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朝宗藩關系與中朝疆界歷史研究
- 刁書仁 王崇時
- 11字
- 2023-04-07 18:38:12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一)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包括港澳臺地區)關于本課題的相關研究,嚴格地說始于20世紀初,其發展歷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初至50年代;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20世紀80年代至今。
1.20 世紀初至50年代
20世紀初至40年代,國內關于兩國關系的相關研究成果不多。論述宋遼金元與高麗關系的論文,有張家駒《兩宋與高麗之關系》、[1]李詠林《十三世紀前的蒙鮮關系》。[2]論述明朝與李氏朝鮮關系的論文,有孫繩祖《明與朝鮮國交之檢討》、[3]王崇武《讀明史朝鮮傳》[4]《明成祖朝鮮選妃考》、[5]李光濤《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6]論述清朝與李氏朝鮮關系的論文,有王崇武《朝鮮三田渡清帝功德碑文考》。[7]
國內關于中朝疆界的研究,只是在東北地方史及清朝開國史的著作中有所涉及。如金毓黻《東北通史》上編,在論及高句麗民族歸屬時,指出:“高句麗一族本出夫余,為吾中華民族之一部,且其立國于今東北疆最久,與后來之王氏高麗、李氏朝鮮雜有別種來源者不同?!?span id="3pz2ixv" class="math-super">[8]由商鴻逵整理,孟森著《滿洲開國史》一書,在考察清先世猛哥帖木兒事跡時,對其與高麗、朝鮮的關系有所論述,涉及元末明初的中朝兩國關系與疆界問題。[9]
20世紀50年代,與日本侵略中國的抗戰形勢有關,明抗倭援朝成為當時研究的一個亮點。如李樹桐《明代中日朝鮮戰爭》、[10]李光濤《朝鮮“壬辰倭禍”中之平壤戰役與南海戰役——兼論〈中國戲曲小說中的豐臣秀吉〉》。[11]這一時期,文獻資料的整理,有《滿清入關前與高麗交涉史料》[12]《朝鮮國王來書》等。[13]
2.20 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十分重視發展與各國的友好交往,尤其重視與朝鮮的友好交往,構成新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上為了配合抗美援朝形勢的需要,中朝兩國友好交往成為史學界重要的研究內容。研究的領域涉及兩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主要論著有周一良《中朝人民的友誼關系與文化交流》、[14]張政烺等著《五千年來的中朝友好關系》[15],這是我國最早出版的兩部中朝關系史著作。此外,還有陳述《中朝關系一百年》、[16]王天心《唇齒相依的朝鮮與中國》、[17]董作賓等《中韓文化論集》、[18]張秀民《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等。[19]
通論兩國關系的論文,有周一良《中國與朝鮮的歷史關系》[20]及《中朝人民之友誼關系與文化交流》、[21]宋晞《從文化上論中韓關系》、[22]林辰《中朝文學的傳統友誼》、[23]常元敬《再論古代中朝關系》、[24]王大任《中韓關系與東北》。[25]這一時期討論中朝科技文化交流的論文,有張秀民《中朝兩國對于活字印刷術的貢獻》[26]及《朝鮮的古印刷(高麗王朝時期)》、[27]李儼《從中國算學史上看中朝文化交流》、[28]劉廣洲《中朝醫藥史上的友好關系》、[29]江靜波《朝鮮醫學和我國醫學的關系》、[30]馮漢鏞《中朝兩國醫學交流的概述》。[31]
