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慮的啟蒙:以《啟蒙辯證法》為核心的啟蒙反思
- 劉森林
- 1312字
- 2023-03-24 16:01:02
五、浪漫派、馬克思與古典
我們感興趣的第一個問題是,馬克思在什么意義上向往古典理想?在什么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的理想是古典的現代重現?
德國早期浪漫派尊崇古希臘、中世紀,不像啟蒙運動那樣把過去說成一片黑暗,只有啟蒙才照亮了人類世界。以古希臘哲學為博士論文選題的馬克思有很高的古典學修養,這是眾所周知的。他雖然堅持進步觀念,甚至為此受到一些激進左派的批駁,認為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還沒有觸及“跟以前相比資本主義是一個巨大進步”這個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但他仍然肯定古希臘相對于現代的崇高性,并以此批駁現代資本主義:“古代的觀點和現代世界相比,就顯得崇高得多,根據古代的觀點,人……總是表現為生產的目的,在現代世界,生產表現為人的目的,而財富則表現為生產的目的。……稚氣的古代世界顯得較為崇高另一方面,……凡是現代表現為自我滿足的地方,它就是鄙俗的。”[28]
既然古典希臘是崇高的,在許多價值領域,它就高于現代。那么,在怎樣的程度上可以說馬克思向往古典希臘呢?我想,也許只有個人的全面發展,相比于物的人的崇高性,人對自己所創之物的主動性,超世俗價值對世俗的約束,以及人從事的活動應該是潛能的實現和獲取幸福與快樂,而不是獲得更多貨幣財富等,才是馬克思向往的。但在自由作為現代最高價值方面,馬克思明顯站在啟蒙現代性的起點之上。馬克思肯定了“物”相比于“人”的非崇高性,卻否認古典思想中高于“人”之上的存在,于是人是最崇高的存在這個現代思想的基本點無疑被馬克思所接受。基于內在性自足自立的現代主體,在肯定這種主體的至高無上性及其不依賴于任何他性存在而只是按照自己的內在所有便足以應付一切的自足性(能力),以及與肯定這種存在與其他任何生命存在一樣,都具有自我保存的先天權利和基本權利之后,主體之人就成為這個世界上最高的存在。而且,至為關鍵的是,這個屬于最高存在的“人”還具有最高的普遍性,而不像古希臘時期那樣,認為并非每個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都具有諸種優異性。優異性是一個文化、政治、倫理的觀念,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化、政治、倫理品質,才能成為具有這種優異性的“人”。而只有那些具有實踐智慧的人才能裁定通過怎樣的手段有助于這種優異性的實現。啟蒙運動之后,繼承近代啟蒙傳統的馬克思卻贊同每個經驗主體都具有自主自立品格、權利和能力的思想,因而每個人都(只是潛在地)有獨立判斷正當與善的能力。在肯定世俗化的背景下的滿足世俗需求之正當性的前提下,每個人不但都能裁定何為正當與善,而且更能裁定以何種手段促成這些正當與善才是合理的。這也就必然意味著崇高、善的降低及其向平俗轉變的趨勢。不過馬克思肯定會贊同康德所說的:“實用性只能當作階梯,幫助我們在日常交往中更有效地行動,吸引那些(對至善——引者加)尚沒有充分認識的人對它的注意,而不是去左右那些有了認識的人的意志,并規定它的價值。”[29]馬克思相信,現代世界雖然鄙俗,卻促成了生產力的普遍發展,由此可以“為個人生產力的全面的、普遍的發展創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質條件”[30],而這將為實現上述一系列古典理想奠定堅實的基礎。顯然,這種對古典的向往與德國早期浪漫派是完全一致的。羅爾夫·桑瓦爾德甚至說,希臘古典就是馬克思的美學理想。[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