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小康的故事:中國經濟增長的邏輯與辯證
- 傅軍
- 22字
- 2023-04-20 17:49:36
1 從赤腳醫生到鄉村醫生
——中國基層衛生體系[29]
一、引子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但是根據國際可比數據,當今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顯著高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并接近發達國家。以2015年為例,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76.1歲;發達國家美國是78.69歲;在南亞,柬埔寨是68.7歲,尼泊爾是69.2歲;在非洲,埃塞俄比亞是64.8歲,尼日利亞是54.5歲;在西亞,巴基斯坦是66.4歲,土庫曼斯坦是66.3歲;在中東,敘利亞是64.5歲。[30]
為什么中國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遠超其他發展中國家?
常規的說法是,從全球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與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相關性。這種說法似乎與中國的統計數據相吻合。確實,1978年中國人均GDP是156美元,到2018年達到9000多美元;與此相對,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也不斷提高(見圖1)。

圖1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國際比較
然而,如果我們再看得仔細一點,就會發現情況不那么簡單了,一定還有別的因素在起作用。
1978年,中國人均GDP遠低于非洲撒哈拉國家,但中國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卻遠遠超出這些國家,包括印度。那時,中國預期壽命就比印度高出約12歲,嬰兒死亡率比印度低50%左右。令人費解的是,1978年以前,或更具體地說1965年到1978年間,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基本停滯,但是期間中國的平均預期壽命卻大幅提高:從1965年的49.5歲到1978年的65.8歲,提高了近33%。換言之,在1978年改革開放前,從其較高的平均預期壽命與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的比較來看,中國人就已經“很”健康了,即以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實現了較高的平均預期壽命。
在健康與財富之間,中國發展的路線似乎是先健康、后致富。這種先后順序對我們理解經濟發展的目的具有深刻的意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曾說過,發展是為了擴大人們選擇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選擇是人們能夠長壽且健康地活著。因此在他看來,健康是衡量發展最重要的維度之一,健康是在擴展人們真正的自由。[31]
話雖如此,但是問題來了,即在經濟資源匱乏之日,中國是如何顯著地改善國民健康狀況,并為改革開放及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的?畢竟,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其中健康和教育[32]是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的數十年間,在健康與財富良性互動方面,中國的業績顯著。在衛生領域,特別是在公共衛生領域,充滿了外部性,因此離不開國家在其中的作用。在這方面,中國一定是做對了什么,這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為此,讓我們回顧過去40多年及更長的歷史,重走中國農村基層醫療衛生體系的發展之路,去看看這個故事的主要角色——赤腳醫生。在高峰時期,中國的赤腳醫生多達150萬人。隨著光陰荏苒,歷史變遷,今天的赤腳醫生已經變為鄉村醫生,但是不論如何稱呼,他們一直奮斗在中國農村醫療衛生領域的最基層,在覆蓋中國人口80%(1978年)的廣闊大地上,處處都留有他們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