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
- 楊苡口述 余斌撰寫
- 7字
- 2023-03-07 17:06:40
第一章
家族舊事
發跡傳說
外間說到我們家族的事,都會從楊殿邦開始。但那離得太久遠,我聽說的楊家發跡故事,都是從祖母說起。
祖母是四川總督吳棠的女兒,叫吳述仙。吳棠在清河縣做縣令時,有位故交之子走水路送父親的棺材回原籍下葬,從他那兒經過,他讓仆役拿了三百兩銀子送去。誰知到河邊碼頭上錯了船,因恰好有另外一只靈船也在那兒歇腳,而且身份和吳的故交一樣,也是道員。仆役回來報告,吳棠一聽,知道是送錯了。已經送出去,沒有討回來的理,他只好又拿了一份銀子送上。他去故交靈船上致祭,順道也上了前面仆役誤上的那條船祭拜一番,船上的人自然千恩萬謝的。這回將錯就錯,算是給他后來飛黃騰達埋下伏筆了:船上的人是安徽皖南道員惠征的兩個女兒,其中之一就是后來的慈禧太后。那時候慈禧還沒被選進宮里,等到掌權了,對當年落難時吳棠的仗義念念不忘,一有機會就提拔他。吳棠從此官運好得不得了。
吳棠怎么會把女兒嫁給楊家,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吳家受慈禧眷顧,楊家就跟著沾光,這門親事對后來的楊家,非同小可。有人說,這事兒是編的,我也不知真假,家里都這么傳。另一件事應該靠譜一點,是關于祖母的死。說八國聯軍要進京的消息傳來,全家驚慌,那時有各種可怕的傳聞。祖母嚇得不輕,聽到外人傳話,一屁股就坐在地上,從此一病不起,年紀不大就死了。
照家里傳的這個,祖母似乎很膽小,外間傳的都是“正能量”的,說她成了楊家的長嫂后如何和祖父一起帶領弟弟們發奮讀書,結果兄弟五個(我祖父兄弟八個,有兩個早夭)參加科舉考試,四個人中了進士,點了翰林。
楊家對吳家當然是很感恩的,我姑媽跟我說,父親那一輩字里都有個“川”字(父親楊毓璋字“霽川”,七叔字“朗川”,姑媽叫“楊麗川”),就跟吳棠做四川總督有關。
祖父楊士燮是長子,雖也中了進士,做過杭州知府、淮陰知府之類的官,但論做官,比不了先人,因為楊殿邦是做到漕運總督的。也比不了同輩,他的兩個弟弟楊士驤、楊士琦,一個做到直隸總督,一個是袁世凱的心腹(說是袁的“智囊”),權勢熏天。他也不大喜歡做官,官場沒意思,官場黑暗看透了,楊憲益在自傳里說祖父自號“三湖(壺)太守”,三壺是煙壺、酒壺、尿壺,總之是有點玩世不恭。
他曾被派到日本考察學務,做過橫濱總領事官,和當時的官員比是開了眼界的,楊士驤、楊士琦算起來又是洋務派的人,所以有點洋派。他在天津租界里買地蓋房,兒子也都送出去留學。父親和三叔留日,五叔七叔留美,八叔留法……除了老姨太生的兩個,差不多都送出去留學了。
我對祖父的全部印象就是全家福的照片,還有他的畫像。畫像,當時稱作“影像”。那時已經有攝影這回事了,我手頭也還有祖父的“全家福”,但沒見過單獨的相片,只見過他的影像。祖父的影像是齊白石畫的。齊白石那時小有名氣,沒后來那么大名氣,給人畫像也是糊口,不是太貴,也不那么稀奇。影像很大,我想要比單元房的一扇門還大,到祭祖時就掛出來,前面擺上供品。影像上的祖父八字胡,穿布衣,不戴官帽,像《十五貫》里微服私訪的況鐘那種樣子。并排掛的是祖母的影像,鳳冠霞帔,很正式的朝廷命婦的裝扮,和祖父的像在一起,一個隨便,一個很正式,真有意思。
祖父祖母之外,旁邊還有一位,影像小一些,一起受祭拜,應該是祖父的繼室吧。這是我推斷的,因祖母死得早。不可能是姨太太,祭祖時,若是有哪位姨太太已過世,也絕不可能在祭拜之列的。祖父有一個妾,后來我們稱作“老姨太”。過去當官的三妻四妾很普遍,祖父只有一個,算少有的了。他不喜歡這些,也反對兒子們討小老婆。
我們的祖籍是泗州,具體在現在的盱眙,但是家里不大有人提起那里,會說到的是淮安。楊殿邦當漕運總督時,就把家安在那里了。即使是淮安,我也從來沒去過。《人民日報》原來的文藝副刊主編袁鷹是淮安人,有一次見面,他說小時候住的就是你家的宅院。也不知他怎么知道那房子過去是楊家的,也許比較大,楊家有地位吧。一個熟人曾經住在你家過去的房子里,這事想想很好玩,但事實上他知道房子是什么樣,而我是一點概念也沒有的。
包括祖籍泗州,我都是這兩年才知道。那里還要搞什么名人故居,和我聯系,要我提供楊家的情況材料什么的。我一無所知,也不感興趣,兩個孩子去了一趟,結果反而是他們從宿遷方面知道了一點家族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