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挑戰
- (美)魯道夫·德雷克斯
- 1057字
- 2023-02-13 18:39:13
孩子的行為,是對父母行為的回應
我們必須打破由來已久的錯誤想法和錯誤做法形成的惡性循環,才能減少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困難和負擔,并最終糾正孩子的錯誤。父母若陷在困境中,想要讓孩子茁壯成長是不可能的。既然我們希望孩子能更加出色,我們就必須先成為更稱職的教育者。我們必須學會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其次,我們還必須學會區分什么是正確的、有效的訓練方式,什么是錯誤的、毫無價值的教育方式。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只有知識是不夠的。很多老師在教學方面功底深厚、學富五車,在教育別人的孩子時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卻偏偏在教育自己孩子時慘遭失敗。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身為現代教育學先驅的盧梭本人。
父親和母親也需要克服許多種情緒障礙。他們的情緒失調往往是錯誤心態造成的結果,例如對生活的戒備、對未來的焦慮、對權力的爭奪。對教育者進行教育,是現代教育學的核心問題,必須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傳播必要的啟蒙知識,另一方面是改善教育者的個人素質。父母本身就像是孩子——有時還是“問題孩子”——必須重新“養育”。但是,僅靠“外因”來影響成年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還需要有“內因”。他們必須自己承擔起教育自己的責任,必須學會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他們必須首先克服對自己的懷疑,才能在對待孩子時保持自信的、平衡的心態。唯有做到這一步,他們才能不再陷入與孩子的權力之爭,不再繼續與孩子發生沖突、干擾孩子的健康成長。
如果希望跟孩子相處時能有更多的快樂,提高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成效,父母必須首先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必須隨時準備好調整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的行為;需要不斷從自己的體驗中學習,并且從孩子身上學習。父母要求孩子必須遵守道德規范,那么自己必須首先能做到。父母要求孩子必須遵守各種有利于他健康成長的秩序與規矩,那么自己必須認真遵守。如果父母自己的行為舉止都不得體,那么很難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行為舉止得體的人。
孩子的行為,是對父母的行為做出的回應。教育不是一方施予,而另一方接受的機械裝置,孩子也不會像機器那樣只遵照父母的指令行事。養育孩子意味著父母和孩子之間不斷地互動。父母和孩子的行動是相互回應的,正如對話中的兩個人要相互回應一樣。這種互動的過程及其結果,就是教育。孩子的行為,會隨著周圍的人的行為變化而改變。孩子對周圍的環境和人的適應能力,遠比成年人要強。他的性格還沒有成型,他的觀察力更敏銳,對周遭的反應更敏感,而他的應變也更靈活。孩子的行為會反映出父母自身的一些特點,父母必須學會透過孩子的行為看到其中所反映出來的自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