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反也者,道之動

(今本40章)

【帛書復原本】

反也者,道之動也〔一〕。弱也者〔二〕,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三〕,生于無〔四〕

【楚簡本】

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無。

【今本】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對比說明】

復原本與今本有5處不同,需要說明的是:

1.本章與第三章(今本41章)被今本等版本調換了位置。

2.文中,帛書甲乙本、楚簡都有“也”字,今本等版本全刪除。復原本從古貌。

3.楚簡中“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無”的“生于無”,前面沒有“有”字。《老子》中對立的事物一般有三種關系:一是并存而不相關(如此處),二是“互為其根”并相互轉化,三是“一方生另一方”(如有從無而來)。張祥龍:《有無之辨和對老子道的偏斜——從郭店楚簡〈老子〉甲本“天下之物生于有/無”章談起》,《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3期。帛書甲本中毀損了“下之物生于有,生于無”,帛書乙本有“有于無”。這里取用楚簡字句,或最為準確。

4.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句,可能真正揭示了“道”的本質,只是幾乎無人注意而已。為何這樣說呢?

“道”融匯于宇宙、天地與萬事萬物之中,但它不可見。“道”是從最微弱處體現它無法估量的力量,比如受精卵微小到幾乎不可見,但是它從此時開始分化、成長成各種各樣的生物,所以,“弱也者,道之用也”揭示的是物質層面“道主宰一切的本質與力量”,而“反也者,道之動也”就非常微妙了。

首先要談第五章(今本42章)中“道生一,一生二”的觀點,這里的“二”代表“陰陽”,由此可推“道”的反面肯定不是“陰”,也就是說,“道”既不是物質層面的對立統一關系(本章【闡釋】依然按照主流觀點,把“道”解讀為物質),也不是唯心主義的“陰間”觀念。那么,“道之動的反面”就只能是“道”的鏡像。意思是說,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是“道”的鏡像及其所衍化出來的幻象(這里合稱“鏡幻世界”),這個“鏡幻世界”之所以浩瀚無邊、精彩紛呈,是因為其反面世界中“道”的運動。這將顛覆我們對物質世界本質的認知。這與“超弦理論”“M理論”或許有某些對應關系。根據“超弦理論”“M理論”,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超越三維的空間(如四維空間、五維空間)中有一種存在,這種存在于三維空間的投射或映射便是“道”,由此產生的鏡像和幻象(鏡幻世界)便是我們的物質世界。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就太不可思議了。

由此,也讓筆者對第六十九章(今本25章)“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中“逝”“遠”兩字的過往一切主流考校產生了極大的懷疑。或許楚簡《老子》中這兩個字的原貌(如圖2、圖3所示)就為我們揭示了老子“宇宙論”的本質。這一點太過顛覆,此處不再展開,未來有機會再詳細探討。

圖2 楚簡編撰小組將該字校勘為“”,而今本等版本為“逝”,筆者表示懷疑。老子或許造了一個可以描述宇宙的字。(圖片來源:《郭店楚墓竹簡》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圖3 楚簡編撰小組將該字校勘為“”,而今本等版本為“遠”,筆者表示懷疑。(圖片來源:《郭店楚墓竹簡》)

【譯文】

事物向相反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萬物從柔弱開始發展變化或守住“弱能勝強”的態勢,是道在發揮作用。天下萬物產生于可見的“有”,產生于不可見的“無”。

【注釋】

〔一〕反也者:向著對立面變化。

〔二〕弱也者:保持柔弱(勝強)的狀態,或從柔弱、渺小開始發展變化。

〔三〕有:這里指道的有形質。

〔四〕無:這里指道的無形。

【闡釋】

本章言簡意賅地闡述了“道”的變化。前兩句分別從事物的對立面和弱小面,于反方向說明了這都是“道”的作用的道理。后兩句從天下萬物溯源的角度,追根到“道”這個孕育萬事萬物的原動力。

“天下萬物生于有”的“有”與第四十五章(今本1章)中“有名,萬物之母也”的“有”是相同的意思。“生于無”的“無”與第四十五章(今本1章)中“無名,萬物之始也”的“無”的概念相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山县| 博爱县| 肇源县| 平昌县| 石嘴山市| 中宁县| 铜川市| 灵山县| 沙洋县| 津市市| 醴陵市| 榆树市| 和静县| 北安市| 内江市| 屯门区| 富锦市| 太仓市| 蓬莱市| 张家界市| 博湖县| 中超| 彰武县| 太原市| 如皋市| 茂名市| 文登市| 巴林左旗| 延庆县| 越西县| 邹城市| 张家川| 军事| 文水县| 诸暨市| 乐都县| 五大连池市| 旬邑县| 香港 | 灵川县| 绥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