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什么是金玉良姻
緊接著上一章提到的薛寶釵,這一章要講的是:什么是金玉良姻?
我們都知道,寶玉的婚姻與戀愛涉及了兩位重要金釵,一個是林黛玉,一個是薛寶釵。對于這三個人的關系,小說家在第五回做了一點預告,當時寶玉神游太虛幻境,聽到了《紅樓夢組曲》第一首的歌詞,其中說:“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那“金玉良姻”是指寶釵的金項圈或說金鎖片,和寶玉的通靈玉構成了良好的姻緣,暗示小說最后的結局是寶玉、寶釵結為夫妻,因此二寶的婚姻關系就被稱為“金玉良姻”。而“木石前盟”指的是寶玉和黛玉前一輩子所締造的緣分,“木”是指絳珠仙草,“石”即是神瑛侍者,即那一塊玉石的化身,因為神瑛灌溉絳珠的恩惠,彼此形成了特殊的情緣,“還淚”便是特殊的表現。
由此可見,在寶玉的溫柔鄉里,寶釵、黛玉是最重要的兩個少女,偏偏她們兩個人幾乎完全不同,一個是以大局為重,而一個是偏重在自我的個人主義。如果一定只能選一個,大家通常都會選黛玉,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正如清朝評點家趙之謙(1829—1884)《章安雜說》所指出:“人人皆賈寶玉,故人人愛林黛玉。”確實如此,畢竟寶玉是小說的主角,而黛玉和寶玉從小一起長大,也培養出深厚的感情,所以很自然的,大家都會以寶玉為中心去看待林黛玉,因此認為黛玉是寶玉唯一的知己,和寶玉是彼此認定的唯一伴侶。
不過,曹雪芹告訴我們,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
釵黛合一
首先,我要提醒大家,寶玉其實對所有的少女都是喜愛的、欣賞的、懷念的,第五回當他在神游太虛幻境時,一邊聆聽演奏給他欣賞的《紅樓夢曲》,一邊看著歌詞的原稿,那總論般的《紅樓夢引子》便清楚地說:
整個組曲所歌詠的,是正冊中的十二位金釵,而對這些包括寶釵在內的金釵們,寶玉或者曹雪芹的心態其實是“懷金悼玉”——“懷”是懷念、懷想、緬懷的意思,而“懷金”的“金”應該主要是指寶釵,至于“懷金悼玉”的“悼玉”,則是哀悼黛玉無疑了。但其實擴大來看,所謂的“懷金悼玉”更可以說是懷念、哀悼那些簿冊里所有的少女,她們都是所謂“金玉”般的人,當然也包括寶釵在內。
再說,固然以專情的角度而言,寶玉只能選一個來情有獨鐘,于是林黛玉雀屏中選,但對曹雪芹而言,“釵黛合一”才是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典范,這一點在小說里不斷地重復加以提醒。先看第五回,寶玉神游太虛幻境時瀏覽了少女們的人物判詞,其中,金陵十二釵正冊紀錄了最重要的十二個女子,在編排的形式上基本都是一個人一本冊子,唯一例外的是第一本:
也有四句言詞,道是:
所謂的“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就是暗示林黛玉,也即判詞中的“玉帶林中掛”,“玉帶林”三個字倒過來念,便是諧音林黛玉,而“堪憐詠絮才”乃借由寫出“未若柳絮因風起”這句詩的才女謝道韞,來贊美黛玉的詩歌才能。至于“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則是代表薛寶釵,“雪”是諧音薛寶釵的“薛”,而“金簪”等于是寶釵的別名,這也呼應了判詞中的“金簪雪里埋”,再說,寶釵的賢德就好比古代樂羊子的妻子(見《后漢書·列女傳》),故稱“可嘆停機德”。這兩個人放在同一本冊子上,不正是“釵黛合一”嗎?一才、一德,既各有偏重又相輔相成。并且她們倆不只是合一,還不相上下,在冊子里有時寶釵領先,有時則是黛玉在前面,根本不分軒輊。
更明顯的是太虛幻境里的女神兼美。因為寶玉根本看不懂這些判詞中所隱藏的天機,于是警幻仙姑使出了最后的殺手锏,將她的妹妹許配給寶玉,希望他能夠因此而覺悟,不要再沉迷于溫柔鄉之中。而警幻的妹妹乳名叫做兼美,她的相貌是“鮮艷嫵媚,有似乎寶釵,風流裊娜,則又如黛玉”,兩種不同的美麗居然合為一體,這簡直是仙境才可能存在的神話!落實到了人間,確實不太可能發生,但曹雪芹還是采用了一種很特別的方式來表達這樣的理想,體現于怡紅院的庭院設計上。
