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古今有何不同
- 王驥撰
- 936字
- 2023-04-12 17:47:24
第四十四章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今本79章)
【帛書復原本】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右契而不以責于人〔一〕。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二〕。夫天道無親〔三〕,恒與善人。
【今本】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對比說明】
復原本與今本有6處不同,需要說明的是:
1.“是以圣人執右契”的“人執”二字,帛書甲本沒有,懷疑奪失,用帛書乙本補足。
2.“是以圣人執右契”的“右契”,帛書甲本為“右介(契)”,帛書乙本為“左芥(契)”,今本等版本為“左契”。
契約分左右,誰尊誰卑因人而異,這里沒有太大差異。另外,有一種觀點認為,“契”是后人??被騻魇乐T本的字,帛書甲本為“介”字,“介”可理解為“媒介”,如是這樣的話,這里就體現了老子“以和為貴”的思想,后世的改動(將“介”改為“契”)便難以體現這一思想了。想必老子用“介”字或有深意,而并非所謂的假借字,后世有人明白老子的意思,故將其改換。
【譯文】
和解重大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余怨。那有什么最妥善的解決辦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雖然手握借契卻不向民眾逼債。所以有德的人只掌握契約,無德的人卻拿著契約去催逼租債。天道對誰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人。
【注釋】
〔一〕契:契約。責:索取所欠。
〔二〕司徹:掌管稅收的官員,這里引申為拿著契約催逼租債。
〔三〕無親:沒有偏愛。
【闡釋】
本章老子承接“天之道,損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的觀點,進一步深入現實社會,具體結合賦稅、債務收取等民生問題,主要談了三層含義。
一是,如果人與人之間有著重大的怨恨,即便是“和解”了,也會遺留下余怨的。由此告誡統治者,對于百姓的統治,不要積怨太深,否則就難以和解。用稅賦去壓榨百姓,用刑法去鉗制百姓,都會構怨于民。這是非?,F實的問題。
二是,既然“人之道”是“損不足以奉有余”,違背了“天之道”,那么,人們(特別是統治者)就需要學習“損有余而益不足”的天道,“執右契而不以責于人”,雖然手握借契卻不向民眾逼債,不借用各種巧立名目的賦稅去壓榨百姓,這叫作“有德司契”。
三是,只要統治者做到多給予而少索取,不擾害百姓,以“德”化民,行“無為”之治,那么上天都會幫助統治者,并維護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