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解讀
- 錢銘怡主編
- 6616字
- 2023-04-20 17:47:02
第二節 倫理守則與倫理的總則
一個專業組織的倫理守則,通常包括導言、倫理總則、倫理條款、名詞解釋等幾個部分。倫理總則是整個倫理守則遵從的總的原則,這些總的原則,正是專業倫理核心價值觀的體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專業領域的情況也在變化,因此倫理守則中的條款也會更新、修改。即便如此,專業人員也無法從倫理守則中找到可以與某些具體的專業行為直接對應的倫理條款。在此種情況下,專業人員需要注意的是,遵從倫理的行為,最終都會回到倫理的總則,參照倫理的最基本的原則行事。
倫理總則與具體的倫理條款相比較,是更抽象的,在專業人員的臨床實踐中不能直接使用,但其卻可以為專業人員的倫理決策提供有益的參考框架。
一、對倫理守則總則的解讀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第二版)》(中國心理學會,2018a)倫理總則與第一版倫理守則中的總則內容整體一致,包括 5 項原則:善行、責任、誠信、公正和尊重。這 5 項原則都非常重要,在專業倫理決策中應努力遵從。
1. 倫理總則:善行
倫理總則中第一個原則是善行。正如Fisher(2013)對美國心理學會(APA)倫理原則“A-獲益性和不傷害”的總結,直觀地說,這條原則反映了專業人員要努力做到的雙重責任:行善事,免傷害(to do good and avoid doing harm)。善行的原則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是專業人員的工作目的是要使尋求專業服務者從其提供的服務中獲益;其二是保障尋求專業服務者的權利,避免傷害。其中,不傷害是專業倫理最基本的要求,獲益性則是對專業人員較高的要求。
善行:心理師的工作目的是使尋求專業服務者從其提供的專業服務中獲益。心理師應保障尋求專業服務者的權利,努力使其得到適當的服務并避免傷害。
要做到善行的要求,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人員應將來訪者的福祉放在自己倫理決策的考量中的第一位。例如某咨詢師收到電視臺邀請在某個訪談節目中以自己的一位來訪者為對象展示如何對該來訪者進行幫助,雖然電視節目編導認為這樣做對廣大受眾了解心理咨詢會有助益,但咨詢師考慮到這個來訪者屬于缺乏邊界意識的人,在電視節目錄制過程中可能會過多暴露其隱私,來訪者可能會因此受到傷害,最終沒有同意錄制此電視節目。
獲益性和不傷害,需要專業人員首先考慮來訪者的需求。當咨詢師個人的需求與來訪者的需求不一致時,需要優先考慮來訪者的需求。前面的例子中,咨詢師沒有同意上電視節目,他自己可能因此失去了一次揚名的機會。如果咨詢師考慮自己的需求,傾向于自我獲益,則可能將來訪者的利益放在一邊。在上述例子中咨詢師更多地考慮了來訪者的福祉,考慮其免受可能的傷害,這樣的行為即是善行。
2. 倫理總則:責任
總則中的責任,包括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個層面是: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專業人員要有基本的專業勝任力,這樣才能保證自己專業服務的質量;且需要持續不斷地參加繼續教育學習,保持專業水準。
此外,專業人員要與尋求專業服務者建立信任關系,信守承諾,為尋求專業服務者保守秘密。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中保密的承諾,既是專業的和倫理的要求,也是對個人隱私保護的法律責任,這是責任原則的第二層含義。
責任:心理師應保持其服務工作的專業水準,認清自己的專業、倫理及法律責任,維護專業信譽,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例如,在心理咨詢與治療實踐中,如遇到個別非專業的領導要求查看咨詢或治療案例記錄,從專業責任的角度,應予拒絕;僅在遇到倫理守則中 3.2 及3.3 中的特殊情況,即保密例外時,才能突破保密的限制。例如在遇到有來訪者可能對自己或他人構成嚴重傷害的情況下,專業人員突破保密,告知來訪者的一些信息,是對生命的尊重,亦是專業人員的職責所在。這與拒絕領導查看案例記錄一樣,都是遵循了專業責任的要求,維護了專業信譽。
責任原則的第三層含義是指專業人員作為社會的一員,有責任承擔社會的責任,例如需要準備好為社會大眾貢獻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時間,包括從事低收費或無報酬的專業服務工作等。
3. 倫理總則:誠信
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專業人員在對待來訪者時需以誠待人,這樣才能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或治療關系;對待自己的同事或同行及相關專業人員,也需要以誠相待。對待專業工作,包括臨床實踐、教學與督導、研究與發表、宣傳與推廣,遵從科學原理,參考循證證據,不欺騙,不剽竊,不夸大干預效果,不做虛假承諾,認認真真做人,實實在在做事,是誠信這一原則的重點所在。
誠信:心理師在工作中應做到誠實守信,在臨床實踐、研究及發表、教學工作以及各類媒體的宣傳推廣中保持真實性。
例如,在現實中,有人一開始就向來訪者夸下海口,包治包好,實際干預情況卻不盡如人意;有人為評職稱,抄襲他人文章向專業雜志投稿發表。夸大療效,看似為了招攬顧客,但可能僅是一錘子買賣;抄襲看似走了捷徑,但實際上卻丟失了做人的人品。喪失誠信的做法,到頭來往往得不償失,誠信才是立身之本。