請看第十七回大觀園剛剛落成,大家長賈政領著寶玉一行人入園游覽,到處題字,最后走到了怡紅院,那是將來寶玉要居住的地方,等于是為他量身打造。其中便描寫道:
后來,當大家要為這個地方命名時,寶玉建議道:
其中,“兩全其妙”不就是“兼美”嗎?而兼美是兼具了寶釵、黛玉之美,這里兩全其妙的“蕉棠兩植”也恰恰正是釵黛合一!因為綠色的芭蕉常常被比喻為“綠玉”,那就相當于“黛玉”的意思,黛玉的“黛”字本身即是指深綠色、青黑色,古時婦女可以用來畫眉,因此第三回寶玉和黛玉首度相見時,即引用《古今人物通考》說:“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為黛玉取了“顰顰”的妙字,所以說芭蕉代表了黛玉,展現的也是一種風流裊娜的姿態。而紅色的海棠花有著鮮艷嫵媚之美,也正對應了寶釵。
由此可見,怡紅院里“蕉棠兩植”的“兩全其妙”,就是太虛幻境中“釵黛合一”的“兼美”,果然怡紅院豈不也等于寶玉的仙境嗎?寶玉住在怡紅院里,簡直成了名符其實的絳洞花主,難怪他會感到心滿意足。這么說來,寶玉或者曹雪芹心目中的理想,確實是釵黛合一,她們兩人可以分庭抗禮,更應該互補合一,那就會構成最完美的女性典范,包括“兼美”“蕉棠兩植”還有兩人并寫的判詞等等,都是釵黛合一的證明。
而《紅樓夢》的創作宗旨便是要“懷金悼玉”,表達曹雪芹對那些“閨閣中本自歷歷有人”的女性的敬佩與哀悼,根本不是要發泄對什么社會制度的怨恨。想想看,抱著仇恨心理的作家,既然一味堅持強烈的好惡批判,即已經失去了對宏大而復雜的世界的寬廣體認,又哪里能寫出深沉豐富的好作品?
金玉良姻:天作之合的神諭
厘清了這一點以后,現在可以進一步來看,到底什么是“金玉良姻”了。一般讀者都以為,“金玉良姻”是門當戶對的包辦婚姻,寶玉是被迫迎娶自己并不愛的薛寶釵,造成了林黛玉含恨而死的悲劇,因此令人厭惡。甚至有很多人采取了陰謀論,揣測王夫人、薛姨媽乃至襲人為了促進這段“金玉良姻”,都暗中陷害林黛玉,于是“金玉良姻”簡直成了罪惡的代名詞。
不過,這樣的想法實在太簡單了,而且根本違反了事實。那事實是怎樣的呢?講起來真是說來話長,我先提醒大家注意幾個重點。第一,所謂的“金玉良姻”,并不是人為的陰謀,而是由和尚所傳達的上天神諭!
試看通靈玉上面所刻的字,和金項圈上的句子是一模一樣,而我們都知道,通靈玉的字是寶玉從前世所帶來的,想當初,那塊玉石要幻形入世的時候,就是和尚給鐫刻上去,第一回說道:那僧把縮小的玉石托于掌上,笑道:“形體倒也是個寶物了!還只沒有實在的好處,須得再鐫上數字,使人一見便知是奇物方妙。”這便是通靈寶玉上面的字跡的來歷。而寶釵的金鎖片,上面鏨的字也是和尚所吩咐的,第八回集中說明了這個情況,當時寶玉來探望薛姨媽,又問候起寶釵,原來寶釵又犯了宿疾,于是這幾天都沒有出門,待在家靜養,寶玉便往里間去看視寶釵。也正因為當時現場只有兩個人,所以寶釵才提到要仔細賞鑒一下那塊通靈玉。
對于這段情節,很多人以為是透露出寶釵渴望金玉良姻的心思,但這恐怕太過捕風捉影,未免穿鑿附會了。想想看,黛玉才剛剛來到賈府的第一天,就向襲人問起那塊玉,而且她應該第二天便看過了,這其實也不算什么,畢竟人都有好奇心,寶玉那塊含在嘴里一起出生的美玉簡直就是傳奇,所以只要有機會,誰不會想看一下?因此當第十九回寶玉偷偷出門,去襲人家看望她的時候,襲人也小心翼翼地摘下那塊玉,給她的家人們見識一下。
由此可見,寶釵來到賈府這么久了,直到現在才順道看一眼,顯然她其實并不在意金玉之說,對那塊通靈寶玉也沒有很大的興趣。再看第二十八回更說得很清楚:
可見情況剛好相反,寶釵居然覺得“金玉良姻”很沒意思,甚至一直疏遠著寶玉,還慶幸寶玉一心都在黛玉身上。所以說,很多人把寶釵一家人當作陰謀者,那實在是太冤枉好人了,再想想看,以薛家的家勢地位,聯姻的對象一定都是門當戶對的王孫公子,又何必非要賈寶玉不可?就算是對寶玉情有獨鐘,由家長直接提親不就好了嗎?既然當時名門世家的婚姻必須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何必浪費那些沒用的心機或小手段?你是不是以為,薛家的人都又壞又笨,不懂得選最有效的方法?可見一個人有了成見以后,就會處處杯弓蛇影,無論看到什么都會加以懷疑,于是便穿鑿附會了。
