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研究對象及其學術價值

本書以先秦時期至19世紀末的前近代中朝兩國宗藩關系與中朝疆界歷史變遷作為研究對象,將中朝疆界的歷史變遷置于古代中朝宗藩關系的視域下進行研究。全書分為上下編:上編為古代中朝宗藩關系研究,分為五章,即秦漢至隋唐時期的中朝交往、宗藩關系的確立和初步發展;五代、遼、宋、金時期中國與高麗的宗藩關系;蒙元時期與高麗王朝的關系;明朝與李氏朝鮮的宗藩關系;清朝與李朝宗藩關系的曲折發展。下編為古代中朝疆界研究,分為五章,即先秦至唐代的中朝疆界;遼、宋、金時期的中朝疆界;蒙元時期的中朝疆界;明朝與李氏朝鮮近世疆界的基本確立;清朝與李朝的疆界問題。

在研究方法上,本書力求擺脫當代民族國家理念的限制,回歸歷史本原,來考察古代東亞區域內,以中國(中原王朝)為中心的宗藩關系體系下,中國與朝鮮的關系以及兩國疆界的歷史變遷。在深入挖掘與梳理兩國原始文獻(包括第三國,如日本、越南等國資料)基礎上,探討兩國歷史疆界的演進過程,從而真實、全面、客觀揭示前近代中朝兩國關系的歷史全貌。為達到上述研究的目的,本研究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遵循求實求真的史學研究原則,以翔實的歷史資料為依據,并對所占有的資料進行科學的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從而客觀地、準確地闡述古代中朝宗藩關系及兩國疆界的歷史變遷。

本書將古代中朝兩國宗藩關系與中朝疆界歷史變遷結合起來,將中朝疆界的歷史變遷置于中朝宗藩關系的視域下進行研究。事實上,研究中朝疆界變遷離不開前近代以中國為中心的宗藩關系的敘述框架,換言之,古代中國對朝鮮宗藩關系的強弱決定著中國疆界歷史變遷的基本走向,而中國疆界的變化也揭示出古代中國對朝鮮宗藩關系的內涵。

本書上起先秦,下迄清代,對近三千年中朝宗藩關系的演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進而認為,中朝宗藩關系的發展從無到有,兩國結成這種宗藩關系多是非強制的,一定意義上是自愿的,且朝鮮多為主動方,即朝鮮方面主動“稱臣納貢”“遣使朝貢”,中朝實行比較完善的“冊封朝貢”體制,在朝貢體系基礎上,發展“朝貢貿易”。中朝歷史上的沖突都為期不長,不是兩國關系史主流,和平友好的交往才是歷史的主流。

本書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客觀地闡述了古代中朝疆界的歷史變遷,這對準確闡釋中朝歷史疆界,恢復歷史本來面貌,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眾所周知,該課題長期以來被視為敏感領域。20世紀50至70年代,由于政治和維護國家交往等諸多原因,多強調中朝友好一面,未能真實、全面、客觀地反映雙方關系的歷史全貌。特別是當時出版的一些大學、中學教材和史學著作都將居住在朝鮮半島北部的箕氏朝鮮、衛氏朝鮮和漢四郡、高句麗的版圖疆域納入朝鮮古史體系中,忽視其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歷史事實。本書正本清源,認為箕氏朝鮮、衛氏朝鮮為周朝、漢朝在朝鮮半島東北部冊封的侯國,其疆域的南界當在今朝鮮大同江之南,大體在今黃海道中南部一線;漢四郡為漢武帝在朝鮮半島直接設置的郡縣,其樂浪、帶方郡之南界與朝鮮半島南部尚未統一的百濟、新羅接壤;高句麗為東北邊疆區域內的地方政權,即便427年,高句麗遷都平壤,其政權性質也并沒有改變,所以其疆域與新羅、百濟相接,隨之高句麗與新羅、百濟戰和,雙方疆界有所盈縮。這種認識對恢復歷史原貌,準確闡釋中朝歷史疆界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與此同時,本書對唐朝與統一新羅的疆界、明朝與朝鮮近世疆界的基本確立、清康熙年間穆克登的兩次查邊定界及其所失去的疆土諸問題都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

總之,本書不僅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而且兼具重要的現實參考,代表中國學界的一種聲音,展現了新的研究水平(評審專家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姚县| 鹿邑县| 望奎县| 光山县| 韩城市| 阜新市| 青阳县| 阳朔县| 东源县| 洪雅县| 闸北区| 嘉兴市| 休宁县| 额济纳旗| 新安县| 罗定市| 综艺| 哈巴河县| 海林市| 原平市| 腾冲县| 大足县| 深水埗区| 抚远县| 中西区| 泗洪县| 临沧市| 平度市| 湖口县| 确山县| 札达县| 长乐市| 防城港市| 兴城市| 祁东县| 颍上县| 湘潭县| 长春市| 察隅县| 丽江市| 康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