4. 倫理總則:公正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專業人員在臨床實踐、教學、督導、研究、宣傳等各項工作中,對待來訪者、學生、被試及各類人群,均要公平,不應偏向、偏袒一些人,更不能歧視不同性別、年齡、種族、階層、地域等人群。
公正:心理師應公平、公正地對待專業相關的工作及人員,采取謹慎的態度防止自己潛在的偏見、能力局限、技術限制等導致的不適當行為。
例如,有人給自己喜愛的學生比其應該獲得的分數更高的成績;將來自某個區域的人都看作是具有特定特質的一類人;等等。事實上,專業人員需要有倫理敏感性,能夠對自己的言行不斷進行反省,不斷反思自己的態度、行為與工作,才能努力做到對各類人士一視同仁。
與此同時,專業人員也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勝任力,避免因自己的勝任力不足及使用的技術方法不當而造成的對服務對象的福祉的不利影響。
5. 倫理總則:尊重
尊重原則涉及尊重尋求專業服務者的隱私權及自我決定的自主權。
2020年 5月 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增加了人格權編,第一千零三十二條為“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并明確說明“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在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中,來訪者會暴露自己的私密信息,專業人員須為其隱私保守秘密。從專業角度看,除了涉及生命安危或法律要求的例外情況之外,為來訪者保守秘密是專業工作者對來訪者負責的承諾,是專業關系建立的基本條件之一,是專業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證,也是專業倫理的最基本的要求。此外,為來訪者的隱私保密,也是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工作中的法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第二十三條明確指出:“心理咨詢人員應當尊重接受咨詢人員的隱私,并為其保守秘密。”
尊重:心理師應尊重每位尋求專業服務者,尊重其隱私權、保密性和自我決定的權利。
對來訪者隱私的保密,需要咨詢師和治療師頭腦中隨時隨地拉緊保密這根弦。來訪者的情況不能告訴親朋好友,不能把來訪者的信息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這是必須做到的;在咨詢門診接待室,當有其他人在場時,不能說出來訪者的名字;在門診的公共區域不能討論案例,這也是應該注意的。
除了尊重來訪者的隱私權之外,尊重其自主權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這意味著咨詢師和治療師應尊重其自主決定權,包括其自主決定是否進行咨詢或治療,自主做出其人生中的重要決策。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實踐中,專業人員需要幫助來訪者逐步減少對咨詢師或治療師及他人的依賴,學會運用自己的資源和能力,最終能夠自主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問題,達到心理的成長。
上述5項倫理總則,與其后分章節列出的倫理條款不同,各項倫理條款更為具體,屬于倫理標準;總則屬于一般性原則。對于專業人員而言,其言行應盡可能符合 5 項倫理總則的要求,但在面對具體的倫理議題時,也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總則中的各項內容可以看作是專業組織對專業人員的期望,目的是鼓勵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專業人員“達到專業的最高理想”(引自APA倫理守則;見維爾福,2010)。
二、總則與案例探討
總則看起來比較抽象,以具體案例進行說明,可以加深對總則中各項原則的理解。在探討案例時,我們既需要了解正確地處理好的案例,也需要辨識有違倫理的案例,以便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更好地理解倫理總則,在面對不同情況時,更好地做出符合倫理的決策。
案例 一則被央視曝光的案例
2019年8月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播出一則報道,指出了心理咨詢領域的亂象,下面是此報道的部分內容1:
目前,市場上的心理咨詢價格普遍依據心理咨詢師的資質、從業經驗等,實行階梯定價,每小時800~4000元不等,而且經常會推出打折、贈送時長等活動。在這樣的模式下出現了一些心理咨詢師惡意拖延時長、誘導過度消費的現象。許先生(化名)和王女士(化名)夫婦就陷入了這樣的泥潭。
許先生:就是一個無底洞。三四年下來,花了40萬元。
王女士:每一次當我走到門口打開大門的時候,他(心理咨詢師)就會說“你回來,你回來”……一共走了三次都沒走成,最后就拖成了五個小時,一直咨詢到晚上12點多。
此外,雖然合同中明確寫道:“如有需要進行錄音、錄像的話,會在征得您同意的情況下進行。”但直到許先生和王女士為剩余257分鐘爭取退款之時,他們才知道心理咨詢的全程都有錄音。
某心理咨詢師:如果她(王女士)要把這個事捅出去,我會把2017年的所有錄音證據全拿出來。
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上述案例中心理咨詢服務的收費情況是合適的嗎?
