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十五釵
- 歐麗娟
- 5692字
- 2023-04-07 18:30:07
第5章:愛情是怎樣開始的
在前面幾章里,從寶玉的“無材補天”講到了“金玉良姻”,讓大家留意到很少人注意卻又十分重要的地方,而對于寶玉的故事,大家最關心的恐怕還是他和黛玉的愛情了。這是人性之常,難怪現在的影視戲劇、流行歌曲的主題大都是愛情,只要加上一點愛情的佐料,就等于是票房保證。
也確實,曹雪芹在第一回里,不僅寫無材補天的寶玉掉到了青埂峰,尋求一條“以情為根”的出路,并率先描述寶玉、黛玉這兩人的“木石前盟”,顯然那的確很重要。但我要提醒大家,“以情為根”的“情”通常被誤以為是狹隘的愛情,而愛情又往往被認為是《牡丹亭》杜麗娘所代表的浪漫愛,所以有很多年輕人竟然認為孔子根本不懂得愛情!可見這真是有趣的議題。
其實,曹雪芹在第一回便清楚表示他反對才子佳人故事,而那也包括了《西廂記》《牡丹亭》在內,甚至到了第五十四回,還特別借著賈母的“破陳腐舊套”一一說明他反對的理由,指出賈家這種貴族的生活形態和思想價值觀根本不同于一般人家,寶玉、黛玉也是,他們絕不是那樣看待愛情和婚姻的。因此,很多人以為《紅樓夢》受到才子佳人故事的影響,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但其實剛好相反,《紅樓夢》的層次要高得太多,曹雪芹也并不是專為寶玉和黛玉的戀愛而寫小說的。
只不過,小說中確實還是以二玉的故事為重點之一,在第一回里也率先寫到這兩個人的木石前盟,那么,究竟二玉之間的木石前盟是否即我們所以為的浪漫愛?是否和杜麗娘、崔鶯鶯等等有名的愛情故事一樣?現在便來認真談談吧。
前世的“木石前盟”:慈悲與報恩
大家都知道,寶玉和黛玉的緣分來自于前世,很多人也以為,那是一種超越了生死輪回的浪漫愛。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接下來,讓我們仔細看曹雪芹是怎么說的。第一回中,那和尚說道:
這便是第五回所謂“木石前盟”的來龍去脈。不過,在說明其中的重點之前,得要先指出一點,即那位神瑛侍者就是賈寶玉,也是那塊無材補天的玉石,想想看:既然灌溉絳珠草的是神瑛侍者,而絳珠草將來要還淚給他,所以神瑛侍者一定是賈寶玉,否則把眼淚還錯了人,那豈不是變成鬧劇了嗎?很多人用物理科學的角度去推演,堅持一加一必定要等于二,其實是走錯了路,忘記文學的任務根本不同,何況在神話思考里,有靈的東西本來就可以變化出不同的形態,而無妨他們都是同一個存在,因此一加一可以等于一。先厘清了這一點,接下來便可以仔細看曹雪芹到底是怎么說的。
第一,在這一整段描寫里,一個字都沒有談到愛情,它從頭到尾所說的,都是神瑛侍者那一邊的恩惠、恩德,以及絳珠仙草這一方的感恩、報恩。請看所有相關的文句,包括:絳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而警幻詢問絳珠時說的是“灌溉之情未償”,絳珠仙子回答的則是“他是甘露之惠,我并無此水可還”以及“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
大家應該注意到,神瑛給絳珠的是“灌溉之德”“灌溉之情”以及“甘露之惠”,而絳珠之所以要還淚,為的是“酬報”“償還”,正印證了《詩經·大雅·抑》所說的“無德不報”,這其實都是傳統文化里對人際關系所強調的“禮尚往來”。學者對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的研究指出:史書中所說的德、惠、贈與、招待、救濟等,都可以算是一種恩惠,而報恩的基本精神,便是儒家經典《禮記·曲禮》所言:“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彼砸坏┦芰硕鞯?,就一定要回報,否則即是失禮。其實,不僅中國人相信行動的交互性,在世界上的每一個社會里,這種交互報償的原則都是被接受的,只是在中國更加地歷史悠久,也被高度意識到并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制度上,因而產生深刻的影響。
果然,這種說法和神瑛、絳珠的神話故事簡直完全契合!所以說,“木石前盟”的本質是慈悲付出與感恩報恩,那是一種人和人之間很溫暖、很真誠的互動關系,即:我對你好,無私地給出了幫助,而你也感謝我的付出,所以一定會回報,雙方都出于良善的品格,因此神瑛、絳珠這兩個人才能成為主角,也才值得我們去喜歡他們。再看小說的這一整段描寫里,一個字都沒有談到愛,從頭到尾只提到過一次“情”,而那份情也是一種溫暖的博愛,絕對不是什么“不知所起”的浪漫愛,這么說來,“木石前盟”便不能說成“木石情盟”了。
大家要注意的第二個重點,即絳珠草生長在西方靈河岸上的三生石畔,它和神瑛侍者的緣分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一般人看到“三生石”這三個字,又直覺地想到生生死死、超越輪回的浪漫愛,但其實這又錯了,三生石的典故出自于唐朝,說的是讀書人李源與和尚圓觀友情深厚的故事。故事大約是說,李源把家產都捐給了寺廟,整天和圓觀談天論道,過了三十年以后,兩人想要一起去大江南北壯游一番,最后因為李源的堅持,而走上了三峽的路線。就在這里,圓觀遇到了一個懷孕三載未分娩的婦女,那正是等著自己去投胎,他知道大限已到、緣分已盡,于是交代了后事便圓寂了。