從斷代史的角度探討兩國關系的成果較多。宋以前的論文,主要有張政烺《上古時代的中朝友好關系》、[32]余遜《漢唐時代的中朝友好關系》、[33]嚴耕望《新羅留唐學生與僧徒》、[34]宿白《五代宋遼金元時代的中朝友好關系》、[35]張家駒《十一、二世紀中朝人民的友誼和文化物質的交流》。[36]為配合抗美援朝的需要,明朝與李朝關系的研究成果較多,有丁則良《三百五十八年前的援朝抗日戰爭》、[37]商鴻逵《明代的中朝友好關系》、[38]盧南喬《十六世紀中朝聯合抗日的新認識》、[39]柳樹人《“壬辰倭亂”和中朝人民的抗戰》、[40]勃昊岡《明代的抗日援朝斗爭》。[41]探討清朝與李朝關系的論文,主要有金毓黻《清代的中朝友好關系》。[42]
20世紀70年代以前,由于我國學界對朝鮮半島上的古代封國及古代民族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多受蘇聯《世界通史》和日本《東洋史大系》的影響,將居住在朝鮮半島北部的古族、古國納入到朝鮮史體系之中。這種狀況,集中體現在有關歷史教科書和一些通史或專史類的著作中。如1956年,由徐德源編寫、遼寧大學教材科發行的《世界中世紀史》,作為大學歷史系教材,將箕氏朝鮮、衛氏朝鮮、高句麗作為朝鮮歷史上的王朝。[43]60年代,教育部門推出統編教材,周一良主編的《世界通史》中世紀部分,將箕子朝鮮、衛氏朝鮮和高句麗都作為朝鮮古代國家。[44]這種情況,至70年代以后,開始發生變化。1978年,教育部組織14所院校合編的《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在論及高句麗時,指出其是在中國興起的一個跨國界的古代民族。[45]特別是,1997年人民出版社將各院校統編教材作為《世界通史》教材(6卷本)出版,將箕子朝鮮、衛氏朝鮮、高句麗作為中國北方封國和少數民族政權來處理。[46]而在我國通史和斷代史專著中,也有論著將高句麗政權納入到相關王朝的對外關系史中加以敘述。[47]在論及高句麗與隋唐的戰爭,竟將隋唐定為“侵略”一方。[48]甚至將高句麗的歷史紀事排入外國史編年之中,[49]反映出對高句麗歷史定位的含糊與混亂。
“文革”10年,學術研究陷于停頓,研究成果寥若晨星。
相反,這一時期(60年代)港臺地區的研究成果斐然。通論兩國關系的論著,有勞干《中韓關系略論》、[50]李光濤《中韓民族與文化》、[51]《記朝鮮實錄中之中韓民族》[52]等。70年代,港臺的研究仍然繼續深入。探討宋遼金元與高麗關系的論著,有王儀《蒙古元與王氏高麗及日本的關系》、[53]李符桐《遼與高麗之關系》。[54]探討明朝與李氏朝鮮關系的,有李光濤《宋應昌援韓與平壤大捷》。[55]探討清入關前與李氏朝鮮關系的,有劉家駒《天聰元年阿敏等伐朝鮮之役與金國朝鮮兄弟之盟》[56]《金國、朝鮮之建交與開市》。[57]探討清入關后與李氏朝鮮關系的,有李光濤《多爾袞征女朝鮮史事》、[58]莊吉發《滿鮮通市考》、[59]張存武《清韓宗藩貿易(1637—1894)》[60]《清韓關系(1636—1644)》(上、下)[61]《清代中國對朝鮮文化之影響》。[62]由上述研究成果可見,港臺的研究多集中在明清史方面,尤其是清代,其中以張存武、劉家駒的研究成果為代表。
3.20 世紀80年代以來
“文革”結束后,學術界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方針指導下,中朝關系研究的成果層出不窮。特別是中韓建交有利地促進了兩國關系的研究。這一時期因研究成果多,為敘述方便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8年至2000年;第二階段為2001年至今。
第一階段:
1978年至1990年的主要成果,有樸真奭《中朝友誼三千年》、[63]楊昭全《中朝關系史論文集》、[64]楊通方《源遠流長的中朝文化交流》[65]、樸真奭《中朝經濟文化交流史研究》。[66]資料整理方面,有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67]王其榘編《明實錄鄰國朝鮮篇資料》《清實錄鄰國朝鮮篇資料》。[68]
