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人際關系與溝通
  • 龍璇主編
  • 3557字
  • 2023-03-10 15:46:35

知識營

人際關系建立與發展的過程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由于交往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關系。它主要表現在交往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在尋求滿足社會需要、事業需要時的心理狀態。人際關系的產生、變化和發展,決定了交往雙方心理需要滿足的程度。

奧爾特曼和泰勒(Altman & Taylor,1973)認為,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從交往由淺入深的角度來看,一般需要經過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穩定交往四個階段。

(1)定向階段。這一階段包含對交往對象的注意、抉擇和初步溝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動。當兩個人彼此沒有意識到對方的存在時,雙方關系就處于零接觸狀態。此時,雙方是完全無關的,談不上任何個人意義上的情感聯系。如果一方注意到對方,或彼此相互注意,則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已經開始了。

補充學習素材

(2)情感探索階段。在這一階段,隨著雙方共同情感領域的擴大和感情的加深,雙方溝通的內容開始變得廣泛,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也在逐漸增加。

(3)感情交流階段。在這一階段,雙方關系的性質開始發生實質性變化。此時,雙方在人際關系上的信任感、安全感已經得到確立,因而談話或交流也開始廣泛涉及自身的許多方面,并有較深的情感投入。

(4)穩定交往階段。在這一階段,雙方心理的相容性會進一步增強,自我暴露也更為廣泛和深刻。此時,一方已經允許另一方進入自己高私密性的個人領域,并愿意與另一方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間。

圖1.2 “人際關系金字塔”模型

美國學者杰爾·厄卡夫和維利·伍德提出了“人際關系金字塔”模型(見圖1.2)。他們認為“攀登人際關系金字塔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是一次長途旅行,攀登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影響人際關系的幾種主要因素

一、認知因素

在人際交往中,認知因素包括對自己的認知、對交往本身的認知、對他人的認知。對自己的認知的關鍵在于自我評價是否恰當:過高地評價自己,就是自負,自負的人往往在語言、行動等方面表現狂妄,容易造成他人的反感;過低地評價自己,就是自卑,自卑的人往往表現為不愿或害怕與人交往。對交往本身的認知也會影響交往行為,因為交往的過程是彼此互相滿足對方需要的過程,如果只考慮自己的需要而忽視他人的需要,就會造成交往障礙。對他人的認知如果產生偏差,則會影響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

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在人際交往的認知過程中主要存在著以下幾種心理效應。

(1)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們初次見面時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會對今后的交往關系產生影響。

(2)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是指最近的信息對人的認識具有強烈的影響,最后給人留下的印象比較深刻。

(3)光環效應。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僅僅依據某個人的一種或幾種特征來概括他在其他方面一些未被了解的人格特征,即根據局部信息形成完整印象的心理傾向。

補充學習素材

(4)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也叫常規化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習慣于機械地將交往對象歸于某一類群體中,對于某個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

(5)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指內在心理的外在化,即以己度人、由己推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等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強加于人,以為他人也如此,結果往往對他人的情感、意向做出錯誤評價,造成人際交往障礙。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等。

(6)定式效應。定式效應是指人們頭腦中存在著某種固有想法會影響自己對他人的認知和評價。

二、情緒因素

在人際交往中,情緒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一個人如果情緒反應過于強烈,會表現出不分場合、不分對象的沖動,給人留下感情用事、不成熟的印象;而如果情緒反應過于冷漠,則會被視為不友好,無情,有架子,瞧不起人。以上兩種情緒反應都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十分不利。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健康的情緒應是適時、適度的。

三、相似性因素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交往雙方如果在理想、信念、價值觀、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相似之處,具有共同或相似的生活、學習習慣,在感情上就容易產生共鳴,從而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社會學家紐科姆曾通過實驗研究過這個問題。他向自愿參加研究的大學生提供了16周的免費住宿,在住進宿舍前,他先對這些彼此不認識的被試進行人生態度、價值觀和個性特征等方面的測驗,再穿插著將相似及不相似的大學生安排在一間房子里住。然后,他定期測驗他們對一些事情的態度、看法,并詢問他們對室友的評價。結果表明,在初期,空間距離是決定彼此交往頻率的重要因素;但到了后期,彼此的態度、價值觀和個性特征的相似性,超過了空間距離的重要性而成為建立密切人際關系的基礎。在研究的最后階段,當讓這些大學生自由選擇室友時,結果在價值觀、個性特征等方面具有更多相似之處者會選擇住在同一個房間。這說明,興趣相投、談得攏、有共同語言的人彼此之間能相互吸引,容易產生親密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四、互補性因素

