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之書
- (英)蒂凡尼·瓦特·史密斯
- 850字
- 2023-02-13 18:33:20
A
因愛生恨:Abhiman
撰寫于約公元前1500年的梵語宗教與文學作品總集《吠陀經》(Vedas),是印度現存最古老的宗教文獻。包含的贊歌、咒文和儀式構成了印度教的精神基礎,也讓我們得以一窺3500年前印度人的日常生活。
首度在《吠陀經》中被提及的印地語“abhiman”,即使現代人提及也并不會感到陌生,它在印度次大陸各地是一種很容易辨識的情緒。“abhiman”無法單獨用一個英文單詞加以翻譯,其字面意義是“自尊”,然而,更深刻的含義可從另一個與之呼應的梵語balam(力量,天城字母轉寫)來獲得線索。
這個深層含義描述的是,由于我們被所愛之人或期待對方能善待自己的人傷害了,繼而引發的痛苦和憤怒。其根源是悲痛和震驚,但很快便衍生成受傷的強烈自尊。它在英語中往往被翻譯成wounded dignity(受傷的尊嚴)或spiteful retaliation(惡意的報復)等暗指當事人小氣的詞組。
在印度,“因愛生恨”是一種可以被人們接受、甚至被期待的反應。若能將“因愛生恨”視為我們情感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便能明白:打破與家人和伙伴之間關于愛與尊重這種不需言明的約定,將會是多么嚴重的背叛。
如同許多與自尊有關的情緒一樣,“因愛生恨”可能帶有倔強意味。有時正是感受到這種情緒的人受苦最深——可謂是一種雙重打擊。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的短篇故事《判決》(Shasti)中,女主角香德拉與她摯愛的丈夫、丈夫的弟弟和卑鄙又愛抱怨的弟媳,一同過著令人難以忍受的貧窮生活。一天,香德拉的小叔子失手殺死他太太,當警方趕到時,香德拉的丈夫驚恐萬分。為了解救弟弟,他指控香德拉是殺人兇手。此舉不僅背叛了兩人的愛情,也踐踏了香德拉身為妻子的尊嚴,并深深傷害了她。
她昂然起身,因為感到寒心和難以平息的憤恨而全身僵硬。于是她承認謀殺,默默入監。泰戈爾描寫她的行為乃出于“因愛生恨”所驅使,英語譯者也將這個故事翻譯成各種版本的譯文:“多么難以撫平的憤恨!”“如此熱烈、激昂的自尊”“被傷害的感覺讓她做出多么可怕的反應”等等。隨著行刑日的逼近,香德拉的丈夫后悔了,希望與她和解,然而這個傷害使她痛徹心扉。直到她走上絞刑臺的那一刻,仍拒絕迎視丈夫的目光。
※互見:屈辱;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