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超越
- (美)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 1423字
- 2023-03-14 17:01:16
自我超越者的品質是什么?
達到自我超越層次的人是令人敬仰的,蘇格拉底、林肯、斯賓諾莎都是令馬斯洛崇敬的人。馬斯洛認為,達到自我超越的人具有人性最高境界的品質,因為超越自我是抹掉自我的過程,他們無私,富有創造力,開放,真實,接納,獨立,勇敢等。1945年他開始做“善人筆記”,力求發現“最好的人類樣本”。他自己也是這樣努力的,面對世界大戰,作為一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自己的研究應該能夠“拯救這個世界……阻止殘酷的戰爭和可怕的仇恨與偏見”。受馬斯洛自我超越思想的影響,一些研究者開始關注自我超越者的品質,并針對這一問題展開了相關研究。
特質—狀態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者表現出對自我界限的擴展,通過將個人目標與更大的目標相結合,例如家庭、社區、人類、地球或宇宙的福祉,以超越個人的界限。有學者提出了特質—狀態自我超越,其中特質自我超越的人格特點是:超越個體的一種價值觀傾向,強調的是對他人的福祉和利益的關心,對應的具體價值觀為普遍性與慈善;狀態自我超越的特征是個體超脫對自我利益的執著追求,降低貪婪動機,轉而將他人納入自我的范疇中一并考慮,并伴隨體驗到自我超越情緒(敬畏感、道德提升感、感激、欽佩感等)。
一貫貢獻者效應
一貫貢獻者是特質自我超越的人。毛主席在夸獎吳玉章時說:“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地有益于廣大群眾,一貫地有益于青年,一貫地有益于革命,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這句話精辟地詮釋了一貫貢獻者的特征。雷鋒也是一貫貢獻者的典范,具有榜樣作用。一貫貢獻者效應就是榜樣作用,在團隊中,一貫貢獻者的親社會意圖和親社會行為高,具有使命感,自我奉獻與犧牲,不貪婪,這些特征都具有傳播效應,能夠提升團隊成員的道德感,促進團隊合作。但是,研究表明,一貫貢獻者在團隊中的付出是有回報的,他們的奉獻行為被大家所認可,大家愿意與之合作,所以可以社會性獲益。這也驗證了馬斯洛的理論觀點,馬斯洛認為最健康的社會是美德會有回報的社會,受到獎勵的人應該是行為高尚的人,而不是富有聲譽的人。
超越死亡
死亡是人生要面對的終極問題,很多人對死亡具有恐懼感,死亡管理理論揭示了人類的這一心理。晚年病重的馬斯洛開始面對死亡問題,但是死亡威脅并沒有讓他產生死亡恐懼,也沒有使他的需要下降到第一類別的基本需要,而是升華到自我超越的更高層次,向死而生。他說,“當一個人超越對死亡的恐懼時,你就會體面、優雅且達觀地面對死亡。善終的最佳方式是活出美好人生。”在感受到死亡意識后,人會出現生存的存在域的三種代表成長的特點——正念、開放和寧靜的自我。1970年2月12日馬斯洛在日記中寫道:“無論我何時死去,都會像砍倒一棵樹一樣,留下一大片成熟的果實待人采摘。如果人生如此豐富多彩,那么抓住它不放就顯得十分貪婪且不懂得感恩。”62歲的馬斯洛因病離世,但是他的思想卻永留人間,他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可以永生的思想,活在后人們的頭腦中。在20世紀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百位心理學家中,馬斯洛以他的需要層次理論名列第十。
在《自我超越》這本書中,考夫曼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為框架,以現代心理學研究為素材,以心理測量為工具,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心理需要的詮釋與人生發展的指導,作者從理論到實踐,將心理學知識與原理應用于職場、家庭、管理、教育等領域,最重要的是為個體發展提供了更高目標,去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完善自我,惠及他人,助推社會,貢獻人類!
許燕
2022年12月12日居家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