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朝政初顯能
- 大明:開局簽到大雪龍騎!
- 絕云江皇
- 2119字
- 2023-03-09 17:30:00
這才十一月底,紫禁城的雪就已經積累到三尺高。
厚厚的積雪落在琉璃瓦上,一片銀裝素裹,整個皇宮顯得冰冷、肅穆。
長街上,一群宮女侍衛在清掃雪路,好讓行人通過。
正值午朝,鐘鼓樓里傳來一陣陣的鐘聲,整齊而有序。
隨著一聲鐘響,朝中眾官員陸續走入殿中,他們的神情嚴肅,一絲不茍,目視腳下,腳步穩健而又堅決。
乾清宮內,太監尖細的嗓音傳遍殿中每一個角落。
“上朝!”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卿平身!”
一道威嚴的聲音從龍椅之上傳來。
眾臣紛紛起身,站立于龍案之后。
“諸位愛卿有何事要奏?”朱杭看著眼前的一干大臣,按例詢問道,
“面訣可否,令今可施行。”
群臣聞言,紛紛躬身。
“啟稟陛下!
一道洪亮而略帶急促的嗓音響徹大殿,聞聲望去,只見是戶部尚書陳循跪地奏事:
“近日北方多地雪災連連,百姓苦不堪言,如果再不解決,百姓生計難安。”
見狀,朱杭眉宇緊蹙,心知此事棘手。
“啟奏陛下,由于融雪,黃河一帶洪水滔天,百姓受災慘重。臣懇求陛下早日開倉賑災,解救受災百姓。”
又有人上奏道。
朱杭扶著寶座兩邊的龍頭,聽著群臣的陳詞,面露沉思之狀。
明朝是個多災多難的時代,歷經二百七十六年,災害竟達一千多次,誠是曠古未有。
如雪災、瘟疫、洪水、蝗災等等,造成了大量百姓的失業或者餓死、凍死,
而朝廷撥下去的賑濟銀子被貪官污吏貪墨一空,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社會變得動蕩不安。
這也是造成明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朱杭深邃的雙眸看向下面的群臣,只見他們個個低著頭,面露沉思之色。
眼前最要緊的是保證災民的性命,日后才能恢復生產力。
想罷,朱杭看了看眼前的群臣,緩緩說道。
“諸卿所請,朕已然知曉。天災浩蕩,應以舉國之力抗之。”
群臣聞言,皆豎耳垂聽。
朱杭看了看眾臣,繼續道,
“從即日起,開放各省各地的預備倉,每人每月一斗賑濟糧,視情況發放衣料、藥材。
如遇不足,可上報調取中央府庫存糧,由戶部撥糧,設立粥廠。另外,朕會派遣御醫和太醫,協同賑災。”
“臣遵旨!”
陳循恭敬應道。
“除去朝廷的賑濟,爾等還可以發動地方士紳、商賈,籌集款項賑濟民間疾患。
此外,今后若是有大災情發生,直接上報,無需經過戶部審批!”
“此乃國家之大事,爾等須慎重!”
朱杭語氣威嚴,神情嚴肅,特意看向了徐埕等人。
“這個時候,最忌發國難之財的人,若發現有人私吞救災錢糧,可殺無赦!”
朱杭的話讓除埕等人有些惶恐,連忙叩首領命。
“臣等領命!”
朝中群臣齊聲答道。
朱杭微微點頭,又看向了工部尚書江淵,繼續道:“關于治水,工部下的都水司和國子監的水利人才,
都去黃河沿岸考察。修建水庫,建堤筑壩,務必確保黃河兩岸的百姓,安全無虞!”
“是!臣領命!”
江淵上前躬身應答。
“還有其他事嗎?”
朱杭看著底下的群臣,問道。
“回稟陛下!臣等還有事要奏!”
于兼上前,躬身奏道。
“講!”
朱杭揮手示意道。
“臣等以為,舉國應盡快推廣水利,改善黃河等水域環境,使多雨季節河流周圍的村莊不至于被淹。”
于兼朗聲奏道。
朱杭聞言微微點了點頭。
“準了!工部擬文,明年四月推廣水利工程。”
朱杭應允了。
于兼聞言,躬身拜謝。
“陛下英明!”
眾人見此情景,都是紛紛行禮。
“退朝!”
朱杭看著朝堂上的一眾臣子,擺了擺手,示意眾人退朝。他的眼睛里閃爍著精光,似乎正在謀劃什么事情。
“恭送陛下!”
一群大臣齊刷刷的跪倒,叩首。
朱杭微微點頭,轉身,向屏風后走去。
大殿內,群臣相互交換著眼色,隨后起身。
于兼望著朱杭離去的背影,輕輕地舒了一口氣。
見狀,吏部尚書王直與戶部尚書陳循,協同工部尚書江淵一同走到了于兼面前。
幾人共事多年,相互之間頗為熟悉,立場也自然相同。
“于大人,今日陛下將民生問題都下了政策,相信這次的災情會好很多啊。”
王直捋了捋胡須,看著于兼,輕笑一聲。
于兼聞言,點了點頭,臉上浮現一抹欣慰之色,
“是啊,這次的災難雖嚴峻,但是比往年,陛下的措施極好。我相信,只要朝廷運作得當,
不久后,百姓就能脫離苦海,恢復生產。”
“那就好,那就好!”
王直拍了拍胸膛,一副如釋重負之態,“如此的話,北境已平亂,京師已然穩固。
接下來,就看陛下勵精圖治,將大明的江山治理得更加繁榮昌盛了。”
于兼聞言,笑著頷首道,
“陛下自是有雄心壯志,必不會辜負百姓的期盼!”
陳循看了一眼身側,接話道,
“幸而陛下英明,當初力排眾議留在了京都,否則丟了半壁江山,咱們大明東山再起恐怕是癡心妄想。”
“興許,我大明也不會迎來如此明君!”
“呵呵,憂國憂民者有,禍國殃民者亦有。”
江淵也微微笑道,似乎意有所指。
聽到這話,旁邊的南遷派的大臣聽后立馬就不樂意了,他們如今在朝堂之上已經無法插上話,
而且朱杭對他們的印象也是很差,如今聽聞陳循等人居然出言諷刺,一時間,怒火涌上心頭。
正想上去理論一番,卻被身邊人攔了下來。
于兼等人自然注意到了這邊的動靜,他們只是看了一眼,便一起出殿了。
這幾個人都是朱杭眼前的心腹愛將,他們心中憤懣,卻也不敢做多余的事情。
眾人散去,徒留殿中南遷派的幾個官員,幾人臉上俱都陰沉,一臉憤恨的表情。
而那個在戰前力薦南遷的翰林院學士,臉上更是青一塊白一塊,顯得極為難看。
“哼,當今皇上再怎么賢能,也不是名正言順來的。”
他冷笑一聲,看向身側,語氣嘲弄道,
“要是太上皇回來重新執掌江山,哪輪得到他們幾個來爭功勞!我呸!”
其他人聞言,俱是紛紛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