2. 上述案例中心理咨詢師拖延時間的做法是合適的嗎?
3. 上述案例中心理咨詢師針對會談錄音的做法是合適的嗎?
4. 對照倫理總則中的5項原則,在上述案例中你能夠發現哪些問題?
分析與討論
中央電視臺曝光的事件,即使是非專業的人員,從社會道德的角度,也可以看到咨詢師的一些行為有違公序良俗。如果把專業倫理看作是一種衡量專業工作的尺度或界限,那么讀者可以依據倫理總則來探討上述案例中的行為是否合適、是否適當。
以倫理總則的要求看,善行要求心理咨詢師的工作“使尋求專業服務者從其提供的專業服務中獲益。心理師應保障尋求專業服務者的權利,努力使其得到適當的服務并避免傷害”。在“獲益性”層面,從咨詢師的角度看,咨詢師考慮的是自己的獲益,還是來訪者的福祉?從來訪者的角度看,來訪者是否在交費之后獲得了適當的服務,是否感受到了咨詢師的溫暖、共情和善意?在“不傷害”層面,從咨詢師的角度看,咨詢師是否考慮到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避免對來訪者造成傷害?從來訪者的角度看,來訪者在經濟上是否受到了損失?來訪者在心身方面是否受到了傷害?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之所以能夠順利開展,重要的原則之一是誠信。誠信要求專業人員“在工作中應做到誠實守信”。從這一點來看,咨詢師在咨詢前對來訪者做了什么承諾?當來訪者要求對未進行咨詢的部分時間進行退款時,咨詢師的言行又如何?面對未經許可的錄音,且咨詢師說可能要將咨詢錄音公布,來訪者的感受如何?當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咨詢還能繼續進行下去嗎?此外,咨詢師與來訪者需要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另一個重要原則是尊重。咨詢師“應尊重每位尋求專業服務者,尊重其隱私權、保密性和自我決定的權利”。在尊重來訪者“自我決定的權利”方面,從咨詢師的角度看,是否將來訪者要結束咨詢看作是來訪者自己有權決定的事項?其是否做到了對來訪者的自我決定權的尊重?如果咨詢師真正尊重來訪者的自我決定權,他怎么做更合適?從來訪者的角度看,開始和結束咨詢關系,是否應該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事項?咨詢師的做法是否威脅到了其自我決定的正當權利?在“尊重隱私權、保密性”方面,從咨詢師的角度看,其是否愿意尊重來訪者的隱私權?是否愿意為來訪者保守秘密?從來訪者的角度看,咨詢師私自錄音,并且聲稱要將錄音“全拿出來”,是否侵犯了來訪者的隱私權?
總則中的責任一項要求“心理師應保持其服務工作的專業水準,認清自己的專業、倫理及法律責任,維護專業信譽,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在“專業水準”方面,從咨詢師的角度看,其工作在勝任力的三個層次:知識、技能和態度方面,是否存在問題?其工作在專業設置上是否合乎專業要求?其服務行為是否合適?從來訪者的角度看,來訪者是否認為獲得了符合專業水準的服務?來訪者對自己所獲得的服務是否滿意?在“維護專業信譽”方面,從咨詢師的角度看,其行為是為專業工作增光添彩還是令其黯然失色?從來訪者的角度看,他們會因此仍然對心理咨詢充滿期待,還是失望滿懷?當公眾了解了此事,他們將會如何看待心理咨詢?