在人際交往中,當雙方的需要和期望正好互補時,彼此之間往往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大量的心理學資料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都證明,很多婚姻都是基于互補關系締結的。例如,一個支配型的男性常會娶一個依賴型的女性為妻,一個喜歡控制別人的潑辣女性則往往會與一個被動型、不愿作決定的男性結為夫婦。他們一方的個性傾向和行為特征正好滿足了對方的需要,并構成了互補關系。在現實生活中,屬于支配型的男性與同樣屬于支配型的女性是很難做一對和睦夫妻的。

五、人格因素

心理學研究發現,那些具備使人喜愛、仰慕并渴望接近自己的性格特征的人對他人有著持久的吸引力。人們一般都喜歡真誠、熱情、正直、開朗的人,討厭自私、虛偽、庸俗的人。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亦稱“羅森塔爾效應”(Rosenthal Effect)、“期望效應”或“比馬龍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中予以驗證后提出。該效應指出,人們基于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通俗地說,就是你期待什么,就有可能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的國王,他善于雕刻,曾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現他理想中的女性雕像。久而久之,他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了愛慕之情,于是祈求愛神阿佛洛狄忒賦予雕像生命。阿佛洛狄忒為他的真誠所感動,就讓這座女性雕像活了起來。皮格馬利翁遂稱她為伽拉忒亞,并娶她為妻。于是后人就把實際效果適應期望的現象叫作皮格馬利翁效應。

關于提高人際關系水平和增強溝通能力的建議

學習本課程(本書)的目的不是要記住多少知識,也不是多取得幾個學分作為拿到畢業證書的籌碼,而希望讀者在學習本課程后能切實增強自身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讓將來的生活更幸福、工作更順利。

本書學時(篇幅)有限,更為關鍵的是如不能將所學內容落實到自己的言行中,變成自己的習慣、融入自己的“血液”,即使能背誦本書也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故而,編者在此為讀者的學習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1)檢驗自我,尋找短板。認識自我比認識他人更困難,讀者可通過各章后的“自我認知”欄目進行自我測驗,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優勢,以便有針對性地彌補不足、強化優勢。讀者還應對照本書相關知識點檢驗自己的思想、行為,如有偏差則應加強學習和實踐,以求減小偏差。

(2)學而思,思而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味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因不能深刻理解其含義而陷入迷茫,一味空想而懶于學習或鉆研終究也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對本書的學習也是一樣的,對于各個關鍵知識點,讀者應通過課上及課下的思考、分析、討論加以理解、消化,并歸納總結,明了其背后的道理和各種邏輯關系,這樣才能將其牢記在心,用它來更好地指導實踐。本書中的案例鏈接、訓練營、知識鞏固與實踐訓練等欄目都可成為讀者思考、分析、討論的機會或話題。

(3)學而時習之。如果對知識僅限于能理解而不能將其熟練運用在實際生活中,知識則毫無用處。本書的內容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而我們可隨時根據所學知識開展實踐練習。讀者應在學習中、學習后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加以實踐,爭取盡早將所學知識融入自己的行為習慣中。

(4)每日三省吾身。實踐效果不一定令人滿意,讀者事后宜自行或與同學、朋友一起總結得失,找出差距、不足及問題所在,爭取日后有所改進。

(5)一日不練三日空。無論當下你的人際關系水平、溝通能力如何,一旦你驕傲自滿,放棄學習、思考、實踐、反省的機會,你就會止步不前。無論是在本書的學習中還是在日后的生活或工作中,我們都應堅持學習、實踐,否則若干年后只能感慨“如果當初……”“假如……”。

儒家經典理論多和修身有關,與本書內容有極高的相關性,各種網絡百科均有“儒家思想”詞條,推薦讀者通過網絡百科進行進一步學習。

后面在學習中遇到相關名詞時,也可通過網絡百科進行拓展學習。

主站蜘蛛池模板: 穆棱市| 昌宁县| 中宁县| 察雅县| 绩溪县| 日照市| 公安县| 营山县| 望谟县| 渭南市| 晴隆县| 元谋县| 凯里市| 渝中区| 喀喇沁旗| 永泰县| 灵宝市| 南靖县| 卓资县| 峨山| 宝兴县| 盐边县| 综艺| 金川县| 土默特左旗| 绥棱县| 陆川县| 河北区| 汾西县| 温宿县| 黄平县| 徐闻县| 望奎县| 武威市| 民权县| 河池市| 日照市| 广西| 南溪县| 云浮市| 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