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香繞梁
鯨魚不是魚,鮑魚不是魚,而魷魚也不是魚。我一直認為,魷魚是海產品中最具鮮花氣質的品種,因為香味之濃。
魷魚屬軟體動物類,是烏賊的一種,叫“槍烏賊”。體圓錐形,體色蒼白,有淡褐色斑,頭大,前方生有觸足10條,尾端的肉鰭呈三角形,常成群游弋于深約20米的海洋中。
有一段時間,人們不敢吃魷魚,怕它高膽固醇、高脂肪。我的觀點一直是,什么都要吃,食物間總是相生相克的,不要忌口反而能平衡。沒想到近些年,大家又說吃魷魚好了。一位朋友的父親是有名的老中醫,每天必吃魷魚以養生,成為典范。中醫認為,魷魚有滋陰養胃、補虛潤膚的功能。除了富含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與氨基酸外,還是一種含有大量牛磺酸的低熱量食品,可抑制血中的膽固醇含量,對于預防血管硬化、膽結石的形成和老年癡呆都有很好食療效果。因此,對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來說,魷魚是特別有益健康的食物。同時多食魷魚還能補充腦力、緩解疲勞、恢復視力、改善肝臟功能,等等。
潮汕最出名的魷魚來自南澳島,叫“宅魷”。并非因為它常“宅”居深水,而是因為主產地為南澳后宅鎮。20世紀30年代,南澳魷魚干品大量出口東南亞,曾占汕頭地區水產品出口總值的三分之一。所以,時至今日,宅魷在東南亞依然擁有很高的知名度。
每年立夏入暑則是魷汛,南澳漁民會到島南的勒門、南澎列島甚至到東南的臺灣島淺灘掇魷。漁民掇魷是技術活,魷魚有趨光性,當魷魚看到燈光而高度集中時,漁民用長竹制成的“魷魚靴”快速插入水中,便可把它撈上來。若是魷魚分散,則拋下“掇仔”捕捉。掇仔是專用釣鉤,當魷魚食餌上鉤時,快速抽回將其鉤上船,動作慢了就會脫鉤跑掉。潮汕話中“掇”就是快速抽動的意思,“掇魷”的關鍵就是動作要快,猶豫就抓不著魷魚了。

魷魚飯
一到魷汛,南澳島的夜晚便可見一望無際的海面上漁光點點的壯觀詩意場面。明代陳天資曾引《正字通》言:“柔魚,似烏賊無骨,生海中,里人重之。”可以旁證潮汕沿海漁民捕柔(魷)魚不會晚于明代。
傳說,南澳這種以燈光引誘魷魚上鉤的方式始于清咸豐年間。當時人們還不懂得什么趨光性,只是有一位抽鴉片的漁民每次出海總比別人釣得多。大家覺得奇怪,仔細觀察,原來他為了抽煙,總在漁筏上點一盞玻璃罩小燈,結果收獲總比別人豐富。于是大家紛紛效仿,直到后來用上了汽燈。魷魚雖“賊”但經不住燈光的誘惑,終究是“宅”不住,乖乖上鉤。
《南澳縣志》記載,到1949年,釣魷排只剩300多只、船100多艘。解放后,實行以船帶排,后又改為小機船。一艘20匹小馬力船可帶幾只竹排,海上往返更安全,提高生產率。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魷魚如今也不是什么金貴的食材,大家都能吃得起。
漁民捕獲魷魚后,要去肚清洗后進行晾曬。漁民一般會用專用的“魷仔刀”現場制作:剖腹,去墨囊、內臟,用海水洗滌,張曬于竹籩或澎石上。陽光越是充足,曬出來的魷魚越發鮮香,但也不能曬過頭變成“死脯”,晾曬的干濕程度是加工技術的關鍵之一。曬過的魷魚味道遠勝于新鮮的魷魚,那是一股濃郁、誘人而彌久不散的芳香。特別是用酒烤(過去多用火炭烤)的話,香味能飄過三條街。過去在北京讀大學,最喜歡淋上二鍋頭點火來烤,其香雖不能招狼,卻常把臨近宿舍的吃貨招來。
只要吃過新鮮的魷魚和曬干的魷魚,相比較之下,你就會知道陽光的味道。
魷魚的做法多種多樣,既可烤,亦可打火鍋、熬湯、爆炒。有一個源自港臺的詞匯讓魷魚的地位多少受到影響,叫“炒魷魚”。人們從“炒魷魚”這道菜中得出靈感,魷魚片加熱時會慢慢卷起來成為圓筒狀,形同卷鋪蓋。于是,人們就用“炒魷魚”代替“卷鋪蓋”,表示被解雇和開除的意思。年終尾牙盛宴老板請吃飯,切忌點這道菜,若上此菜則大事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