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樞紐:中西亞史地新考
- 何新
- 1806字
- 2023-03-06 16:38:13
中東史地考
關于波斯、伊朗及“希臘化”問題
——何新《讀世界歷史新知札記》摘錄
【何新按】
以下說法,是西方史學關于波斯歷史的主流說法,但是這些說法并沒有任何可信的歷史文獻能夠證明,所以可信度極低。
古波斯的稱謂
歐洲史學家認為,可能早在公元前600年左右,西亞及小亞細亞的“希倫”(Hellen)地區人就已把生活在里海和波斯灣之間伊朗高原地區的居民叫作“波斯人”。
據19世紀的西方史料,關于波斯人的第一個書面記錄來自亞述人在公元前9世紀的敘述,他們稱其為“帕爾蘇阿舒”(Parsuash)及“帕爾蘇阿”(Parsua)。諸如此類的詞語,可能源自古伊朗語“Parsava”,大概是指“邊界”“邊陲”,用在地理上指稱伊朗人(他們在種族上自稱“雅利安人”,以示尊貴)。
帕爾蘇阿與帕爾蘇阿舒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后者位于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語當中為“伯爾薩”(Pirsa,今法爾斯)。希倫人在公元前6世紀使用“帕撒斯”(Perses)、“帕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詞形容居魯士二世的帝國,英語的波斯人(Persian)一詞因此而來。
《圣經》常提及波斯帝國(如以斯帖記、但以理書、以斯拉及尼希米記等),稱之為“派拉斯”(英語:Paras),如“Paras ve Madai”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國”。直到1935年,歐洲人仍然使用“波斯”一詞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于這一地區的伊朗國家。
但是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開始稱自己的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中古雅利安人帝國”。
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汗宣布本國應被稱作“伊朗”。名稱來自蒙古波斯王朝“伊爾汗”王國。但“波斯”一詞一直被人使用至今。
波斯諸帝國
在波斯地區,據西史傳說歷史上有多個帝國先后建立、興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于公元前550年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王國,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公元前539年,居魯士二世占領巴比倫。
岡比西斯二世時代,于公元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后王朝。
大流士一世時代,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流士在公元前519年揮軍東進印度河平原,向西面出兵征服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馬其頓,又跨海攻占希臘半島。但據傳說在著名的“馬拉松戰役”(公元前490年)中,波斯跨海大軍被雅典領導的希臘半島聯軍擊敗。其子薛西斯一世后來(公元前480年)再度對希臘半島用兵,也未成功。
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的波斯帝國,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文明最發達的帝國。
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30年,據說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三世,在征服希臘半島后渡海遠征,在小亞細亞地區擊敗大流士三世的軍隊,占領波斯地區,使其成為馬其頓帝國的東方部分。
這種種說法都是西方史學的主流,但實際上都是杜撰的偽史。
傳說中的亞歷山大帝國
據西史說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為波斯等地區帶來了巴爾干半島的語言和文化。這種影響,后來被西方史學家稱作“希臘化”(Hellenistic)運動。但問題是,希臘半島那段歷史并不曾形成統一的民族和國家。所謂“希臘化”一詞則很容易造成存在一個名字叫希臘(Greek)的國家,并且它的影響已擴散到東方地區的誤解。所以這個語詞是莫須有的。
實際上,中古代歐亞人所謂“希倫Hellen/希臘Hellenic”并不是指希臘國家,而是泛指既包括希臘半島,也包括地中海東岸的安納托利亞以及部分埃及地區的整個所謂“希倫”(或“海倫”)地區。這個地區由于直接接受、傳承、發展西亞兩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傳統,因此其語言、哲學及文明,既通過希臘半島人和馬其頓人深遠地影響了意大利半島和西方歐洲大陸的文明,也向東傳播,融合于波斯地區。
必須指出,把廣闊而概括的“希倫”地區有意誤解為狹義的雅典希臘(今日的Greek)城邦,是偽造古希臘歷史文明的關鍵。這樣就把地中海東部燦爛的古文明區域“希臘化”。為糾正這種誤解,我傾向于將西方史學家所謂的“希臘化運動”改稱為“希倫化運動”。也就是說,希倫并非希臘。
亞歷山大死后,他的傳說中的帝國(并無信史來自西方的傳說)很快就分崩離析。
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擊敗其他競爭者,最終在公元前312年(中國的戰國時代)稱王,建立塞琉古帝國。這個帝國以波斯地區的塞琉西亞和安條克為中心。
此后,波斯成為東西方貿易和交流的一個重要樞紐:后來歐洲人與中國建立貿易關系所形成的絲綢之路,即經波斯而連接中亞的河中地區向東到達中國,或向南通達古印度地區。
佛教在印度孔雀王朝時代從喜馬拉雅高原傳入波斯。而起源于蘇美爾和古埃及的光明教——祆教,則在波斯成為瑣羅亞斯德拜火教,西去影響了猶太教,東進中國演變為明教。
(2013年3月7日原載何新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