1991年至2000年主要成果,通論兩國關系的論著,有楊通方《中韓古代關系史論》、[69]陳尚勝《中韓交流三千年》[70]《中韓關系史論》、[71]蔣菲菲和王小甫等《中韓關系史》(古代卷)、[72]劉永智《中朝關系史研究》、[73]楊昭全等《中朝關系簡史》[74]《中朝邊界史》、[75]樸文一等《中國古代文化對朝鮮和日本的影響》、[76]刁書仁主編《中朝關系史研究論文集》。[77]研究各個時期的主要論著,有樸真奭《好太王碑與古代朝日關系研究》、[78]張博泉《箕子與朝鮮論集》、[79]李宗勛《唐、新羅、日本政治制度比較研究》、[80]董萬侖《清肇祖傳》、[81]姜龍范和劉子敏《明代中朝關系史》、[82]陳尚勝等《朝鮮王朝(1392—1910)對華觀的演變——<朝天錄>和<燕行錄>初探》。[83]文獻資料整理方面的著作,有刁書仁主編《廿六史中朝關系史料選編》[84]和《中朝相鄰地區朝鮮地理志資料選編》。[85]
通論兩國關系的論文,主要有赫治清《歷史悠久的中韓交往》。[86]探討隋唐以前兩國關系的論文,有張碧波《朝鮮箕氏考》、[87]楊軍《箕子與古朝鮮》、[88]顧銘學《先秦時期中朝關系問題初探》、[89]劉子敏《戰國時期燕朝關系新探》、[90]顧銘學《戰國時期燕朝關系的再探討》、[91]李鍵才《公元前3—公元前2世紀古朝鮮西部邊界的探討》、[92]楊通方《周漢時期中國與古朝鮮的關系》、[93]韓昇《“魏伐百濟”與南北朝時期東亞國際關系》、[94]韓國磐《南北朝隋唐與百濟新羅的往來》。[95]探討隋唐時期兩國關系的,有楊通方《漢唐時期中國與百濟的關系》、[96]李大龍《唐王朝與新羅互使述論》、[97]陳尚勝《唐朝的對外開放政策與唐羅關系》[98]《入唐新羅人與唐羅文化交流》。[99]探討宋遼金元時期與高麗政治關系的,有樸真奭《論東夏國的滅亡與高麗的關系》、[100]景愛《遼代女真人與高麗的關系》、[101]蔣秀松《女真與高麗間的“曷懶甸之戰”》、[102]王崇時《元與高麗統治集團的聯姻》、[103]楊通方《五代至蒙元時期中國與高麗的關系》。[104]研究明朝與李氏朝鮮關系的,主要有孫衛國《略論明初與高麗末之中韓關系》[105]《“土木之變”與倪謙使朝》、[106]刁書仁《明成化年間明與朝鮮兩次征討建州女真》。[107]研究清朝與李氏朝鮮關系的,主要有徐凱《滿洲八旗中高麗士大夫家族》、[108]王崇實《會寧、慶源開市——談清代吉林與朝鮮的邊境貿易》、[109]郭慶濤《試論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清朝與朝鮮的會源邊市貿易》。[110]
研究這一時期兩國思想文化的,有劉春蘭《試論明清之際朝鮮社會的慕華崇明思想對明移民的影響》、[111]步近智《略論中國明清之際實學高潮與朝鮮李朝后期實學興盛時的共同特征——中韓實學比較研究之一》、[112]李甦平《中韓陽明學比較》、[113]葛振家《論明代中國人的朝鮮觀》。[114]
20世紀80年代以來,港臺的研究主要有:林天蔚等《古代中韓日關系研究》、[115]朱云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116]高明士《從天下秩序看古代的中韓關系》、[117]王儀《趙宋與王氏高麗及日本的關系》、[118]葉泉宏《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1368—1488)》、[119]徐泓《明太宗實錄中韓關系資料校注》、[120]張存武《明季中韓對鴨綠江下游島嶼歸屬權之交涉》、[121]李光濤《記明季朝鮮之“丁卯虜禍”與“丙子虜禍”》、[122]劉家駒《清朝初期的中韓關系》、[123]李光濤《記朝鮮實錄中之大報壇》、[124]張存武《清代中韓關系論文集》。[125]90年代的研究成果,有黃枝連《東亞的禮義世界:中國封建王朝與朝鮮半島關系形態論》[126]《朝鮮的儒化情境構造:朝鮮王朝與滿清王朝的關系形態論》。[127]
第二階段:
