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雅》《周頌》:創業史詩暨王畿地區的寫照
一、周人的創業史詩
產生于關中地區的《詩經》中為數不少的作品,反映了周朝建立和發展的歷史,尤其是《大雅》中的一些篇章,堪稱早期的史詩。
《生民》《大明》《公劉》《綿》《皇矣》《文王》等篇,都是反映周族歷史的著名史詩。《生民》詩曰: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置之平林,會伐平林;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訏,厥聲載路。
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
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
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恒之秬秠,是獲是畝;恒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

岐山周公廟內姜嫄殿,創建于元代,明清以后屢有修繕。攝于2020年8月2日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于今。 (2)

武功縣姜嫄墓,始建年代不詳,史料記載明代曾占地60余畝。1956年文物普查發現清光緒丙子年陜西督學使吳大徵篆書“姜嫄圣母墓”。現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攝于2020年8月6日
這首詩,是一篇生動的后稷傳記。描寫后稷誕生的部分,尤其具有神話色彩:詩的第一章寫姜嫄神奇的受孕:“履帝武敏歆”——踩著了天帝的足跡,于是就懷了孕。聞一多先生《姜嫄履大人跡考》一文認為,這一神話式的記載反映了這樣的真相:“只是耕時與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諱言野合,則曰履人之跡,更欲神異其事,乃曰履帝跡耳”;“上云禋祀,下云履跡,是履跡乃祭祀儀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種象征的舞蹈。所謂‘帝’,實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隨其后,踐神尸之跡而舞,其事可樂,故曰‘履帝武敏歆’,猶言與尸伴舞而心甚悅喜也。‘攸介攸止’,‘介’,林義光讀為‘愒’,息也,至確。蓋舞畢而相攜止息于幽閉之處,因而有孕也”(3)。說明此乃當時母系氏族社會的一種現象,姜嫄大概是在一種有隆重儀式感的男女歡會中與人私合而受孕的。
詩接下來寫后稷的誕生和出生后的神奇與靈異:后稷一出生,便被拋棄。然而,把他扔在小巷里,過往的牛羊都來庇護他并用乳汁喂養他;把他扔進樹林里,恰巧有樵夫來砍柴救了他;把他扔在寒冰上,有大鳥飛來用羽翼覆蓋溫暖他。經歷了如此的磨難,這位初生的嬰兒終于哭出了聲,嗓門大得出奇,引起了路人的好奇。后稷一出生為什么就被拋棄呢?歷代學者曾經有很多的說法,諸如賤棄說、遺腹說、難產說、易生說、怪胎說、晚生說、觸忌說;等等,林林總總。這又給現代的歷史學、神話學、民俗學等學科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
詩接下來又寫后稷剛會爬行便能自己找食物吃,稍稍長大便會種植谷物豆類。接著寫他種植谷物的技藝方法。最后寫后稷祭祀天帝,贊頌后稷開創祭禮,為后世所承續。同時,祭祀的一些細節和儀式描寫,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原始資料。而大段的農作物種植的具體描寫,也反映出當時農業已同畜牧業分離的社會大分工大變革,有很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歷史意義。關中地區,自古以來以種植禾黍類谷物和豆類為主。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糧,由后稷發明推廣。后稷被推為谷神,實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和象征意義。
《史記·周本紀》曰:“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百谷。’封棄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4)司馬遷所記,或取諸《詩經》,或另有資料來源。若是后者,剛好詩史互證。總之,這首《生民》詩,反映了周先民最早的史事,頗具神話色彩而又為紀實之作。
詩寫“即有邰家室”,《史記·周本紀》亦記“封棄于邰”。邰,在今陜西楊凌境內(舊屬武功縣),正處關中地區的西部。
《公劉》,是周部族幾篇自述開國史詩中的第二篇。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這樣說:“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積蓄,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5)

