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10世紀
- 葛兆光
- 1087字
- 2023-04-21 18:29:21
第一節 6—7世紀的禪史考察
前期禪史研究中,最難以繞開的就是關于菩提達摩。他是何時來華的?他是何處人?他傳的是何法?他的影響如何?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研究者,但是,資料的匱乏卻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難關,研究者盡管心細如發,殫精竭思,也依然是巧婦難為無米炊。
當然并不是一點進展都沒有。例如達摩來華時間,就日漸明晰。學者們發現北魏人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一記載,熙平元年(516)魏孝明帝的母親靈太后建永寧寺,“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起自荒裔,來游中土,見金盤炫日,光照云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贊嘆,實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合掌連日”[159]。這是關于傳說中禪宗東土第一祖達摩最早的文字材料,由于永寧寺建于熙平元年而毀于孝昌二年(526),從楊衒之的記載來看,達摩是在其損毀之前游覽此寺的,所以他應當在6世紀20年代就到了中國。那么,禪宗傳說中達摩于梁普通七年(526)到達廣州,次年(527)在金陵見梁武帝,因話不投機而渡江北上的說法,就不攻自破。那么,達摩是在6世紀20年代才到中國北方的嗎?學者們又發現,初唐僧人道宣《續高僧傳》卷十六《梁鐘山定林寺釋僧副傳》記載,太原人僧副(460—524)好游學參訪,當時“有達摩禪師,善明觀行,循擾巖穴,言問深博,遂從而出家,義無再問,一貫懷抱,尋端極緒,為定學宗焉”,后來在“齊建武年南游揚,輦止于鐘山定林下寺”[160]。可見,僧副從達摩學禪定之學,應當是在齊建武年(494—498)之前,而游覽永寧寺時的達摩,已經在好多年前到了中國的北方。
20世紀以來的禪宗史研究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在史料的蛛絲馬跡中,考證出了達摩的身世、年代、活動,證明了《續高僧傳》“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才是唯一可靠的記載,而達摩來華的時間,應該是南朝劉宋明帝末年或元魏孝文帝初年,也就是公元5世紀70年代[161]。但是,依然有許多問題沒有答案,他是波斯胡人還是南天竺人,他叫達摩菩提還是菩提達摩,一百五十歲是他信口開河還是什么?他死于哪一年,是病老而死還是被人毒死?這些依然是難解的謎。但是,我覺得這些還不是禪思想史研究的當務之急,思想史關心的除了思想家的生平一類問題外,還要關心思想家所處的思想世界及歷史背景問題。后者也許對思想史來說更為重要,它關系到思想的形成與定位。如果沒有新的史料出現,現存資料也許永遠無法給我們提供一個達摩的精確年譜。但是,憑借現存文獻卻有可能讓我們勾勒一幅當時禪思想史的大體輪廓。
那么,為什么我們不先從這思想背景開始,探測達摩禪在其中的位置,而非得糾纏在達摩本人的生平事跡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