現在回來看“金玉良姻”是怎么回事。當寶釵把通靈寶玉托于掌上,即看到上面由癩僧所鐫的篆文,正面寫的是“通靈寶玉”四個字,還有兩句話,寫道:“莫失莫忘 仙壽恒昌。”寶釵念了兩遍,沒想到她的貼身丫鬟鶯兒聽到了,因此不去倒茶,也在這里發呆,被寶釵催促了一下,鶯兒卻笑嘻嘻地說:“我聽這兩句話,倒像和姑娘的項圈上的兩句話是一對兒。”其實鶯兒并不識字,但卻聽得懂,所以一聽就注意到和寶釵金項圈上面的字是成對的。
寶玉對這一點也感到很驚喜,所以纏著寶釵一定要過目見識一下。本來寶釵并不想談這件事,這時也只好退讓,于是說道:
讀過這一段的描寫,我們可以發現到,連寶玉都很高興地說金、玉上面的字確實是一對,可見那真是非常客觀的事實。更值得注意的是,一切都是由和尚這位神通者所決定,成對的文字即是和尚給予的,他就像月下老人一樣,目的是促成寶釵、寶玉的金玉良姻。尤其金項圈、通靈玉上面的文字居然這么巧合,成雙成對,這豈不至是“天作之合”的意思嗎?所以說是來自天上的神諭。這當然也是曹雪芹特別安排的,他要讓寶玉、寶釵是天生一對。
那么,既然寶釵并不喜歡佩戴這些麻煩的首飾,如第七回薛姨媽所說的:“寶丫頭古怪著呢,他從來不愛這些花兒粉兒的。”她和薛姨媽又為什么要乖乖聽從和尚的囑咐?關于這個疑問,只要仔細推敲一番便會發現,那其實非常合情合理。想想看,寶釵從小便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宿疾,只要發病就會喘嗽,家里不知花了多少錢、請了多少大夫,卻都一直治不好,最后還是這位和尚給了一帖海上方,叫做“冷香丸”,才算克服了這個病癥。這么一來,和尚簡直像神仙一樣了吧?而神仙交代的事情,人們當然會心服口服啊。
更何況,這位神仙和尚交代的事情也是很吉利的,誰不希望長命百歲、人生平安順利?薛姨媽作為母親,當然會樂于接受,而平常不喜歡戴首飾的寶釵也只得奉命掛在頸上了。
寶釵:真正的同道
至于大家應該注意的第二重點,便是:其實寶玉對寶釵也很欣賞,或者不如說,其實寶玉對所有的女孩子都十分崇敬,何況是出類拔萃的薛寶釵!果然,寶玉有一次拜托鶯兒幫他打絡子,一邊看著鶯兒巧手編織出精美的作品,一邊居然羨慕起將來可以擁有寶釵和鶯兒這一對主仆的幸運兒,第三十五回說:
由此可見,寶玉根本沒有討厭寶釵,相反地,他覺得能娶到寶釵的人是很有福氣的呢。
所以說,在《紅樓夢曲》中《終身誤》這一首所言:“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那只是表示寶玉心有所屬、情有獨鐘,卻并沒有說寶釵不好。請大家仔細推敲這闋曲子完整的歌詞,就會發現寶玉根本并沒有否定寶釵,甚至應該說他對寶釵是很欣賞的,所謂“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其中的“美中不足”即證明了這一點。“美中不足”這個成語清楚地表明,金玉良姻是“美”的,它不足的地方在于結婚的對象不是黛玉,所以在主觀上感到遺憾,但從客觀上來說,寶釵仍然是美好的佳人,甚至更好,所以曲文中又說她是“山中高士晶瑩雪”。
只可惜感情本身并不太講道理,寶玉偏偏愛的就是黛玉,誰叫黛玉是先來的那一個?兩人從小一起生活、一起長大,這樣的青梅竹馬無法取代,根本不是誰好誰壞的問題。清朝評點家二知道人(1762—1835,原名蔡家琬,合肥人)便意識到這一點,其《紅樓夢說夢》云:
換句話說,寶玉對黛玉的一往情深是主觀的偏好,更是在日常生活中長期累積而成,具有很特殊的個人屬性,如果要客觀評價金釵,并不能以寶玉的角度做為標準。因此我要特別提醒大家,我們常常犯一種推論上的謬誤,容易把喜歡的人等于最好的人,把不喜歡的人當作不好的人,但其實并非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喜歡一個人,只是因為投緣而彼此合得來,或者是出于無法解釋的原因,甚至只是因為私心或私情,因利益而結盟,并不代表客觀的判斷,否則又怎么會有“物以類聚”“臭味相投”,甚至“一丘之貉”“沆瀣一氣”之類的成語呢?
