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潮汕食話
  • 陳益群
  • 1338字
  • 2023-03-16 14:35:22

這個魚就是“那哥魚”

潮汕有一種魚,從大人到小孩都會熟知,因為民間有笑話流傳,是潮汕人對自己普通話很“普通”的自嘲:“這個魚就是那哥魚,那哥魚就是這個魚,那哥魚拿來剁糜糜,揪做丸。”

所有的自嘲都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變相的自信。潮汕人這句俗語的自信,來自于早已成名的“那哥魚”丸。潮汕著名的魚丸最早用的原料就是那哥魚,它肉質細嫩,而且在潮汕很常見也價格低廉。在配給制的年代,能買到的魚種類非常有限,巴浪、那哥、剝皮魚、帶魚最為常見,那哥魚已經算不錯的了。潮汕民謠唱道:“粗皮那哥,有錢買無,無錢勿捏,捏久臭臊。”四十歲以上年齡的人都會有當年排隊買那哥魚的深刻記憶。

據有關水產專業資料,那哥魚學名應為“多齒蛇鯔”(潮汕不少水產文獻資料亦稱“長條蛇鯔”,也有人認為是“長尾多齒蛇鯔”),又稱為海烏、丁魚、九棍、九儀。體圓筒形,頭粗而圓,上下頜密生細小的犬牙。蛇鯔魚是狗母魚科中的一屬,據說是因為頭扁有鱗似蛇和形如鯔魚而得名。蛇鯔的魚鱗,摸起來似乎比其他魚類都粗,因此有個“粗皮那哥”的別名。系海洋暖水性中下層魚類,生活于近海的中下層水域,產量大,為我國南海的經濟魚類之一。主要棲息于沙泥底質的海區,采用守株待兔的捕食方式,通常在沙地上停滯不動,身上的花紋是很好的偽裝。有時甚至會將整個身體埋入沙中而只露出眼睛,等候獵物游經時,迅速躍起吞食。

那哥魚

潮汕人普遍喜歡那哥魚肉質的鮮美,但那哥魚身上骨刺很多,吃的時候要特別小心。或許正因為骨刺多,潮汕人才會想到一個懶惰的吃法——剁爛了做成魚丸。

除了做魚丸,另外的一種常見的做法就是做成魚飯。待其冷卻后,那哥魚的肉質顯得硬實而且潔白,可以像剝云糕一樣來剝食。還有與冬菜或咸菜一起煮成熱菜的,味道也鮮美,只是急性子的人慎吃,小心被魚骨卡了喉嚨。

其實潮汕人早就總結出了剔除那哥魚骨的經驗,只是自己在家操作還是不容易的。先把魚去鱗,把魚頭和魚尾切掉,將魚肚里的內臟清除;魚身放平在砧板上,然后用刀面在魚身上拍打,使魚肉松弛與魚骨分離;拍打二三十下后把魚身翻過來,試試能否把魚身上的大骨拿下出來,若拿不下來,可繼續拍打,當主骨架能輕松摘除時,魚身上的小刺也差不多會跟著主骨架被連根拿掉。當然,拍打要有耐心,取出骨架時也要細心,不能操之過急,若強行摘取主骨架,則欲速而不達,許多的細骨會繼續殘留在魚肉里。曾在一家酒店吃過所謂的“去骨酸菜那哥魚”,因為骨頭沒取干凈,害得一位朋友不小心被魚骨卡了喉嚨,自然是大煞用餐“風景”了!

市區大洋花園有一家海鮮店,做的是海鮮的火鍋,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涮那哥魚。便采用上面介紹的這種方法,先把那哥魚的骨頭清除干凈,然后切成魚片,整齊排放,吃起來蠻過癮。

那哥魚是潮汕地區重要的經濟魚類。1991年10月汕頭水產局編印的《汕頭水產志》第一章“海洋捕撈”記載:汕頭海區魚類,“底層和近底層魚類有:長條蛇鯔(那哥或丁魚)、大頭狗母魚(哥西)……”而1948年汕頭藝文印務局出版的《潮州志》的“惠來漁船概況表”中神泉、靖海漁港的漁獲統計也寫道:“紅魚、瀨哥、烏賊、帶魚等占全數百分之六七十。”而在這兩個港口的“遠洋”捕撈子項和“潮陽港”的子項的主要漁獲中都提到了“瀨哥”。瀨哥就是今天所說的“那哥”。可見在歷史上,那哥魚是潮汕很常見的魚類品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田区| 鹤峰县| 北宁市| 遂溪县| 钦州市| 泉州市| 容城县| 山东| 台南市| 张掖市| 尼木县| 屏东市| 甘洛县| 永新县| 洮南市| 印江| 十堰市| 灵璧县| 安新县| 江门市| 普陀区| 天峻县| 乡城县| 洪泽县| 乐至县| 五大连池市| 余姚市| 望江县| 宾川县| 博野县| 同江市| 舟山市| 兴文县| 陆良县| 抚宁县| 哈尔滨市| 枣阳市| 武定县| 黑河市| 托里县|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