彬州公劉墓,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攝于2016年9月2日
這首詩,敘述了公劉帶領周民遷向豳地定居并發展農業的經過。詩一開始就寫道:“篤公劉,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史記·劉敬列傳》謂:“周之先自后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劉避桀居豳。”(6)就是說周民本居于邰,但因桀的騷擾而不得安居,于是不得不遷徙。他們準備好了干糧,整理好了武器,為了“思輯用光”(人民和睦部族光大)而勇敢地上路了。經過艱苦地跋涉,認真地察看地形,最終定居于豳。然后營造房屋,舉行祭禮,宴請賓客,駐兵防守,測量土地,開墾治理田地,等等,所謂“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覯于京。京師之野,于時處處”,“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于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止基乃理,爰眾爰有”(7)。這首詩,反映了太多的歷史信息,諸如早期的城邑、祭禮、駐軍、墾田,等等。尤其是城邑之始、農業定居之始等,是很可貴的史料,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關于公劉居豳,《毛詩正義》卷八云:“陸(德明)曰:豳者,戎狄之地名也。夏道衰,后稷之曾孫公劉自邰而出居焉。其封域在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于漢屬右扶風郇邑。”(8)這與上述《劉敬列傳》相同。但《史記·周本紀》又這樣記載:“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公劉卒,子慶節立,國于豳。”(9)若據前者,則公劉自邰而遷豳;若據后者,則公劉自“戎狄之間”某地而遷豳。當然,《毛詩正義》也稱豳為“戎狄之間”,但與《周本紀》所記相比,前者顯然省略(或是漏掉)了一些記載。也有人認為,在不窋奔于“戎狄之間”后,周人還有一些居住在邰地,他們時常往來于兩地之間,而公劉最終盡以邰民遷之(豳)。無論如何,公劉居豳,是肯定的。而《公劉》這首詩,即便持“北豳”“南豳”說(詳下文)的甘肅省的一些詩經研究學者如祝中熹先生也繼承毛傳的觀點,指出詩中所寫“當是其第二步行動”(即最終遷居今陜西長武、彬州、旬邑一帶的行動)。

彬州公劉墓。攝于2016年9月2日
在今旬邑縣、彬州市、淳化縣三地交界處,彬州市龍高鎮土陵村涇河北岸的山谷之間,距塬畔不遠處,有公劉墓。此村名土陵村,或因公劉墓(陵)而來。墓有清代陜西巡撫畢沅題字。向遠處看,公劉墓四面環山。從近處看,涇河在山下盤曲而過。河旁山形奇特,龜蛇山尤其著名。相傳涇河黑龍脾氣暴躁,經常禍害兩岸居民,后來被公劉降服。公劉死后,涇河黑龍發動洪水,企圖沖垮公劉墓。后來天庭派龜、蛇、牛頭、馬面等各路神仙下凡,保護長眠于此的公劉。于是便有龜蛇山、伏龍山、蝎子掌山、牛頭馬面山等依次排開,犬牙交錯,曲曲折折,阻擋涇河水,使其無法危害公劉墓。而龜蛇山就是涇河從公劉墓下通過的第一道關口。從較高處的塬畔看,龜山和蛇山的形狀十分明晰。

彬州公劉墓前龜蛇山。攝于2016年9月2日

從公劉墓對面看龜蛇山。攝于2017年6月11日
《詩經》中作于關中的史詩性作品,還有《綿》《皇矣》《大明》等篇。這幾篇,同屬《大雅》,其中《綿》寫古公亶父為避開戎狄的侵擾,率領族人由豳遷岐、定居周原之事;《皇矣》先述太王開辟岐山,而后重點敘述文王討伐崇、密兩個小國并取得勝利的事跡;《大明》則敘述王季和太任、文王和太姒結婚以及贊頌武王在牧野大勝、一舉滅商的事跡。這五篇史詩,基本上記錄了周族起源、遷徙、發展、壯大、鼎盛的歷史,既是文學作品,也是歷史記錄。
二、周王室及王畿地區生活的多方位寫照
《雅》,大都是西周王畿的詩歌,《大雅》全作于西周,亦即作于關中;《小雅》大部分也作于西周,就是說,大都是關中地區的作品。《頌》詩是上層貴族們宗廟祭祀的歌舞樂章,其中《周頌》出于周王朝的都城鎬京,也是關中地區的作品。
《雅》(尤其是《大雅》)和《頌》中多有對周王室的頌揚之作,當然也有不少諷諭貶刺之作(尤其是《小雅》)。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題材內容與主題。
首先是很多寫祭祀的作品。這其中,《周頌》基本上是祭祀的“專利”作品,《雅》中亦有不少,如《大雅·棫樸》“芃芃棫樸,薪之槱之”,寫出了祭祀的具體形式和所用之材料。《小雅·信南山》,寫周王室祭祖祈福。《小雅·甫田》,也是周王室祭祀土地神、四方神和農神的祈年樂歌,其中又夾雜著對農事和周王巡田的描寫,正反映了農業古國的早期風貌。《小雅·大田》一首,內容與前首相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了當時的土地制度,公與私的關系。“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記錄了周王親自犒田的史實。這些,和《周頌·載芟》(描寫周王于春季藉田時祈祀土神、谷神),《周頌·良耜》(寫秋收之后周王祭祀土神、谷神)等詩一起,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時期農業生產的情況,有的還涉及到西周的土地制度、風俗等內容,有的反映了當時的生產關系情況,記錄了當時的農具種類(如“耜”“鎛”等),也反映了當時冶鐵技術的水平。
祭祀、宴會等官方活動之外,《雅》《周頌》還大量地敘寫了周王室上層的其他活動,如《小雅·吉日》等篇,寫周王田獵;《小雅·皇皇者華》,寫使者出外調查民間情況;《小雅·鴻雁》寫周王派遣使者救濟難民,客觀上又表現了人民的勞役之苦:“鴻雁于飛,哀鳴嗷嗷”,后世遂以“哀鴻”作為流民的代名詞;《小雅·采菽》,贊美諸侯來朝,周王賞賜,儼然一幅春秋時代諸侯朝見天子時的歷史畫卷。

