何,大家總要聚在一起互相鼓勁,斷言明年是個豐收年。
將一年的起點定為農歷正月初一并沿用至今的人是漢武帝。漢初沿用舊歷,時節的長度劃分與計算會因時光流轉而產生誤差且越來越大。當官方的物候時序與實際氣候不符合時,農民會得到錯誤的務農信息,比如在大冬天開始播種谷子,夏日便收割莊稼,導致農事失序,五谷歉收,饑荒和動亂時有發生。漢武帝怕動搖社稷,進行歷法改革。新的歷法于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頒行,又稱《太初歷》。這部歷法對中國人意義重大,它明確認定農歷一月為歲首、十二月為歲末的規律,將二十四節氣納入中國歷法的體系中。它的問世為中華民族之后的節令時序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從此春種、夏忙、秋收、冬閑成了千年來的農耕慣例。
翻開歷史斑駁、厚重的長卷,農歷正月初一曾經被稱為元旦,這一習慣性的稱謂直到20世紀才被打破。
辛亥革命后,現代意義上的“元旦”告別了兩千多年來農歷歲首的意義,被定格在公歷1月1日。之后的十幾年里,為了民眾的實際生活需要,公歷與農歷并行,并將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民國是一個中西、新舊激烈碰撞的時代,隨著大量西方思想、風俗、物品的涌入,許多人被亂花迷眼,迷茫地將“與世界接軌”等同于極度西方化或拋棄一切傳統留下的東西。于是政府下令“廢除舊歷,普用國歷”,逼迫中國人放棄延用了幾千年農歷新年的習俗。
傳統力量的動人之處是它始終在默默地堅守,這份堅守逐漸變為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信仰。傳承千年的四時節令與習俗像上了發條的鬧鐘,總會按時響起。就算官方在公歷1月1日張燈結彩地增添新年氣氛,民間依然在悄悄地過農歷新年—供祀、貼春聯、守歲等習慣不曾變化。
當時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季羨林先生面對這種畸形、荒唐的現象,在日記中寫道:“明天是舊歷年初一,今天晚上就是除夕。我覺得我還有一腦袋封建觀念。對于過年,我始終擁護,尤其是舊歷年,因為這使我回憶起童年時美麗、有詩意的過年的生活。我現在正寫著《回憶》,我覺得回憶是粉紅色的網,從里面篩出來的東西,都帶色香氣。沒有回憶,人便不能活下去,對年的回憶尤其美麗。”
在農歷新年不被官方認可的那些年,民間慶賀春節一切如故。南京國民政府意識到無法摧毀那份深入人心的年俗,便停止了強行廢除舊歷的法令,恢復舊歷。新中國也延續了公歷元旦和農歷春節并立的傳統,并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