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只是拿起戒刀、禪杖,翻身上馬,說道:
“不必再去管那個夯貨,男子漢大丈夫,做人做事當遵循本心,他想去當上門女婿,我們則要去西天取經,本就是兩路人,走不到一起去!”
說罷便輕夾馬腹,縱馬西去。
慌得豬八戒連聲叫喊:
“師父!我錯了!別走啊師父!”
沙和尚看了看豬八戒,又看向悟空:
“這......大師兄,真不管二哥了嗎?”
悟空只回了一句:
“師父說不管,那便不管?!?
隨后也跟著智深西去。
沙和尚沒法兒,任由八戒在樹上叫喊,只能挑起行擔,跟著走了。
本是師徒四人,此番舍了豬八戒,只剩下師徒三人了。
魯智深領著悟空、悟凈走后,此地又飄來一朵祥云,其上正站著觀世音菩薩和木吒行者。
木吒行者看著魯智深漸行漸遠的背影,說道:
“這三藏法師也是個決絕之人,竟然真的棄了豬八戒而去了。師父,這......”
觀音菩薩也不搭話,只是在心底微微一嘆,領著木吒落下云頭。
豬八戒喊了半天,嗓子都啞了,嘴里正小聲嘟囔著,卻看見觀音菩薩落在面前,連忙喊道:
“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還請救我一救!”
菩薩反問道:
“我若救你,你還去西天取經嗎?”
豬八戒說道:
“菩薩,那老和尚絕情的狠!他見我掛在樹上,理都不理,直接騎馬走了!我還能跟他去西天取經???”
菩薩道:
“我只問你,還愿不愿去西天取經?”
豬八戒呆愣了一下,這才回道:
“俺老豬當然愿去,只恨那老和尚不肯容我啊......”
觀音菩薩又道:
“他不容你,還不是你動了淫心?”
豬八戒被說到痛處,來回撲騰著,叫喊道:
“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我只愿老老實實做個和尚,不敢再犯!”
菩薩這才點點頭道:
“既然如此,你且在這樹上等候?!?
“?。科兴_你問了半天,原來不放我下來?”豬八戒慌忙問道。
觀音菩薩笑道:
“你放心,日后自會有人來救你!”
說罷又喚來此方土地,吩咐道:
“土地神,你在此好生照看豬悟能,每日找些凈食喂他,不可怠慢。”
土地連忙作揖:
“菩薩吩咐,敢不從命!”
一切安排妥當,觀音菩薩又領著木吒行者駕云離去。
卻說魯智深師徒又繼續西行,只是沙和尚傷勢未愈,又擔著行擔,所以每日只行了三四十里路。
在八戒離開隊伍后,魯智深心中郁悶稍緩,雖然也時常飲酒,但總算不再爛醉如泥。
恢復清醒之后,智深也經常向悟空、悟凈討教法術,也知曉了九宮八卦之位和五行相克之說。
只是他身上的九顆骷髏蓮子生在金光火蓮上,致使火蓮合攏,根本用不成法術。
就這樣,度過寒冬,來到春季,師徒三人馬不停蹄,又來到一處大山之中。
只見那山,恰似:
祥云罩閬苑,蓬萊生紫煙。
大勢崢嶸處,仙山落人間。
悟空看了一眼,便說道:
“此地頗為不凡,想必有些造化在此!不如叫個土地前來問問!”
說罷便念了一聲“唵”,將這里土地神招來。
土地見了魯智深和孫悟空,連忙行禮:
“小神拜見孫大圣、唐圣僧!”
悟空問道:
“土地,我問你,這山叫什么名字?可藏了什么厲害人物?”
土地贊嘆道:
“大圣好眼力!此山名叫萬壽山,山上有個五莊觀,那觀里有個道人,叫做鎮元子,是個極厲害的神仙!”
“五莊觀?鎮元子?”
悟空思索片刻,問道:
“我怎么沒聽過這個人物?”
土地回道:
“大圣是太乙天仙,那鎮元大仙則是地仙之祖,天地有別,自然難見?!?
悟空笑道:
“哈哈!我道他是哪里的神仙下凡,原來只是個地仙!”
土地連忙說道:
“大圣莫要心生小覷之意,鎮元子乃是地仙之祖,不同于尋常地仙,十分了得!”
悟空不以為意,問道:
“他有什么手段?”
土地道:
“聽聞鎮元大仙能眼通天地,袖攏乾坤,身與地同在,壽與天同齊!”
孫悟空聽了,心生怒意,叫道:
“與天同齊?他是個什么破落戶?也敢和俺老孫一樣與天齊?”
大圣發怒,掏出金箍棒來,嚇得土地連忙下拜作揖,再也不敢言語。
一旁的魯智深說道:
“悟空,讓土地去吧,有何不服之處,可去找那個鎮元子討教一番?!?
悟空回道:
“我也正有此意!土地老兒,那五莊觀在哪個位置?”
土地戰戰兢兢地給孫悟空指了路,才告退離去。
悟空說道:
“師父,去那五莊觀看看,如何?”
魯智深點點頭,他也想看看這號稱與天地同壽的神仙,是個何等的英雄人物。
悟空牽著馬韁,領著師父往五莊觀的方向走去。
于此同時,五莊觀內,鶴發童顏的鎮元子整理了一下道袍,對下首兩個小弟子說道:
“清風、明月,元始天尊邀請為師去上清天上彌羅宮中聽講混元道果,本想帶你們前去,只是近日里會有貴客來訪,還得你們留下看家?!?
那清風、明月雖然是兩個十二、三歲的道童模樣,但他們都已過了一千兩百歲,只因修煉有方,這才守得住童子模樣。
清風、明月都垂下頭,回道:
“弟子遵命!”
這兩個道童聽了鎮元子的話,心中都有些不情愿,玉清元始天尊可是三清之一,他講得混元道果,連五方五老都想要聆聽一番,只是有師命在此,只能錯過了這一次機緣。
鎮元子想了想,又說道:
“對了,他們來時,將那人參果打落兩個,讓唐僧吃下?!?
清風、明月相望一眼,有些驚訝,那人參果又叫草還丹,乃是鎮元大仙的寶貝,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方得成熟,一萬年也只結了三十個,十分珍貴。
清風問道:
“不是那貴客是天上的哪路神仙?還請師父明示,弟子們也好準備接待?!?
鎮元子笑道:
“不是天上的神仙,只是四個去取經的和尚?!?
清風、明月都問道: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那取經的和尚怎么做得我玄門的貴客?”
鎮元子回道:
“那里面有個叫金蟬子的,他本是西方圣老如來佛祖的第二個徒弟,五百年前,我曾在蘭盆會上與他相識,他作為佛子,給我親手敬茶,此等情義,不可不報!”
聽了其中緣由,清風、明月這才點頭稱是。