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樞紐:中西亞史地新考
- 何新
- 1741字
- 2023-03-06 16:38:13
崦嵫即安息、波斯之古名
戰國時有一地名為崦嵫,崦嵫是何地,自古不明。
《山海經·西山經》:“鳥鼠同穴之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
晉郭璞注:“日沒所入山也。”——即太陽沉沒之山。
屈原《離騷》曾談及崦嵫:“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原文
……
朝發軔于蒼梧(南海)兮,
夕余至乎縣圃(玄圃,昆侖,疑即傳說的空中花園)。
欲少留此靈瑣(靈所)兮,
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太陽神)弭節兮,
望崦嵫(即安息)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
譯文
……
早晨啟程我離開蒼梧,
傍晚我來到昆侖的玄圃。
想在這仙境作片刻的停留,
可惜太陽即將沉沉而入暮。
我呼喚羲和停止揚鞭,
西方崦嵫已在望,不必急迫。
然而前路茫茫仍然遙遠啊,
我將上天下地追求探索。
……
屈原詩句中以崦嵫為日落之地,在西極。
昔年我曾譯此詩,注文指出:“崦嵫,即漢代之安息,先秦人以為西方日落處,亦即今伊朗故稱。”
崦嵫,即安息。“崦”“安”古音通。“息”古音從“自”,“自”“茲”通。崦嵫源自安息。竊以為安息地名出自“安息利亞”,也就是亞述——Asyria(阿西利亞)。亞述,別譯即“阿敘利亞”“安息利亞”。
〔附注:Asyria,轉音亦近阿夏、大夏。漢代人所說的西方大夏,也很可能就是安息的別稱,卻被誤會為兩個國度〕
安息利亞,西方認為是傳說的波斯第二王朝,立國于公元前3世紀。但此年代實際上毫不可信,因為沒有任何史料根據,純屬臆測而已。包括西方史學家所說的開國君主阿薩息斯,都只是不可信的傳說。
波斯第一王朝歷史則出自《圣經》中的神話,也沒有任何可信文字史料支持。直到文藝復興以后歐洲人偽托波斯人“希羅多德”杜撰一部《希波戰爭史》(即《歷史》),這個書中充滿神話與謠言,毫無可信性。
但是在中國的戰國時期,中國的西方即所謂西極日落處,確曾存在“崦嵫”,這應是安息國的別譯。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已知道一個安息王國的存在。安息作為國家之名,最早是出現在《史記》《漢書》《后漢書》等漢代的史料中。
波斯國名出現在唐代史書中。“波斯”一名很可能與一個中亞古地名Parthia有關。
自魏晉以后,波斯胡商對中土經濟、政治均有深刻影響。
至于現代的伊朗國名,則與蒙古王旭烈兀在波斯建立的伊利汗(亦稱伊兒汗)王國有關,伊利汗國其實就是伊朗汗國。
據說,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北達中亞細亞兩河流域,西南至幼發拉底河流域及敘利亞。
出土的戰國時期楚國的文物中,已經有安息出產的琉璃、瑪瑙等寶物。可知當時中國與安息早已有人員及貿易的往來。
【附錄】
《史記》《漢書》《后漢書》關于安息的史料摘錄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屬小大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為大國。臨媯水(阿姆河),有市,民商賈用車及船,行旁國或數千里。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畫革旁行以為書記。其西則條枝,北有奄蔡、黎軒。
……
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于東界。東界去王都數千里。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甚多。漢使還,而后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于漢。
——《史記·大宛列傳》
安息國,王治番兜城,去長安萬一千六百里,不屬都護。北與康居、東與烏弋山離、西與條支接。土地風氣,物類所有,民俗與烏弋、罽賓同。亦以銀為錢,文獨為王面,幕為夫人面。王死輒更鑄錢。有大馬爵。其屬小大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大國也。臨媯水,商賈車船行旁國。書草,旁行為書記。
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將將二萬騎迎于東界。東界去王都數千里,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因發使隨漢使者來觀漢地,以大鳥卵及犁靬眩人獻于漢,天子大說。安息東則大月氏。
——《漢書·西域傳》
安息國居和櫝城,去洛陽二萬五千里。北與康居接,南與烏弋山離接。地方數千里,小城數百,戶口勝兵最為殷盛。其東界木鹿城,號為小安息,去洛陽二萬里。
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獻師子、符拔。符拔形似麟而無角。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赍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十三年,安息王滿屈復獻師子及條支大鳥,時謂之安息雀。
——《后漢書·西域傳》
(這些史料乃是中外歷史中關于安息王國最早的可信文字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