李源遵守圓觀的交代,十二年以后按照約定到杭州天竺寺去,果然看到圓觀所轉世的牧童,遠遠地騎在牛背上正唱著山歌呢,那歌詞說:“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其中,三生石的“三生”就是佛教所說的“三世”,包括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而“舊精魂”便是指前世的靈魂。這靈魂不滅,他雖然從圓觀化身為牧童,變成了不同的人,但本性還是一樣,所以說“此身雖異性長存”,也因此在輪回之后彼此才能認出對方。
再者,圓觀很感謝老朋友的深情,那李源守住了十二年之約,不惜千里大老遠地來到杭州見上一面,所以說“慚愧情人遠相訪”。請特別注意,其中的“情人”指的是朋友而不是戀人!這真是讓我們感到很驚訝,原來“情人”這個詞是用來稱呼朋友的,而這個故事所講的完全是幾十年的友情,那超越生死的,是深厚的友情,并不是狹隘的愛情。
其實,曹雪芹會用這個典故,也完全合乎寶玉、黛玉的關系,即使當神瑛、絳珠入世以后化身為賈寶玉、林黛玉,而展開了人間的故事,他們的感情也是從日積月累的友情開始的。至于所謂的愛情,是在這個基礎上后來才升華、變化起來的。
今生“青梅竹馬”:友情的升華
這是怎么說的呢?第五回一開始就說得很清楚:
在此,曹雪芹清楚地告訴我們,二玉從小培養出來的感情其實是“親密友愛”——這“親密”的說法當然沒有問題,問題在于“友愛”。一般人都以為,寶玉、黛玉的木石前盟是從前生到今世的浪漫愛,應該是非常強烈的激情所以才超越了生死輪回,那么,這“友愛”一詞是不是寫錯了?曹雪芹當然不會寫錯,比較可能的是我們有了成見,所以才會一直誤解或拒絕接受。曹雪芹說得沒錯,這兩個人的情感正是“友愛”,即朋友之間的情誼,而這不又是延續了前世的關系嗎?本來“三生石”這個典故所說的深情,就是指同性之間數十年的知己之情,而不是男女的愛情,果然曹雪芹是很精準的文學家。
這種友情是通過一起生活才逐漸累積起來的,李源和圓觀是如此,寶玉和黛玉也是這樣。但我們要提出一個疑問了:為什么寶玉、黛玉可以這樣親密地生活在一起?古代不是非常講究男女之別嗎?《禮記·內則》曾經說:“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蹦?、女孩子從七歲起便開始不同席,當然也不能坐在一起吃飯了,這是上層大家族的金科玉律。那么,曹雪芹是不是違反了寫實邏輯呢?當然不是的,偉大的小說家不會任意虛構,曹雪芹采取一個十分合理的邏輯,讓寶玉、黛玉可以名正言順地一起過日子,那就是動用賈母這個老祖宗之口令,如此一來便完全沒有問題了。
這是因為傳統社會十分注重孝道,寡母更是家族中最高的權威,請看歷史上最有權力的女性,例如武則天、慈禧太后,都是這樣才成為女皇的。而賈母就等于是賈家的女皇或太后,在母權至上的原則之下,她想要把二玉帶在身邊,以便可以每天享受含飴弄孫之樂,當然這兩個愛孫就不用受到男女之別的限制了,二玉也才擁有了青梅竹馬的成長環境。所以說,真正優秀的小說家不是一廂情愿地用超現實的方法來寫作,而是能夠在現實世界的復雜性里,去找到合情、合理、合法的安排,曹雪芹就是這樣,他為了讓二玉可以培養出知己式的愛情,便動用母權去打破禮教,可這卻又合乎禮教的精神!想想看,以合法的方式來超越不合法,讓不合法成了合法,這真是令人贊嘆的高明妙計。
正因為寶玉、黛玉的感情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養起來的,所謂的“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息同止”,隨著日積月累,兩人青梅竹馬的情感越來越深厚,而形成了“親密友愛”,這才是他們對彼此變得不可或缺的真正原因。在整部小說里,一共提到三次他們倆一起長大,除了最初的這一次以外,接下來的兩次,都是在寶玉對黛玉做出情感保證的時候所說,一次是第二十回中,寶玉對黛玉悄悄地說道:
這里所說的“兩個一桌吃,一床睡”,不就是“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息同止”嗎?到了第二十八回,寶玉又再一次說到彼此是“一桌子吃飯,一床上睡覺”,可見這種青梅竹馬“親密友愛”的感情是曹雪芹最肯定的一種形態。
也因此,寶玉對黛玉的愛,都是表現在日常生活的體貼上。例如第五十二回,大家在瀟湘館討論詩歌以后,已經散會了,寶玉也下了階磯,低著頭正欲邁步,又突然想到了什么,連忙回身問黛玉道:“如今的夜越發長了,你一夜咳嗽幾遍?醒幾次?”這種看起來瑣瑣碎碎的關心,正是體貼入微的展現,比起燭光晚餐、一百朵玫瑰花,都要溫暖真誠得多。
并且前面講過,對古人來說,家族倫理的重要性是遠遠超過個人的,寶玉和黛玉的愛情也是如此。試看寶玉對黛玉提出的情感保證里,第一件是:“咱們是姑舅姊妹,寶姐姐是兩姨姊妹,論親戚,他比你疏?!边@講的是血緣上的親疏關系。第二件是黛玉先來,寶釵后到,這講的則是相處時間的長短,而全部的兩個理由根本都和愛情無關,也都不是當事人所能夠主導或決定的!