整體而言,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專業人員,在從事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服務工作中,應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考慮來訪者的福祉,不應將自己個人的需求凌駕于咨詢或治療關系之上,始終將來訪者的獲益性和不傷害放在心上。咨詢或治療開始,知情同意書的簽署,是咨詢師與來訪者雙方對未來咨詢或治療的承諾,對咨詢師而言,需要認真對待,而不應出現違反知情同意進行錄音的行為,更不能做出違反保密原則將咨詢內容公開的行為。尊重來訪者的隱私權,是專業倫理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即便是普通公民,其個人隱私也會受到法律保護。對咨詢師而言,不能用長時間的捆綁收費綁架來訪者;來訪者的去留,每一次的咨詢時間是有固定設置的,而咨詢次數應依據來訪者自身要解決的問題的情況,依據咨詢師所做個案概念化及干預計劃,同時依據來訪者自己希望達到的目標而定,并非由收費情況和咨詢師的個人意志所決定。咨詢師與來訪者的關系,會影響咨詢的質量和效果,而這個關系的好壞,與咨詢師是否真誠可信、是否尊重來訪者、是否真正關心來訪者、是否真正想幫助來訪者有關。
咨詢師的個人行為雖小,但卻可能影響到公眾對整個專業領域的看法。中央電視臺對心理咨詢行業亂象的曝光,實際上反映了這一領域管理的缺位。管理一方面需要對進入專業領域的人員有準入的標準,有持續的要求(例如需要從事專業領域的工作、需要不斷接受繼續教育等);另外還有一個關鍵環節,即建立組織的倫理守則,以倫理守則規范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
本書即對《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第二版)》總則和各章進行簡要介紹。本章介紹了倫理的總則,以下各章將分別對專業關系、知情同意、隱私權與保密性、專業勝任力和專業責任、心理測量與評估、教學培訓和督導、研究和發表、遠程專業工作(網絡/電話咨詢)、媒體溝通與合作、倫理問題處理等進行介紹和解讀。
小結
倫理是個人或團體用以規范正當行為的道德準則。倫理守則反映的是專業組織對專業行為的處理原則及其價值觀。隸屬于某個專業組織的成員,需要遵從倫理守則行事。中國心理學會2018年發布的《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第二版)》是對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專業人員行為規范的指導性文件。
在《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第二版)》中,總則是一般性原則,包括:善行、責任、誠信、公正和尊重。這五項原則都非常重要,在專業倫理決策中應努力遵從。
思考題
1. 為什么將專業倫理守則比作專業領域的交通規則?
2. 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倫理僅僅是保護來訪者的嗎?
3. 中國心理學會的倫理守則中的總則反映了專業組織的哪些期望?
4. 為什么說“不傷害”是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倫理中最基本的要求?
5. 專業人員應注意承擔哪些社會責任?
6. 在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中,誠信為什么非常重要?
7. “公正”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工作中體現在哪些方面?
8. 為什么說尊重隱私權是對專業人員的倫理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
參考文獻
斯佩里,2012. 心理咨詢的倫理與實踐. 侯志瑾,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林家興,2014. 咨商專業倫理:臨床應用與案例分析. 新北:心理出版社.
博塞夫,2012. 心理學研究中的倫理沖突. 蘇彥捷,等譯.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維爾福,2010. 心理咨詢與治療倫理:第3版. 侯志瑾,李文希,珠瑪,等譯.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16. 現代漢語詞典. 7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國心理學會,2007.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 心理學報,39(5):947-950.
中國心理學會,2018a.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第 2版. 心理學報,50(11):1314-1322.
中國心理學會,2018b.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注冊標準:第2版. 心理學報,50(11):1303-1313.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0.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 Washington: APA.
COREY G,COREY M S,CALLANAN P,1998. Issues and ethic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5th eds. Pacific Grove,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COTTONE R,TARVYDAS V,2003. Ethical and professional issues in counseling. 2nd eds. New Jersey: Merrill Prentice Hall.
FISHER C,2013. Decoding the ethics code: a practical guide for psychologists. Los Angeles: SAGE.
1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第一時間》欄目組. 心理咨詢名不副實,價高時長“聊效”甚微. (2019-08-25) [2021-06-11]. http://tv.cctv.com/2019/08/25/ VIDEzsSjOic1M2uYyZHW3XAo1908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