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超越
- (美)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 1084字
- 2023-03-14 17:01:23
感到饑餓
假如我們在大部分時間里都饑腸轆轆、焦渴難耐,或處在一個危機四伏、為人厭棄的環境中,我們就不會想要去作曲或創建數學系統,裝飾房間或打扮自己……顯然,要想掩蓋高級動機,或要想使人的能力和本性呈現一種失衡的狀態,一個好辦法就是使機體長久地處于極度饑餓或干渴的狀態。
——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1954)
“餓怒”(hangery)一詞,從字面看即“饑餓”(hungry)和“憤怒”(angry)的結合,它已成為一種短小而巧妙的表達方式,常用在開玩笑的場合。但是,對全世界數十億經常經歷食物短缺的人來說,真正的饑餓絕非可笑之事。
無論是對人類還是其他生物,饑餓都會產生嚴重后果。缺少可靠的食物來源會引發糧食危機,這樣容易產生一系列相應的負性行為,如沖動性增多、活動亢進加劇、應激性和攻擊性增強、焦慮感加重,以及使用治療性麻醉劑的傾向明顯。有關食物的不確定性導致的行為后果,我們已經有了大量驚人的科學證據,包括針對昆蟲、鳥類、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饑餓研究,對速效減肥、被迫經歷“治療性”饑餓的人所做的研究,以及對進食障礙患者的研究。
這些行為均有明確的起因,即極度的饑餓,而不是預先存在的人格差異。在一項經典研究中,研究人員注意到病人剛開始時還比較配合、愉悅、樂觀,但在“治療性”饑餓過程中,他們越來越沖動和憤怒,甚至產生軀體虐待行為。在一次實驗后,一個人甚至“在出院后請求幫助,因為他在路上非常生氣,甚至害怕自己會開車撞死在路上惹惱他的人”。
饑餓會提升人們為食物工作或消費的動力,同時會減少為其他非食物獲得工作或消費的動力。所以,最好不要將一系列同饑餓有關的行為視作系統的失效,而要將其視作一種適應,一種由不同替代方案構成的回應,這些替代方案旨在提升對食物資源的定位精確度,改善獲取方式及保護措施,為此甚至不惜犧牲其他目標。
如果替代性方案一直無法實現其目標,焦慮和亢進可能最終被抑郁和倦怠取代。最關鍵的是,是長久以來的食物保障不足,而不是徹底的食物剝奪,才導致了這些行為的發生。長期的食物保障不足會造成大量的心理熵,最終給人帶來一種無助感,使得人體的其他系統也開始衰退。英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內特爾認為,貧困人口中的一些常見行為(比如容易沖動、富有攻擊性、易焦慮)更多是由經常性的食物剝奪,而不是預先存在的社會階層所致。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食物再次供給的情況下,很多由饑餓引發的行為會發生逆轉。我們一直餓著直到不餓。當我們不餓時,我們就忘了饑餓是怎么回事,除非再次陷入饑餓。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了一個所有人都能產生共鳴的例子,那就讓我繼續深入更復雜、更具心理學意義的不安全形式,我們將以“依戀”為例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