豐鎬遺址車馬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威隆攝于2013年8月12日
《雅》《周頌》中,還有很多描寫周王或貴族宴享賓客的詩,《小雅》如《南山有臺》《蓼蕭》《湛露》,《大雅》如《假樂》寫“之綱之紀,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周頌》如《有客》寫“薄言追之,左右綏之”,“追”即餞行,亦可視之為宴飲。這方面最著名的是《小雅·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10)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樣的句子,千古傳誦。“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至今讀來,亦是溫暖人心。
《雅》與《周頌》中,還有談親情的,如《小雅·常棣》談兄弟之情,“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侮)”后世演化為成語。《小雅·伐木》談友情,“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求其友聲”,讀來倍感親切。《小雅·杕杜》寫征夫思婦之情,“王事靡盬,繼嗣我日”,“王事靡盬,我心傷悲”,“王事靡盬,憂我父母”,寫出久戍不歸的悵恨;“女心傷止,征夫遑止”,“女心悲止,征夫歸止”,“會言近止,征夫邇止”,寫出了思婦的思念。詩寫心理狀態,樸素感人。詩中的棣,即棠梨,現在關中地區農村還比較常見,民間稱豆梨,或稱杜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首《蓼莪》,寫不能終養父母的哀痛之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方玉潤《詩經原始》稱為“千古孝思絕作”(11)。詩中兩次提到南山(終南山),可知為關中之作。

