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冬夜里的補習
- 倚門
- 蜜汁行者
- 1975字
- 2025-06-21 16:23:10
高中教室的暖氣總是發出嗡嗡的響聲,像一只困倦的老貓。我坐在靠窗的位置,英語試卷上的紅叉在冬日慘白的陽光下格外刺眼。明明每個單詞都認識,語法也背誦的不少,可那些選擇題就像故意和我作對似的,總是選錯。英語老師把這叫做“思維定式“,而我更愿意相信是自己腦子里的某根弦搭錯了位置。
母親是從我看到我時不時要找其余的英語輔導資料發現的。某個雪后的傍晚,她在整理我房間時,看到才過去沒多久的不及格的月考英語試卷。“英語......“她欲言又止,轉身去廚房開始忙碌,忙碌身影下有著擔憂的影子。
十七歲的年紀,自尊心比玻璃還脆。我寧愿對著錯題發呆一整晚,也不愿意開口向老師請教。每次英語課代表發試卷,我都假裝埋頭看書,實則用余光緊張地瞟著越來越近的那疊紙,生怕別人看見我那可憐的分數。
母親開始不動聲色地打聽補習的渠道。菜市場、街坊閑聊、甚至每周去教堂做禮拜時,她都豎起耳朵捕捉任何可能的信息。終于在一個呵氣成霜的早晨,她神秘地把我叫到廚房:“你同學小貴的姐姐,在省城大學讀書,英語可好了。“爐子上的小米粥咕嘟咕嘟冒著泡,“寒假可以請她指點你。“
“不用!“我的拒絕帶著青春期特有的尖銳。想到要去同學家,面對一個陌生的大學生,還要承認自己英語一塌糊涂,羞恥感就像窗外的寒風一樣灌進領口。“我自己多做題就行。“我抓起書包逃向學校,卻在拐角處回頭看見母親站在門口,呵出的白氣模糊了她失落的表情。
母親沒有放棄。從那天起,每到晚飯后,她就披上那件穿了多年的藏青色棉襖出門,回來時總是帶著一身寒氣。直到元旦過后,她才告訴我這些天去了哪里:“小貴姐姐答應教你,每周兩次。“她的眼睛在廚房昏黃的燈光下閃著光,“明天就開始。“
我這才注意到,儲物間里那盒準備過年待客的巧克力少了一半。母親用她最樸實的方式,為我叩開了一扇可能改變的門。
第一次去小貴家,積雪在腳下發出咯吱咯吱的抗議。我磨蹭著走在后面,母親的身影在前方被路燈拉得很長。那天她帶了一袋自家炒的瓜子,包裝袋上還沾著廚房里的油漬。小林姐姐比想象中隨和,但是當她翻開我的錯題本時,我還是感到一陣燥熱從脖子竄上耳根。“這些錯誤很典型,“她的圓珠筆在紙上輕輕點著,“主要是解題思路的問題。“
補習比預想的要輕松。小貴姐姐不要求我死記硬背,而是帶著我分析每道題背后的邏輯。兩個小時的課程結束后,母親已經悄悄離開了客廳,后來我才知道她一直客廳里等待,說是閑聊等待不如說是焦急的盼望。
回家的路上,月光照在積雪上,反射出幽幽的藍。母親走得很慢,呼出的白氣在空中短暫停留又消散。“人家教得多好啊,“她突然說,“你要用心。“我含糊地應了一聲,心里盤算著下周要找什么理由逃課。
但母親在這件事上出奇地堅持。每周二和周五,無論刮風下雪。有時帶幾個自家腌的咸鴨蛋,有時只是空著手去。我看著她和小貴媽媽寒暄時微微佝僂的背影,心里像壓了塊石頭。為了不讓母親的苦心白費,我只好硬著頭皮繼續。
一月的某個下午,窗外飄著鵝毛大雪。我正在做閱讀理解,暖氣片發出輕微的噼啪聲。母親打擾我們學習,只是在外屋靜靜的等著,也沒有電視可看,更多時候只是靜靜看著窗外飄雪。
那天踏雪回家的路上,母親把圍巾解下來裹在我脖子上。她的鼻尖凍得通紅,睫毛上掛著細小的冰晶。我突然發現,母親的頭頂已經需要微微仰視才能看見了。
新學期開始后,我的英語成績并沒有突飛猛進。月考依然在及格線附近徘徊,我沮喪得想放棄。母親卻只是把我的試卷撫平,夾進課本里。“慢工出細活,“她說,“就像腌酸菜,時候到了自然就入味了。“
轉機出現在高三上學期的期中考試。當老師發到我英文最新成績時候,我自己都嚇了一跳。試卷發下來,那些曾經總是出錯的題型,這次居然大部分都做對了。更神奇的是,做題時我仿佛能聽見小貴姐姐的聲音:“先看題目再讀文章““注意同義替換“......
直到開學前,我都保持著每周一次的補習。母親和小貴家的關系也越來越親近,偶爾會互相送些家常小菜。那些踏雪去補習的夜晚,成了高中時代最溫暖的記憶之一。月光下,母親的腳印在雪地里深深淺淺,她堅持的不只是一次次普通的拜訪,更是一個母親最執著的守望。
如今想來,母親那些看似笨拙的努力,其實是一種無聲的智慧。她不在乎面子,不覺得求人幫忙有什么難為情,只要能給兒子爭取到進步的可能,她愿意在寒風中等候無數個夜晚。那些我當初百般抗拒的補習,最終成為了扭轉我英語學習的關鍵。
多年后和小貴回想起母親。說起當年的補習,他笑著說:“我媽總夸你媽實在。“原來在我不知道的時候,母親還特意去感謝過小貴姐姐,不是帶著貴重禮物,而是一罐她親手做的一些樸實的家鄉菜。
回家的出租車上,我看著窗外流轉的霓虹,突然很想念那些補習歸來的冬夜。月光依舊,只是當年那個在雪地里為我開路的身影已經佝僂。母親用她最樸素的方式,教會了我一個最珍貴的道理:真正的成長,往往始于放下無謂的自尊,而這份領悟,遠比英語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