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古今有何不同
- 王驥撰
- 1376字
- 2023-04-12 17:47:07
第五章 萬物負陰而抱陽
(今本42章)
【帛書復原本】
道生一〔一〕,一生二〔二〕,二生三〔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四〕,沖氣以為和〔五〕。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六〕。
【今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對比說明】
復原本與今本有12處不同,突出的是(或其他說明):
1.“天下之所惡”的“天下”,帛書甲本為“天下”,帛書乙本與今本等版本均為“人”。由于老子是針對王公而言的,所以取用帛書甲本的“天下”更恰當些。
2.“沖氣以為和”的“沖”字,帛書甲本為“中”,范應元本為“盅”,其余版本多為“沖”,“中”是“沖”字的借用。
3.“亦我而教人”句,帛書乙本毀損,帛書甲本為“夕議而教人”,“夕”通“亦”,“議”通“儀”,引申為照樣,而有學者將“議”解讀為“我”的假借字,那么“夕議而教人”就變成“亦我而教人”
。這兩種釋義意思相同,都是“我亦教之”(王弼本,即今本)的意思,這里取用“亦我而教人”。
【譯文】
“道”產生混沌不分的一,“一”再分化為陰陽二氣,陰陽交合形成“天、地、人”三才,三才進而生成萬事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二氣互相激蕩形成新的和諧。天下所厭惡的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有的事物,減損了卻反而收獲了增益,增益了卻反而受到了減損。所以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橫兇暴、剛愎自用的人沒有好結果,我把這句話當作行事的根本。
【注釋】
〔一〕一:混沌不分,形變之始。
〔二〕二:指陰氣、陽氣。
〔三〕三:陰陽對立的“二”互相作用產生了“三”,進而生發萬物。《史記·律書》:“數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
〔四〕負陰而抱陽:古人以背為陰、腹為陽,所以有“負陰抱陽”一說,意為萬物由陰陽構成。
〔五〕沖:沖突、交融。和:和諧,即均勻和諧狀態。
〔六〕父:根本,即指導思想。
【闡釋】
這一章老子講解了“道”創生萬物的過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與解釋《易經》的《易傳·系辭》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講法有些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樣的。這里的“易”與“道”相對應,“兩儀”與“二”相對應,四方的各種物象、時象、星象等對應著數理上代表“多”的生發、生長之數“三”,最后,就是“八卦”推演萬物了。
這里需要重點提到的是關于“一”的解讀。很多人都將“一”理解為“道”,筆者不是很認同。筆者很贊同《列子·天瑞》的解讀:“一者,形變之始也。”“道”是“一”形成的原動力,遠高于“一”。否則,老子就不會說“道生一”了,他完全可以說“道者,一也”。這里我們拿《易經》的“易”來對應“道”,拿“太極”來對應“一”,那么“易有太極”對應過來,也就是“道有一”,即“一”是“道”這個巨大范疇內的一個開始而已。
另外,老子在本章中重點談到了“陰陽”的概念,這里提示了一個重要的辯證原則,即“萬物負陰而抱陽”,因此就有了“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即物極必反。所以,我們為人處世需要考慮“適可而止”“過猶不及”“滿招損,謙受益”等成語或箴言的意義,這才符合“道”陰陽中和的辯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