召伯甘棠圖碑。道光二十五年,岐山縣令李文瀚偕幕僚游召亭故地,見甘棠古樹,有感于召公懿德,繪甘棠圖并作甘棠圖記。道光二十七年,邑人武澄勒刻上石,現藏岐山周公廟內。攝于2020年8月2日
《雅》與《周頌》中,涉及戰事的作品較多。《小雅·采薇》是其中最著名的篇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啟居,
狁之故。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12)
上引三段,第一段寫之所以“靡室靡家”“不遑啟居”,是因為“獫狁之故”。第二段寫軍隊行軍或是布陣進攻的具體情形。第三段寫久戍在外的悵哀,“昔我往矣”四句,為千古名句。
與戰事有關的,還有《小雅·采芑》一首,寫軍隊之軍威:“方叔蒞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方叔率止,鉦人伐鼓,陳師鞠旅。顯允方叔,伐鼓淵淵,振旅闐闐。”“戎車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顯允方叔,征伐狁,蠻荊來威。”(13)這樣的描寫,聲勢撼人。最后的“征伐
狁,蠻荊來威”,讓人聯想到岑參詩中“車師西門佇獻捷”的詩句。《小雅·出車》一首,亦寫戰事。詩寫主帥南仲受命率師出征之事,詩人精心構思,著力描寫了戰前準備和勝利歸來這兩個關鍵性的典型場景,高度概括地把一場歷時較長、空間地點轉換較為頻繁的戰爭濃縮在一首短詩里。在“王事多難”的背景下,天子點將下詔(“自天子所,謂我來矣”)。于是,“我出我車,于彼郊矣”。“設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等軍容的描寫,同樣頗具氣勢。與《采薇》不同的是,《出車》為將軍或武士所作,重在歌頌。詩中有“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涂”幾句,與《采薇》“昔我往矣”四句相比,可以看到不同作者相同的描寫。詩中的“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四句,又與《豳風·七月》有巧合的相似。同類詩作,還有《小雅·六月》一首,是記述和贊美周宣王時代尹吉甫北伐
狁取得勝利的詩歌;《小雅·漸漸之石》寫將士東征,自嘆征途勞苦,等等。
《雅》,尤其是《小雅》中的大量篇章,敘寫了各類人物的怨憤情緒,反映了當時社會不均的現實和愈來愈激烈的矛盾。從文學發展史的角度看,是最早的“怨”“刺”作品,也是最早的“勞者歌其事”的創作。
《小雅·祈父》,抒發一位周王朝的王都衛士內心強烈的不滿與怨憤、斥責司馬調他離開王城而征戍遠方。《小雅·巧言》,譴責幽王聽信讒言而致禍亂。《小雅·十月之交》,通過日食、地震等自然災異的描寫,諷刺幽王寵用小人、奸臣當道,慨嘆自己兢兢業業卻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作者當屬統治階級內部的小人物,憂慮國運、同情勞苦人民卻又無能為力。該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次記寫日食的作品,或以為作于周幽王六年(前776),或以為作于周平王三十六年(前735)。其中對日食和地震的敘寫,有重要的天文、地質史料價值。
《小雅·北山》,是一位士人因怨恨大夫分配徭役勞逸不均而創作的詩歌。詩用對比的手法,不滿“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詩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幾句,成為后世時常引用的名句。《小雅·何草不黃》,是一首寫征夫苦于行役的詩。朱熹《詩集傳》說:“周室將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故作此詩。” (14)詩曰:“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我這樣的征夫,簡直就不像是人一樣,受這非人的罪。既不是野牛,也不是老虎,為什么要這樣奔走于曠野之上,實在是可悲得很呀(“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詩的最后將抒情主人公與野狐貍相比,不同的是,狐貍跑在野草中,而我則是跑在大道上而已(“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棧之車,行彼周道”)。這樣的敘寫,形象逼真,讀來令人百感交集。
《小雅·無將大車》也是一首值得注意的作品。此詩的題旨與背景歷來有多種說法:朱熹認為:“此亦行役勞苦而憂思者之作。”(15)今人高亨解此詩為:“勞動者推著大車,想起自己的憂患,唱出這個歌。” (16)陳子展稱:“《無將大車》當是推挽大車者所作。此亦勞者歌其事之一例”,“愚謂不如以詩還諸歌謠,視為勞者直賦其事之為確也。” (17)其首章“無將大車,祇自塵兮。無思百憂,祇自疧兮”四句(意為:不要去推那沉重的大車,只會落得一身塵土。不要去想那愁心事,只會徒然自傷身),直可視為后世文人曠達之作的先聲。
《小雅·苕之華》乃饑民自傷不幸之作,反映了當時荒年饑饉、人自相食的慘相。“人可以食,鮮可以飽”,駭目驚心!
《小雅·巷伯》是一首特殊的詩,是一位寺人(閹人,如后世的太監)被讒受害而發泄憤怒的作品。
《大雅·瞻卬》,諷刺幽王寵幸褒姒、斥逐賢良,以致禍國害民。“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婦有長舌,維厲之階!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男子有才能立國,婦女有才毀社稷。可嘆此婦太逞能,她是惡梟貓頭鷹。婦有長舌愛多嘴,災難根源從她生。禍亂不是從天降,出自婦人真不幸(18)。)這樣的抒寫,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對幽王寵幸褒姒的憤慨,另方面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意識,與《生民》一詩所反映的時代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卷阿》是《大雅》中的一首作品,詩寫周王出游、群臣獻詩的盛況。卷阿之地,在今岐山縣城西北六公里處的鳳凰山南麓(按當地語音,卷阿讀作quán wo,即山坳之意)。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淵下詔于此建立周公祠。此后宋、元、明、清歷代皆有修葺、擴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為主體,姜嫄、后稷殿為輔,亭、臺、樓、閣點綴輝映的古建筑群。目前,周公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岐山周公廟內周公殿。唐武德元年李淵下詔修建,清道光二年在原基址重建。攝于2020年8月2日
總之,《詩經》“雅”“頌”中關中地區的創作,反映了后稷到西周末年關中地區的社會發展史,是各個方面的社會歷史畫卷和生活記錄。此期關中地區的詩歌,相傳還有如《文王受命》(翼翼翱翔彼鸞皇兮)、《岐山操》(狄戎侵兮土地遷移),已被證實為后人所作,在此不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