再認真想一想:寶玉說的完全不是什么“我對你的愛很強烈,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人”之類,甚至他即使最愛黛玉,可黛玉的重要性還是得排在長輩之后!請看第二十八回里寶玉對黛玉又說:
這不是太清楚了嗎?雖然寶玉心心念念都在黛玉身上,但黛玉最多也只能當第四名,排在三個直屬長輩的后面。其中,老太太賈母是最重要、至高無上的第一位,接著是賈政、王夫人這一對父母,然后才輪到林黛玉,可見即使是情有獨鐘的情人也不能越等,必須讓位給至親孝道。
而且我們得注意一下,如果用今天愛情至上的眼光來看,黛玉對寶玉這樣的情感排序應該會覺得很不是滋味,但她聽了卻一點也沒有失落感,相反地,她得到了寶玉的保證后,心里便真正踏實起來了,不再那么患得患失??梢娺@兩人所抱持的,根本就不是現代所宣揚的愛情至上的價值觀,也難怪他們并不贊成才子佳人式的愛情。
那么,寶玉對黛玉的友愛之情是什么時候發生了變化,而變成愛情?從前面所看到的告白可以推測,應該差不多就是在這一段時間之內發生的。這一點在緊接的第二十九回便很清楚地給出了答案,并且曹雪芹還加碼告訴我們,寶玉對黛玉的友情為什么會變成愛情!第二十九回說:
由此可見,寶玉對黛玉的情感性質是隨著時間變化的,等到如今長大一點,才有能力發展出愛情,所以說,小孩子根本不懂愛情,以前寶玉、黛玉小時候的感情確實只是“親密友愛”;而更重要的是,愛情并不是自動發生的,必須要經過學習才能產生!請注意,寶玉是“看了那些邪書僻傳”才知道男女之間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那些“邪書僻傳”就是第二十三回寶玉剛搬進大觀園時,貼身小廝茗煙偷渡進來給他的愛情故事,其中還包括了《西廂記》!寶玉從這些書學到了什么叫做愛情,然后用來觀察比較,發現周圍親友圈里都沒有比得上黛玉的閨秀,于是才對黛玉另眼相看。到了這時,原來的“親密友愛”也才轉化為男女之愛。
而從友情產生的火花,就是最美妙的愛情形態,那便是所謂“知己式的愛情”。連第五十七回中,紫鵑盤算起黛玉的歸宿時,都自言自語地說道:“一動不如一靜。我們這里就算好人家,別的都容易,最難得的是從小兒一處長大,脾氣性情都彼此知道的了?!边@也清楚指出愛情應該要有對彼此充分的了解認識,甚至得比較取舍一下,找到自己最適合、也最喜歡的人,未來便更能長長久久。這再度證明了曹雪芹確實完全不贊同才子佳人的愛情模式,畢竟單靠感性直覺上“不知所起”的一見鐘情固然很浪漫,但是彼此的認知基礎太薄弱,根本不了解對方的性格、習氣,風險實在太大了。
最后,總結一下這一章所提到的幾個重點。首先,我們仔細厘清了“木石前盟”的意義,那和愛情完全無關,而是聚焦在人與人之間彼此關懷、付出的恩惠、恩德,以及感恩、報恩,講的都是優良的品性。并且曹雪芹告訴你,在日常生活中用時間培養出來的友情,累積出一種深厚的知己情感,再加以轉化、升華成為知己式的愛情,那才是最好的愛情形態,所以說,愛情其實是后天學習而來的一種經驗或能力,也因此和人格息息相關。因此一個人要有良好的品德,要認真學習如何體貼別人,遇到愛情以后才能結出美好的果實,成為人生中很珍貴、很幸福的體驗。
下一章要看寶玉其他的成長了,這個人啊,不想長大卻又一直在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