曹雪芹便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在小說里做了很多的設計,以突顯出寶釵和黛玉是平分秋色、各有千秋的好女孩,最有趣的是上文講過,寶玉和寶釵長得一副夫妻臉,所以兩人是明顯的重像。但其實不只是外表的雷同,寶玉和寶釵在價值觀上也是最一致的。我這么說,一定會讓人覺得很奇怪,和寶玉心靈最接近的人,難道不是林黛玉嗎?而我并沒有講錯,曹雪芹確實是這么寫的,他要告訴我們,人世間的道理都不是那么簡單,我們必須學習讓心胸更開闊,才能更了解世界的奧妙。現在就來看小說里的證據。
想想看,寶玉最叛逆的表現,便是他對讀書人和朝廷官員的批評,如第十九回襲人勸解寶玉時說道:“凡讀書上進的人,你就起個名字叫作‘祿蠹’。”所謂“祿蠹”就是指領薪水的蛀蟲!亦即第三十六回所謂的“國賊祿鬼”。當時寶玉挨打之后專心休養,生活也更加放縱任性了:
整段話乍看起來,是要對比出寶玉和寶釵的價值觀沖突,表現了寶玉對寶釵的否定,同時也是寶玉對黛玉的肯定,這屬于大家都很容易以為的“二玉”志同道合的知己關系。然而,只要再仔細讀過整部小說以后,那便會發現,黛玉只是“不曾勸他去立身揚名”,但卻并沒有跟著他一起否定讀書上進的人,這兩個層次根本不同:一種是消極地不加以附和,一種卻是積極地給予肯定與支持,二者不能混為一談。事實上,寶玉最驚世駭俗的“祿蠹”和“國賊祿鬼”之說,黛玉根本從來都沒有附和過、贊同過,而真正表示出同樣立場的人,其實是薛寶釵!
那么證據在哪里呢?就在第四十二回。當時寶釵私底下對黛玉曉以大義,款款告誡她說,女孩子不應該去看《西廂記》一類的雜書,而是要以針黹紡織作為本分。這對于現代人來說,當然是太傳統、太保守,簡直扼殺了女性的才能,不過我們必須要寬容和體諒每個人都有自身的時空背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那其實是再正確不過的金玉良言,而寶釵那一份無私的開導也被曹雪芹稱贊是“蘭言”,即像蘭花般的美好言論,所以這一回的回目定為“蘅蕪君蘭言解疑癖”,證明那完全不是所謂的收買人心。然后,寶釵接著說:
請特別注意,寶釵居然說“男人們讀書明理,輔國治民,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聽見有這樣的人”,意思是:如今沒有一個男人是讀書明理、輔國治民的,這豈不等于否定所有的讀書人、所有的朝廷官員嗎?和寶玉所批評的“祿蠹”和“國賊祿鬼”豈不是一模一樣?都透露出骨子里極端的叛逆呀。從這一點來看,寶釵才是寶玉真正的同盟,他們是站在同一陣線的盟友!
我知道,這些客觀的證據實在帶來很大的挑戰,徹底顛覆了一般的常識,難怪很多人根本沒有注意到寶釵所說的這一段話,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完全沒放在心上,因為當一個人的成見太深時,便會自動忽略真相,這就是人性的盲點。而曹雪芹正是希望我們要努力突破盲點,這樣才能成長,發現世界的豐富和奧妙!
最后,總結一下這一節所講到的重點:
第一,寶玉的心態以及曹雪芹的寫作宗旨,是“懷金悼玉”,懷念、哀悼那些優秀卓越的少女們,那當然也包括寶釵在內。
第二,甚至應該說“釵黛合一”才是他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典范,包括太虛幻境十二金釵正冊中兩人合寫的判詞,以及兼具了寶釵、黛玉之美的女神“兼美”,還有怡紅院里“兩全其妙”的“蕉棠兩植”,都呈現出這一點。
第三。關于寶玉和寶釵的“金玉良姻”,根本是由和尚的神通所決定的“天作之合”,不但文字是一對的,連當事人在所謂“叛逆”的價值觀上也是最相通的!所以說,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
下一章要轉到林黛玉了,首先來談談她和寶玉的“木石前盟”究竟是怎么回事,那是才子佳人式的愛情嗎?如果不是,又是怎樣的愛情?我一樣會提供給大家很不同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