進入21世紀,國內的研究持續深入發展。通論兩國關系的論著,有付百臣《中朝歷代朝貢制度研究》,為我國首部闡述中朝朝貢制度的學術著作,[128]以及楊軍等著《中國與朝鮮半島關系史論》、[129]韓昇《東亞世界形成史論》、[130]魏志江《中韓關系史研究》等。[131]探討隋唐以前兩國關系的論著,有王小甫《盛唐時代與東北亞政局》、[132]拜根興《七世紀中葉唐與新羅關系研究》、[133]黨銀平《唐與新羅文化關系研究》、[134]姜清波《入唐三韓人研究》、[135]程妮娜等《漢唐東北亞封貢體制》、[136]馮立君《百濟集史》等。[137]探討遼宋金元與高麗關系的論著,有喜蕾《元代高麗貢女制度研究》、[138]王民信《王民信高麗史研究論文集》。[139]探討明清時期與李朝關系的論著,有刁書仁《明清中朝日關系史研究》、[140]白新良主編《中朝關系史(明清時期)》、[141]李花子《清朝與朝鮮關系史研究——以越境交涉為中心》[142]《明清時期中朝邊界史研究》[143]《清代中朝邊界史探研——結合實地踏查的研究》、[144]王臻《朝鮮前期與明建州女真關系研究》、[145]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關系嬗變研究》、[146]孫衛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1637—1800)》、[147]劉為《清代中朝使者往來研究》、[148]劉寶全《壬辰倭亂時期朝明關系史研究》、[149]李善洪《朝鮮對明清外交文書研究》、[150]葛兆光《想象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151]鄭紅英《朝鮮初期與明朝政治關系演變研究》、[152]吳政緯《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153]刁書仁《中朝疆界與民族——以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末為中心》。[154]在資料整理方面也有新的進展,張存武、葉泉宏的《清入關前與朝鮮往來國書匯編(1619—1643)》、[155]劉菁華等《明實錄朝鮮資料輯錄》、[156]鄭毅和趙興元《〈同文匯考〉中朝史料》(四冊),[157]都是研究兩國關系的重要資料。
研究隋唐以前的主要論文,有張博泉《箕子與朝鮮研究的問題》、[158]白云翔《漢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系的考古學觀察》、[159]劉子敏《關于古“辰國”與“三韓”的探討》、[160]韓昇《魏晉動亂與朝鮮的中國移民》。[161]探討遼宋金元與高麗關系的論文,有趙永春《遼代女真與高麗朝貢關系考論》、[162]魏志江《論金末蒙古、東夏與高麗的關系》、[163]孟古托力《蒙元與高麗關系述論》、[164]桂棲鵬《元英宗謫高麗忠宣王于吐蕃原因探析》、[165]程妮娜《元代朝鮮半島征東行省研究》。[166]研究明清與李氏朝鮮關系的論文,有葛兆光《鄰居家里的陌生人——清中葉朝鮮使者眼中北京的西洋傳教士》[167]《從“朝天”到“燕行”——17世紀中葉后東亞文化共同體的解體》、[168]孫衛國《清對朝鮮宗藩政策的演變及其效果》[169]《試論事大主義與朝鮮王朝對明關系》[170]《試論朝鮮王朝尊明貶清的理論基礎》[171]《朝鮮王朝所編之中國史書》,[172]《明清時期歷代帝王廟的演變與朝鮮使臣之認識》[173]《清官修<明史>對萬歷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174]楊雨蕾《明清朝鮮文人的江南意象》[175]《朝鮮燕行使臣與西方傳教士交往考述》、[176]刁書仁《洪武時期高麗、李朝與明朝的關系探析》[177]《論明前期斡朵里女真與明、朝鮮的關系》[178]《朝鮮使臣所見的建州社會——兼論后金建國前與朝鮮的關系》[179]《論薩爾滸之戰前后后金與朝鮮的關系》[180]《論后金建立前與朝鮮的關系》[181]《論清朝與朝鮮宗藩關系的形成與確立》[182]《天啟時期明朝與朝鮮的關系——以朝鮮國王李倧“封典”為中心》[183]《康熙年間穆克登查邊定界考辨》、[184]魏志江《論清兵入關后大清與朝鮮的關系——兼與韓國全海宗教授商榷》、[185]高艷林《明代中朝使臣往來研究》、[186]劉為《試論攝政王多爾袞的朝鮮政策》等。[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